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3.5米。莖綠色,有時帶褐色紅色,微被白粉,有不明顯淡綠色線紋。平滑,基部有多數不定根,幼枝疏被白色絹毛,後禿淨,折斷有白色粘液,枝髓粗大充實。
羽狀複葉;葉軸長15-25厘米,上面具溝槽,幼時疏被絹毛,後兒無毛;托葉披針形,早落;小葉20-30 (-40)對,對生或近對生,線狀長圓形,長8-20 (-40)毫米,寬2.5-4 (-7)毫米,位於葉軸兩端者較短小,先端鈍至截平,具小尖頭,基部圓形,兩側不對稱,上面無毛,下面幼時疏被絹毛,後禿淨,兩面被紫色小腺點,下面尤密;小葉柄長約1毫米,疏被毛;小托葉鑽形,短於或幾等於小葉柄,宿存。
總狀花序長3-10厘米,具2-6朵花,疏鬆;總花梗及花梗纖細,下垂,疏被絹毛;苞片線狀披針形,小苞片2枚,均早落;花萼斜鍾狀,長3-4毫米,無毛,萼齒短三角形,先端銳齒,各齒間常有1-3腺狀附屬物,內面邊緣具白色細長曲柔毛;花冠黃色,旗瓣橫橢圓形至近圓形,長9-10毫米,先端微凹至圓形,基部近圓形,外面散生大小不等的紫黑點和線,胼胝體小,梨形,瓣柄長約2毫米,翼瓣倒卵狀長圓形,與旗瓣近等長,寬約3.5毫米,基部具短耳,中部具較深色的斑塊,並橫向皺摺,龍骨瓣較翼瓣短,三角狀闊卵形,長寬近相等,先端圓鈍,平三角形,瓣柄長約4.5毫米;雄蕊二體,對旗瓣的1枚分離,花葯卵形至長圓形;雌蕊無毛,柱頭頭狀,頂生。莢果細長,長圓柱形,長12-22厘米,寬2.5-3.5毫米,微彎,外面具黑褐色斑紋,喙尖,長5-7(-10)毫米,
果頸長約5毫米,開裂,種子間具橫隔,有種子20-35粒;種子綠褐色,有光澤,短圓柱狀,長約4毫米,徑2-3毫米,種臍圓形,稍偏於一端。花果期7-12月。
分布範圍
產海南、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西、雲南有栽培或逸為野生。通常生於水田、水溝等潮濕低地。伊拉克、印度、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新喀里多尼亞、澳大利亞、加納、茅利塔尼亞也有分布。
生長環境
田菁適應性強,耐鹽、耐澇、耐瘠、耐旱、抵抗病蟲及風的能力強。在土壤含鹽量0.3%的鹽土上或pH值9.5的鹼地上都能生長。田菁性喜溫暖、濕潤,春播土溫達15℃時發芽,但出苗和苗期生長緩慢。夏播只要水分充足,出苗快而整齊。苗期50天左右,生長迅速,鮮草產量高。
繁殖方法
田菁種植方式有單播(作改良鹽鹼地時,多採用單播),與玉米、棉花間種,麥後複種,早稻田套複種以及晚稻秧田套種等。
栽培技術
①播種。田菁種子皮厚,表面有蠟質,吸水困難。播前須用60℃溫水浸種或拌砂擦種。田菁播期較長,從3月至6月均可播種,具體播期根據種植方式而定。一般情況下留種地宜春播,作春綠肥用可夏播。間套作需根據本田作物生長,收穫時間再具體確定。綠肥田播種量每公頃60~75 千克。留種地播種量每公頃15~22.5千克。鹽鹼地適當加大播種量。
②施肥。田菁固氮能力強,對氮素要求不嚴,對磷素反映卻十分敏感。施用磷肥不僅增加田菁鮮草產量,且能提高體內氮磷含量。留種田,施用過磷酸鈣,可使成熟莢數增加,產種量提高。
③留種。田菁屬無限花序植物,花序自下而上自里向外開放,種子成熟時間不 一,易造成熟莢炸裂,而青莢正在形成,為了保證花期相對集中、種子成熟一致,常採用打頂和打邊心的措施,控制養分無效消耗,提高產種量。當有70%莢果變黃即可收穫。
主要價值
莖、葉可作綠肥及牲畜飼料。
根(向天蜈蚣):甘、苦,平。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用於胸膜炎,關節扭傷,關節痛,帶下病。 葉:用於尿血,毒蛇咬傷。
田菁莖稈直立,根系發達,富集深層土壤養分及活化土壤中難溶性養分能力強、結瘤多、固氮能力強,受淹後莖部形成通氣的海綿組織,在接近水面處長了許多水生根,並能正常結瘤和固氮。田菁含有豐富的氮(N)、磷(P)、鉀(K) 和微量元素,其養分含量隨生育期和部位的不同存在差異。苗期植株鮮嫩、乾物質少。花期以後,乾物質大量積累,產草量增加,養分總含量高於苗期。葉片中氮、磷含量較高,莖中鉀含量高。乾葉片中含N量為4.03%,含P2O5為1.00%,含K2O為0.85%。莖稈中N為1.16%,P2O5為 0.16%,K2O 為 1.42%。田菁種 子含粗蛋白32.9%、灰分含量為0.71%、脂肪為0.94%、含氮物為2.3%、糖為9.76%、木質素為16.3%,並含有皂角甙。
利用方式 田菁鮮草產量高,養分含量豐富,耐鹽性較強,是改良鹽鹼土的先鋒作物。種植田菁除用其改良鹽鹼土外,主要用作肥料,可直接耕翻,也可利用其秸稈與畜糞尿堆漚後施用。可作基肥,也可作追肥。翻壓時間以不影響後作播種及幼苗生長,並以鮮草產量和其養分總含量最高時為原則。但是,不同地區因氣候條件、種植方式不同,翻壓時間亦有差異。南方稻田翻壓時因氣溫高,在嫌氣條件下分解易產生還原性物質使秧苗受害,為此,必須提前翻壓,使後作種子發芽或幼苗生長儘量避開高峰期的還原性物質的危害。翻壓數量以每公頃7.5~15噸為宜。莖稈要切斷鍘碎完全埋入土層15~25厘米左右,使土壤和莖稈緊密結合,防止跑墒。在中國華北地區,旱地田菁翻壓後一個月左右青體消失率達50%左右。200天左右達70%。分解過程中硝態氮(NO-N)的釋放量一般出現兩次高峰。即翻壓後的一個月和200多天左右。翻壓田菁後使土壤水穩性團粒總量增加,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能抑制土壤返鹽。收種後的田菁秸稈,還可剝皮做麻的代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