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醛來源
其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甲醛曾經作為一種化學反應劑套用在啤酒釀造過程中。啤酒在釀造過程中會產生蛋白質、多酚類等多種懸浮物,影響美觀、縮短保質期。於是,廠家在糖化鍋里加入甲醛與麥芽粉中的多酚類直接反應,過濾掉沉澱物就能去除多酚類懸浮。然後再把麥芽汁進行加熱,因為甲醛的沸點只有90℃,因此就能輕易地除去大部分甲醛,即使有微量殘留也不會超過國家標準的2個ppm(毫克每升)。
其二,部分小企業會用甲醛作為殺菌劑,清洗管道、啤酒罐等生產設施,這可能會造成一定殘留。
其三,啤麥發酵過程中會產生少量甲醛,不過發酵好的麥芽汁經過高溫加熱通常只有微量甲醛殘留,不會危害人體。
定量
2003年前,甲醛屬於國家標準允許使用的加工助劑,不過2005年國家質檢局對全國主要國產品牌啤酒進行檢測的結果顯示,甲醛含量均低於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包裝飲用水0.9毫克/升的要求”,2007年左右就逐漸開始有廠家不再添加甲醛,中國酒業協會也將之列為研究課題。
隨後在衛生部發布的GB2760-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適用於啤酒加工工藝的加工助劑名單中,甲醛被徹底剔除,而現行GB2758-201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發酵酒及其配製酒》(替代原《發酵酒衛生標準》)中“小於或等於2毫克/升”的要求,則是針對啤酒生產過程中自然產生的甲醛限量。
社會事件
2005年
2005年6月15日,一位自稱啤酒研究工作者的讀者向《環球時報·生命周刊》反映:“早在幾十年前,很多國家就已經禁止在啤酒中添加甲醛。我國不僅沒有這樣的規定,而且啤酒加甲醛在業內還變成了一個心照不宣的行規。為什麼?原因只有一個,甲醛太便宜了!”
該報在7月5日刊登的報導中稱,上世紀70年代後,隨著工藝的發展,德國等歐洲國家相繼禁止在啤酒里使用甲醛,甲醛已經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確定為可疑致癌物。這篇報導這樣寫道:“中國釀酒工業協會啤酒分會副理事長、國家啤酒綠色標準課題組負責人顧國賢教授指出,現在有些大啤酒廠如燕京等,也已經不用甲醛了。不過,眾多的中小啤酒企業依然在產品里普遍使用甲醛。中國釀酒工業協會啤酒分會秘書長杜律君告訴記者,就產量比例來看,95%的國產啤酒都加了甲醛。”
隨後啤酒中甲醛超標的訊息像傳染病一樣,在市場上開始流傳,恐慌與疑惑在消費者心頭蔓延。訊息傳到國外,日本和韓國政府對從中國進口的啤酒採取緊急措施。韓國食品醫藥安全廳7月11日下令,要求有關方面緊急收回並檢測當年進口的中國啤酒。該部門計畫對收回的中國啤酒,以及未來所有從中國進口的啤酒進行甲醛含量檢測。而據日本共同社12日報導,日本衛生部部長已要求從中國進口啤酒的廠商對啤酒進行甲醛含量檢測。日本還要求中國政府對有關中國出口到日本的啤酒含有甲醛的報導進行調查。
2014年
2014年6月,一則關於用甲醛做啤酒穩定劑的帖子再次在微信朋友圈中流傳,稱國內大部分啤酒廠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甲醛,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
安全監測
2005年7月15日,國家質檢總局的公布抽查結果表明,中國啤酒甲醛不超標。這個結論是在抽查了221種啤酒產品的基礎上得出的,其中包括國內136家企業生產的157種啤酒,以及產自美國、德國、日本等10個國家的64種純進口產品。
7月16日,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國家質檢總局、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工商總局、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務院國資委七部門聯合召開“關於啤酒甲醛問題情況說明會”。會議重申,“用甲醛提高啤酒的非生物穩定性”,沒有造成成品啤酒中的甲醛殘留量超標,不構成啤酒的衛生安全問題。
另外,2005年啤酒甲醛風波完全是有人幕後策劃,因為個別生產混合澄清劑(取代甲醛的啤酒加工助劑)的公司,為了達到讓政府強制取消啤酒甲醛釀造工藝從而擴大其自身產品銷售的目的,他們不斷地以不同方式製造影響,給啤酒行業和社會造成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