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發剛

田發剛

湖北巴東人 ,男,土家族,大學文化,副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會員。 1978年考入華中師範大學(原華中師範學院)中文系,在全國著名民間文藝家劉守華教授的指導下,選修民間文學,並成為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大學畢業後,

1984年至1990年擔任建始縣縣長

1990年後先後擔任鄂西自治州科委主任

恩施日報社社長

恩施州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

並擔任恩施州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

恩施州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

著作《鄂西土家族傳統情歌》由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

主編了《恩施州民族研究叢書》,以上著作均獲得

恩施高中畢業回鄉務農,做過民辦教師,七十年代初參加工作。

人物介紹

田發剛,土生土長於巴東縣野三關鎮,這裡正是土家民族文化的淵藪之地,從小就受到土家文化的薰陶,退休之前,田發剛是一位行政官員。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做過建始縣兩屆縣長,是一個叱吒風雲、頗有政績的“父母官”。1998年調入州民宗委當副主任,他就專心致志地搞民族文化的搶救與整理。或許是他在主持全局的位置上工作過多年,或許是他本身對民族文化知識的積累和對自己民族的熱愛,他在民族文化的搶救與整理的認知上,總是堅持著為人之先的創新而正確的觀念。許多民族民間文化處於的瀕危形勢,讓他心急如焚。早在2001年州首屆民間文藝家協會第一次會員代表會上,他提出了“尋訪與命名民間藝術大師”的活動,他說搶救民族文化首先要搶救人。當時很多人就對他的睿智感到佩服,說這是一個金點子。要是沒有這些民間藝術大師,能說明民間藝術真實的存在和可能的傳承嗎?土家文化還是“活”的嗎?還能證明從漢唐以來輝煌了一兩千年的“巴渝”還活著嗎?更何況尋訪民間藝術大師,至少在湖北省內尚屬首倡。

民族與文化部門很快採納了他的建議,經過及時地組織尋訪,並把大師們集中到州府,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風采和絕藝,記錄下大量珍貴的音響資料。經過他的鼓呼與爭取,州人民政府從2003年起,每兩年評選命名一次民間藝術大師,到2007年,先後命名了三批“恩施州民間藝術大師”共三十二人,州政府為他們頒發證書,每年給他們發放津貼,大師們得到了應有的社會地位與文化地位,激活了民族民間文化已十分萎蔫的傳承現狀。在政府和社會的幫助下,大師們開始了公開招徒傳藝,傳授絕技,把高超藝術留給後人,流傳後世。

就在首次命名不久,大師的笑容還沒消失,就有幾位大師相繼辭世,燈戲大師廖南山走了,儺戲大師譚學朝走了……,這更足以說明這些工作的緊迫與做得及時。

他總是能夠從民族文化工作的現實中,站在搶救民族文化的高度,提出許多獨具創意的工作命題,並推進有效地實施。提出尋訪與命名民間藝術大師活動之後,又提出建立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村,並積極組織調研,促成州人民政府命名了二十個保護村;2006年又以民間藝術大師領銜,以保護村為基地,在全州鄉村建立了二十五支由農民藝人組成的民間藝術表演隊,由州民間文藝家協會授旗掛牌,成為傳承民間表演藝術的基本隊伍;2006年倡導在全州尋找原生態山民歌手,由州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公布了80名原生態山民歌手,組織全州原生態山民歌手大賽,直至優秀歌手走上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的舞台;2007年組織民間藝術大師藝術研討會,2007年又在建始高坪創辦全州第一個民族文化“活化傳承”示範村……,就是這樣一條一線串珠的文化工作練,硬是把恩施州的民族民間文化傳承與發展弄得個熱火朝天。

甘當人梯,源於他對民族文化的追求與執著

在民族文化搶救整理方面,他總是忘我地工作著。他所付出的精力是驚人的。他在民委分管文化工作,通過深入調查發現,上世紀八十年代民間文藝大集成的成果大多成為閒置著的檔案材料,如不及時再搶救,就有得而復失的危險。於是,他發起了“恩施州民間文藝集成成果再搶救工程”。2001年~2008年,他負責策劃、組織與主編的民族文化叢書,共十四套91本。

下面開列一個不完全的清單——《恩施州民族研究叢書》34本、《宣恩縣民族文化叢書》12本、《建始縣鄉土文化叢書》7本、《利川市民族文化叢書》6本、《來鳳縣民族文化叢書》6本、《鹹豐縣民族文化叢書》6本……

這些書,大都是一些絕版性的民族文化資料,沒有它們,民族文化還有內容嗎?不及時搶救,用不了幾年,在民族大家庭里,恩施州的土家族在自己的文化上還有話語權嗎?這些叢書對文化的意義還用說嗎?

恩施州的民間藝術,如地方戲曲、山民歌、民間故事、民間諺語、民間吹打樂、民間舞蹈等,在他的領銜之下,得到了較為完整的文字整理,把“檔案資料”變成了全社會可利用的文化資源。

這是些擲地有聲的成果,需要耗去多少精力。在投入這些叢書策劃、編輯、出版的過程中,耽誤了他多少休閒時間,不得而知。他所組織編纂的民族文化叢書,有120多位民族文化專家(工作者)參加,從課題策劃、編輯研討,到申報立項、協調資金,每本書都有他的辛勤而細緻的勞作。這120多位著作者都成了他的朋友,只要他振臂一呼,都願意傾力投入到這項文化搶救的工作中。難怪熟悉他的人都說他是恩施州民族文化的旗手,是民族文化的人梯。

文化活力,源於他深厚的內在功底和勤于思考的頭腦

他的工作充滿著一種文化活力。這種活力,源於他深厚的內在功底和勤于思考的頭腦。他在大學就對民族文化有了一定的研究。在縣長崗位上,有人要把他的五句子情歌論文改編成電視片,被他謝絕。當他離開縣長崗位之後,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著述了《鄂西土家族傳統文化概觀》和《鄂西土家族傳統情歌》,前者獲得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論文論著獎,後者獲得湖北省民族研究成果一等獎。正是著述這些作品的過程,讓他梳理了土家族文化,對土家族文化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對土家族文化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他總是在思考。

他的創新意識、他的深邃的文化觀念就象一種火花,不時地迸發出來。前面談到的“搶救民族文化首先要搶救人”,簡單明了,人人都能接受;他在策劃工作時,始終圍繞民族文化搶救保護這條脈絡。他說,只有圍繞這條脈絡,才能有工作主線,才能把搶救民族文化作為一項可持續發展的工程。正因為這樣,每次聽到他對工作的闡述與動員,都是一種精彩,那是因為他掌握了話語權,有底氣,有自信。他的熱情、樂觀、睿智、堅定,透現出一種特殊的人格魅力,給人以鼓舞。他像大風卷彩旗一樣啪啦啪啦地講話。他的意見有剛性但不武斷,他的建議聰明而有可操作性,他不跟你客氣,胸懷坦坦蕩蕩。他這個個性給大家、給工作帶來了活力、帶了生氣。

田發剛退休了。雖然他說要“見好就收”,但不可能,也身不由己。來鳳、鹹豐、巴東等縣市的七套叢書就是在他退休後幫助完成的。他身上仍然貼滿了條子:州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州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促進會會長。他仍然在為搶救、整理民族文化遺產而號呼、奔走。

他一直在進行的民族文化搶救整理工作,值得恩施自治州的民族文化史記住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