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35年7月24日,田長霖出生於武漢漢口,祖籍武漢黃陂 (今湖北武漢黃陂區) ,是家中的第六個孩子,取名長霖,意為天降甘霖。1939年,蘆溝橋事變發生後,逃難至上海法國租界,1945年秋,進入上海市位育中學就讀 。
1949年,淮海戰役開打後,田長霖隨一部分家人疏散到柳州,並在當地就讀高中。同年4月撤退至台灣,7月進入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
1951年,從建國中學畢業,以高考機械工程科優等第一名的成績,考取台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1955年從台灣大學畢業 ,進入陸軍官校預備軍官訓練班第四期。
1956年,畢業後獲得全額獎學金前往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大學讀書 。1957年,取得路易斯維爾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學位,之後用一年半時間攻下了博士學位。1959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取得文學碩士以及機械工程博士。
1960年,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機械工程系,擔任助理教授;1964年,擔任副教授;1968年,擔任教授。1969年,擔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熱系統工程系主任(1969-1972) 。
1976年,40歲時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1981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名譽研究教授 。
1983年,擔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副校長(1983-1985)。1987年,擔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馬丁柏林講座教授 。
1988年,擔任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執行副校長、傑出教授(1988-1990);同年當選中央研究院第17屆數理組院士 。1998年,接受香港特首委任為創新科技委員會主席。
1990年7月1日,從258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22年歷史上、也是美國有史以來的第一位華裔及亞裔大學校長 。
1994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7年6月,向加大總校長艾金遜辭去校長職務,任期滿7年 。
2000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9月,田長霖被診斷出腦腫瘤,手術後中風癱瘓。2001年6月30日,退休 。
2002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授予大紫荊勳章,以表彰他積極促進香港創新及科技發展,並被《亞裔雜誌》評選為美國十年來最具影響力的亞裔人士之一 。10月29日,田長霖因中風併發症在加州紅杉城病逝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田長霖長期以來在熱輻射、熱傳導、低溫技術、熱管理論、兩相流及反應堆傳熱、多孔介質熱交換、太陽能利用、航天熱控制、光電器傳熱及微傳熱等領域進行了大量研究,並取得許多創新的成就。他發表論文280多篇,專著、專題和特邀報告30餘種,具有代表性的論文如下 :
時間 | 名稱 | 期刊 |
1972 | The heat pipe: D. Chisholm, Mills and Boon, London (1971) | Int. J. Heat Mass Transfer |
1979 | Natural convection in horizontal space bounded by two concentric cylinders with different end temperatures | Int. J. Heat Mass Transfer |
1987 | General Film Condensation Correlations | Experimental Heat Transfer |
1988 | Transient Laminar-Film Condensation on a Vertical Plate | J. Thermophysics and Heat Transfer |
1990 | Multi-Component Interfacial Condensation | Int. J. Heat Mass Transfer |
1989 | Axisymmetric Interfacial Condensation Model | J. Heat Transfer |
1994 | Size effects on the temperature rise in 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 diodes | Int. J. Heat Mass Transfer |
1997 | Efficient laser heating of transparent liquids using multiphoton absorption | Int. J. Heat Mass Transfer |
1998 | Electronic Desorption of Surface Species Using Short-Pulse Lasers | J. Heat Transfer. |
2002 | Interface and Strain Effects on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Heterostructures: A 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 J. Heat Transfer |
人才培養
田長霖一共培養了60多名博士 ,其中學生陳剛2010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根據學術家譜 (The Academic Family Tree)中的記錄,其中一些學生的具體信息如下 :
畢業時間 | 學生姓名 | 任職單位 | 參考資料 |
1968年 | Gerald Asao Domoto | —— | —— |
1979年 | Massoud Kaviany | 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 | |
1988年 | Per F. Peterson |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 | |
1989年 | Markus I. Flik | 麻省理工學院 | —— |
1993年 | Gang Chen | 麻省理工學院 | |
2001年 | Jennifer R. Lukes | 賓夕法尼亞大學 | |
2001年 | Jian-gang Weng | —— | —— |
2002年 | Alexis R. Abramson | 凱斯西儲大學 |
榮譽表彰
1962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傑出教授獎。
1965年,被選為古根漢學者(Guggenheim Fellow)。
1974年,獲得ASME傳熱學科學獎。
1976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1977年,獲得美國航空航天學會(AIAA)熱物理獎。
1981年,獲得國際傳熱界最高榮譽AIChE-ASME MAX JAKOB紀念獎。
198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第17屆數理組院士。
1989年,被香港學者協會選出為傑出華裔學者。
1991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1991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金質獎。
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1994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1997年,獲得加利福尼亞大學全系統總統獎章。
2000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
2001年,被授予美國國家工程院創始人獎章。
2002年,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授予的大紫荊勳章 。
社會任職
1999年開始擔任美國國家基金會(NSF)理事會成員 ;總統科學顧問 。
個人生活
田長霖的胞兄田長焯,為美國波音公司總設計師之一 。
1959年7月,田長霖與劉棣華女士結婚,兩人育有一男二女,都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畢業生,長子田之楠,是電機工程博士;長女田之平,醫學博士;次女田之怡,法學博士 。
人物評價
田長霖身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校長的7年,對加大與社會有非常重要的貢獻。您的成就是美國的珍貴資源,您的名聲永遠流芳百世 。 (第42任美國總統 威廉·傑斐遜·柯林頓 評)
田長霖是傑出的教育家,是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對國家、民族、教育及科技都有很大的貢獻 。 (美國第43任總統 喬治·沃克·布希 評)
田長霖是傑出華人之表表者,為中美兩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的發展與交流做出了巨大努力和成就,也對香港回歸後科技創新與發展貢獻良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 董建華 評)
田長霖作為第一個華裔美國人從1990到1997年間出任美國一流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校長,為華人爭了光,在世界上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在工程技術及其理論上的成就為美國和世界各國所公認。他積極回國參加國內學術活動,協助中國科技界參加國際學術組織和交流。他關心中國四個現代化建設,他擔任香港政府首席科學技術顧問,對香港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 (新華網評)
後世紀念
1999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編號3643的小行星命名為“田長霖星”。
2003年,飛翼(本名裴高才)著有《田長霖傳奇》 。
2005年,田長霖的銅像落成於武漢石門峰名人文化公園 。
2006年,田長霖的家人與基金合作建立了田長霖教育領袖獎 。
2007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成美國第一座為東亞文化收藏的圖書館,命名為田長霖東亞研究中心 。
2010年11月2日,在武漢科技會展中心舉辦中國光谷創新與發展論壇暨田長霖國際論壇 。
2011年4月,田長霖科學園落戶武漢光谷 。
2011年6月8日,田長焯正式授權黃陂前川三小,將其新建的教學樓冠名為“田長霖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