作品原文
留花門⑴
北門天驕子⑵,飽肉氣勇決⑶。
高秋馬肥健,挾矢射漢月⑷。
自古以為患,詩人厭薄伐⑸。
修德使其來,羈縻固不絕⑹。
胡為傾國至,出入暗金闕⑺。
中原有驅除⑻,隱忍用此物⑼。
公主歌黃鵠,君王指白日⑽。
連雲屯左輔,百里見積雪⑾。
長戟鳥休飛,哀笳曉幽咽。
田家最恐懼:麥倒桑枝折⑿。
沙苑臨清渭,泉香草豐潔。
渡河不用船,千騎常撇烈⒀。
胡塵逾太行,雜種抵京室⒁。
花門既須留,原野轉蕭瑟⒂。
作品注釋
⑴題註:甘州東北千餘里,有居延海。又北三百里,有花門山堡。又東北千里,至回紇牙帳。肅宗還西京,葉護辭歸,奏曰:“回紇戰兵留在沙苑,今歸靈夏取馬,更為陛下收范陽餘孽。”花門,回紇之別名。回紇西南千里有花門山堡,故杜詩多以回紇為花門。
⑵天驕子,即天之驕子。《漢書·匈奴傳》:“胡者,天之驕子也。”言其強悍。
⑶飽肉,是說回紇以肉為食。
⑷射漢月,即侵入漢地,言其可畏。
⑸這兩句承上,引古作證,見得唐肅宗恰相反。《詩經》:“薄伐獫狁。”薄,發語詞,無義。厭是厭煩。
⑹修德,即懷柔政策。羈縻,是說保持一定的聯繫。
⑺胡為,即何為。傾國,猶舉國,極言來的人多。暗金闕,寫其驕橫,隨便出入宮殿。
⑻有驅除,指安史之亂,這時史思明還存在。
⑼隱忍用,不得已而用。此物,指回紇兵,這個詞有著傳統的“華夷之見”。
⑽上句用漢烏孫公主故事,武帝以公主嫁烏孫王,公主悲秋作歌,有“願為黃鵠兮歸故鄉”句,所以說“歌黃鵠”。但實際是指的時事。公元758年(乾元元年)七月,肅宗把幼女寧國公主嫁給回紇可汗,親自送至鹹陽磁門驛,公主告辭說:“國家事重,死且無恨。”肅宗才流涕而還。這裡不便直說,所以便使了一個典故。下句用《詩經》:“謂予不信,有如皎日。”是說肅宗指天發誓的求回紇援救。
⑾連雲,眾多。左輔即下“沙苑”。沙苑一名沙阜,在馮翊縣南十二里,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回紇之俗,衣冠皆白,又旗幟亦用白色,所以說“見積雪”。
⑿回紇騎兵,蹭蹋莊稼,故農民最怕。
⒀這兩句是說回紇常乘馬渡河。撇烈,擺躍之狀。
⒁這裡“胡塵”、“雜種”,皆指史思明。乾元二年(759年)九月史思明由范陽引兵渡河而南,攻占汴州、鄭州,並陷洛陽,洛陽唐時為東京,所以說抵京室。
⒂蕭瑟,猶蕭索,蕭條。應上“田家”二句。來得越多,住得越久,農作物就越遭殃,所以說轉蕭瑟。末句很冷峭、含蓄。抬出事實,不言反對,而反對之意自見。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因唐肅宗在平定安史之亂時一味依賴回紇,杜甫很擔憂,有感而作此詩。
點評鑑賞
《唐詩歸》:
鍾云:說盡客兵之害,千古永戒、然此外還有隱憂!鍾云:五字可風,傷中國無兵也,言外便有取笑外夷意,曰“此物”,蓋厭惡之極矣(“隱忍”句下)。譚云:寫細民些小心事,妙!妙!然大患隱憂在此(“田家”二句下)。鍾云:寫夷兵利害,即在勇壯中見之(“千騎”句下)。鍾云:隱憂尤在此句(“雜種”句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范梈曰:此中國何如吋也!讀“胡為傾國至”後數語,可以鑒《春秋》書會戎、盟戎之義矣。謂子美為“詩史”,可不信哉?郭浚曰:敘出患害,亦憂亦憤。
《杜臆》:
“連雲屯左輔,百里見積雪”,“連雲”與“積雪”顛倒作對,亦是一法。……題曰《留花門》,病在“留”字。
《唐宋詩醇》:
張湝曰:經國之計,憂深慮遠,豈尋常韻體!
《讀杜心解》:
劈提四句領局,下作兩扇格分應,紀律整嚴。……曰“氣勇決”,其力可借也;“自古”以下十二句應之,此層是開。曰“射漢月”,其鋒可駭也;“長戟”至末十二句應之,此層是闔。
《杜詩鏡銓》:
張上若云:經國之計,憂深慮遠,豈尋常韻語可及?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