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澳)泰爾 著,喬江濤 譯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5-1
版 次:2頁 數:285字 數:188000印刷時間:2009-5-1開 本:16開紙 張:膠版紙印 次:1I S B N:9787508614762包 裝:平裝
決定成敗的不是你投資什麼,而是你的投資理念!
中文版上市以來,連續加印23次。
全世界最偉大的兩位投資大師的思想碰撞,你又怎么能忽視呢?
一個謹慎沉著,一個狠辣凌厲,天壤之別中卻蘊含著驚人一致的投資習慣,這是巧合還是真正的成功秘訣?
推薦購買中國第一部透視當今股票投資界的紀實體股市實戰小說《操盤手》(花榮著)
推薦購買中國第一部可用於培訓的精彩商戰小說《輸贏》(限量紀念版)(付遙著) 贈可以聽的光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小說連播
內容簡介
在這部已被全球投資者奉為“聖經”的作品中,作者馬克·泰爾開創性地提出:有著天壤之別的巴菲特和索羅斯,不僅有著共同的投資習慣,而且他們的思考方法完全一致。
而更令人難以相信的是,無論是彼得·林奇、約翰·坦普頓,還是班傑明·格雷厄姆、菲利普·費希爾,成功的投資者都遵循著與巴菲特和索羅斯一模一樣的思考習慣,無一例外。
馬克·泰爾認為,決定成敗的不是你投資了什麼,而是你的投資習慣。在本書中,他分析了失敗的投資者容易陷入的7種投資誤區,總結了幾乎涵蓋投資世界的每一個方面、巴菲特和索羅斯均虔誠信奉的23種投資習慣。只要你學習和借鑑了這23個習慣,根據自身情況發展出自己的投資哲學,你就能成為投資市場中的勝利者。
作者簡介
馬克·泰爾(Mark Tier),澳大利亞籍作家和商人,畢業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經濟學專業,現居住在香港。 他從1991年開始發表和編輯投資業務通訊《世界金融分析家》,並協助創辦了5家極為成功的投資刊物。他的有關投資和其他問題的文章曾多次發表在《時代》和《南華早報》等報刊上。 馬克·泰爾著有《市場周期的本質》、《如何獲得第二張通行證》和1974年澳大利亞暢銷書《理解通脹》。 多年前,他採納了巴菲特和索羅斯的制勝投資習慣,賣掉了手中的所有商業權益,從此專事投資。
目錄
第1篇 巴菲特與索羅斯的投資習慣
第1章 思考習慣的力量
第2章 七種致命的投資信念
第3章 保住現有財富
制勝習慣一 保住資本永遠是第一位的
第4章 喬治·索羅斯不冒險嗎
制勝習慣二 努力迴避風險
第5章 “市場總是錯的”
制勝習慣三 發展你自己的投資哲學
第6章 衡量什麼取決於你
制勝習慣四 開發你自己的個性化選擇、購買和拋售投資系統
第7章 集中於少數投資對象
制勝習慣五 分散化是荒唐可笑的
第8章 省1美分等於賺1美元
制勝習慣六 注重稅後收益
第9章 術業有專攻
制勝習慣七 只投資於你懂的領域
第10章 如果你不知道何時說“是”,那就永遠說“不”
制勝習慣八 不做不符合你標準的投資
第11章 用自己的投資標準濾光器觀察投資世界
制勝習慣九 自己去調查
第12章 如果無事可做,那就什麼也不做
制勝習慣十 有無限的耐心
第13章 扣動扳機
制勝習慣十一 即刻行動
第14章 在買之前就知道何時賣
制勝習慣十二 持有贏錢的投資,直到事先確定的退出條件成立
第15章 永遠不要懷疑你的系統
制勝習慣十三 堅定地遵守你的系統
第16章 承認錯誤
制勝習慣十四 承認你的錯誤,立即糾正它們
第17章 從錯誤中學習
制勝習慣十五 把錯誤轉化為經驗
第18章 光有願望是沒用的
制勝習慣十六 “交學費”
第19章 沉默是金
制勝習慣十七 永不談論你正在做的事
第20章 委派的藝術
制勝習慣十八 知道如何用人
第21章 不管你有多少錢,少花點錢
制勝習慣十九 生活節儉
第22章 錢只是副產品
制勝習慣二十 工作與錢無關
第23章 專業大師
制勝習慣二十一 愛你所做的事,不要愛你所擁有的東西
第24章 這是你的生命
制勝習慣二十二 24小時不離投資
第25章 吃你自己做的飯
制勝習慣二十三 投入你的資產
第26章 你必須是個天才嗎
第2篇 學以致用
第27章 打下基礎
第28章 明確你的投資目標
第29章 你要衡量什麼
第30章 獲得無意識能力
第31章 這比你想的容易
後記 參考信息
附錄一 23個制勝投資習慣
附錄二 兩位投資大師的業績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第1篇 巴菲特與索羅斯的投資習慣
第2章 七種致命的投資信念
對如何才能獲得投資的成功,大多數投資者都持有錯誤的信念。像沃倫·巴菲特和喬治·索羅斯這樣的投資大師是不會有這些信念的。最普遍的錯誤認識就是我所說的七種致命的投資信念。
要了解這七種錯誤觀念,你得先知道它們錯在哪裡。
致命投資信念一:要想賺大錢,必須先預測市場的下一步動向。
現實:在對市場的預測上,成功的投資者並不比你我強。
這可不是信口雌黃。
在1987年10月股市崩潰前一個月,喬治·索羅斯出現在《財富》(Fortuhe)雜誌的封面上。雜誌刊登了他的這樣一段話:
美國股票飆升到了遠超過基本價值的程度,並不意味著它們一定會暴跌。不能僅僅因為市場被高估就斷定它不可維持。如果你想知道美國股票會被高估到什麼程度,看看日本就行了。
儘管他對美國股市持樂觀態度,但他也感覺到了股崩的逼近……日本的股崩。在1987年10月14日《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上的一篇文章中,他重申了這一看法。
一星期後,索羅斯的量子基金隨著美國股市(不是日本股市)的崩盤而劇損3.5億多美元。他全年的盈利在短短几天內被席捲一空。
索羅斯承認:“我在金融上的成功與我預測事件的能力完全不相稱。”
巴菲特呢?他對市場下一步將如何變化根本不關心,對任何類型的預測也毫無興趣。對他來說,“預測或許能讓你熟悉預測者,但絲毫不能告訴你未來會怎樣”。
成功的投資者並不依賴對市場走勢的預測。事實上,巴菲特和索羅斯可能都會毫不猶豫地承認:如果他們依靠的是市場預測,他們一定會破產。
預測對互助基金的推銷和投資業務通訊來說是必需的,但並非成功投資的必要條件。
致命投資信念二:“權威”信念——即便我不會預測市場,總有其他人會,而我要做的只是找到這么一個人。
現實:如果你真的能預見到未來,你是站在房頂上大聲談論它,還是閉緊嘴巴,開一個佣金賬戶然後大發橫財?
伊萊恩·葛莎莉(Elaine Garzarelli)本是個不知名的數字分析家。1987年10月12日,她預測說“股市崩潰就在眼前”。一個禮拜後,“黑色星期一”降臨了。
剎那間,她變成了媒體寵兒。而幾年之內,她就把她的名聲轉化成了一筆財富。
她是怎么做的?遵循她自己的建議嗎?
不。實際上,資金如潮水般湧入她的互助基金,不到一年就達到了7億美元。只收1%的管理費,她一年就入賬700萬美元,業績真不錯。此外,她還開始發表投資業務通訊,而訂閱者很快就增加到了10萬人。
權威地位的商業價值讓伊萊恩·葛莎莉發了財——但她的追隨者們卻沒有這么幸運。
1994年,她的互助基金的持股者們不聲不響地投票決定終止該基金的運營。原因是:平庸的表現和資產基數的萎縮。這項基金的年平均回報率是4.7%,而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年平均漲幅為5.8%。
在一炮走紅後的第17年,伊萊恩·葛莎莉仍保留著她的權威加媒體寵兒的地位——儘管她的基金已經失敗,她的業務通訊已經停發,她的整體預測紀錄也糟糕至極。
例如,在1996年7月21日道瓊斯指數達到5452點時,有報導說她預測道指“可以衝到6400點”。但僅僅兩天之後,她便宣布“股市可能下跌15%~25%”。
這就叫兩頭顧。
這是她在1987~1996年所做的14次預測(根據《華爾街日報》、《商業周刊》和《紐約時報》的紀錄)中的兩次。在這14次預測中,只有5次是正確的。
也就是說,她的預測成功率是36%。就是用拋硬幣的方法,你也會預測得更準——並賺更多的錢。
而伊萊恩·葛莎莉只是一長串曇花一現的市場權威之一。
還記得喬·格蘭維爾(Joe Granville)嗎?他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是媒體的寶貝——直到他在1982年道指達到800點左右的時候,建議他的追隨者們拋掉手中的一切並做空市場。
眾所周知,1982年是80年代大牛市的起始年。但格蘭維爾仍不斷敦促人們做空市場,直到道指一路升至1200點。
於是格蘭維爾被羅伯特·普萊切特(Robert Prechter)取代了。與格蘭維爾不同的是,普萊切特預測到了80年代的牛市。但在1987年股崩之後,普萊切特又宣布牛市結束,預測說道指將在90年代早期跌到400點。這就像是用一把雙筒霰彈槍也會脫靶一樣。
20世紀90年代的網路繁榮製造了另一批媒體“英雄”,但在納斯達克指數於2000年3月開始狂跌後,他們之中的大多數都銷聲匿跡了。
如果一個人確實能永遠做出準確的市場預測,他(她)就會避開世界媒體對這類人物的無休止搜尋。那位叫“無名氏”的聖人說得再正確不過了:“預測是很難的,尤其是對未來變化的預測。”
媒體“權威”是靠談論投資、出售建議或收取資金管理費來賺錢的。但正如約翰·特雷恩(John Train)在《點石成金》(The Midas Touch)中所說:“一個知道如何將鉛變成黃金的人是不會為每年100美元的報酬而把這個秘密告訴你的。”更別說在CNBC上免費告訴你了。
這就是巴菲特、索羅斯和其他靠實際投資賺錢的投資大師很少談論他們的行動,也很少預測市場的原因。通常來講,就連他們的基金股東也不知道自己的錢被投到了什麼地方!
致命投資信念三:“內部訊息”是賺大錢的途徑。
現實:沃倫·巴菲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投資者之一。他最喜歡的投資“訊息”來源通常是可以免費獲得的——公司年報。
當喬治·索羅斯於1992年用100億美元的巨額空頭衝擊英鎊時,他獲得了“擊垮英格蘭銀行的人”這一稱號。
他並不孤單。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出英鎊瀕臨崩潰的跡象。就算沒有數千,也有數百其他交易者隨著英鎊的急劇貶值發了財。
但全力投入的只有索羅斯,也只有他將高達20億美元的利潤帶回了家。
現在巴菲特和索羅斯都已名揚天下,已經有高高在上的資格了。但當他們開始投資時,他們什麼也不是,也別指望受到特別歡迎。而且,巴菲特和索羅斯在出名之前的投資回報都比現在要高。可見,對他們之中的任何一個來說,現在以任何方式利用內部訊息顯然不會有太多好處。
就像巴菲特所說:“就算有足夠的內部訊息和100萬美元,你也可能在一年內破產。”
致命投資信念四:分散化。
現實:沃倫;巴菲特的驚人成就是靠集中投資創造的。他只會重點購買他選定的六家大企業的股票。
根據喬治·索羅斯所說,重要的不是你對市場的判斷是否正確,而是你在判斷正確的時候賺了多少錢,在判斷錯誤的時候又賠了多少錢。索羅斯的成功要訣與巴菲特的完全一樣:用大投資創造遠高於其他投資潛在損失的巨額利潤。
分散化策略的效果則恰恰相反:你持有許多公司的少量股票,就算其中的一隻股票瘋漲,你的總資產可能也變化不大。
所有成功投資者都會告訴你:分散化投資是荒唐可笑的。
但你的華爾街顧問們大概不會這樣說。
致命投資信念五:要賺大錢,就要冒大險。
就像企業家一樣,成功投資者是很不喜歡風險的,他們會儘可能地迴避風險,讓潛在損失最小化。
在幾年前的一次管理研討會上,學者們一個接一個地宣讀了有關“企業家性格”的論文。他們彼此之間分歧極大,但有一點是一致的:企業家有很強的風險承受能力,事實上,大多數企業家都樂於冒險。
在會議行將結束時,聽眾中的一名企業家站起來說,他對他聽到的東西感到吃驚。他說作為一名企業家,他會竭盡全力迴避風險。他還認識其他許多成功的企業家,但在哪裡都很難找到比他們更厭惡風險的人。
成功企業家厭惡風險,成功投資者也是一樣。規避風險是積累財富的基礎。與學者們的論調截然相反的是,如果你去冒大險,你更有可能以大損失而不是大盈利收場。
像企業家一樣,成功投資者們知道賠錢比賺錢容易。這就是他們更重視避免損失而不是追逐利潤的原因。
致命投資信念六:“系統”信念:某些地方的某些人已經開發出了一種能確保投資利潤的系統——技術分析、原理分析、電腦化交易、江恩三角(Gann TriAngles),甚至占星術的神秘結合。
現實:這種信念是“權威”信念的必然產物——只要一名投資者使用某位權威的系統,他賺的錢就會像這位權威(自稱能賺到的)一樣多。這種普遍的致命投資信念正是推銷商品交易系統的人能夠賺大錢的原因。
“權威”和“系統”信念的根源是相同的:對確定性的渴望。
當有人就一本描寫沃倫·巴菲特的書向巴菲特提了一個問題時,他回答說:“人們在尋找一個公式。”就像他所說,人們希望找到正確的公式,把它輸入電腦,然後舒舒服服地坐在那裡看錢往外冒。
……
相關詞條
-
《雪球:沃倫·巴菲特及其人生經營》
《雪球:沃倫·巴菲特及其人生經營》第一次揭開了巴菲特的真實人生,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和普通人一樣遭遇過挫折和失敗的巴菲特,如何在投資和商業中獲得了巨大成功和...
簡介 書摘 評論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
《滾雪球:沃倫·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
了一個和普通人一樣遭遇過挫折和失敗的巴菲特,如何在投資和商業中獲得了巨大成功和財富。同時,本書全面解讀了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和商業思想,讓這位我們這個...書架頂上,車頭朝西。還有就是,巴菲特的投資合股企業旗下所有的《奧哈馬...
《滾雪球》簡介 《滾雪球》書摘 《滾雪球》評論 滾雪球 第一部分 滾雪球 第二部分 -
楊寶忠[投資名家巴菲特迷]
中國資本市場傳奇人物,最早學習、研究、實踐巴菲特思想的人士之一。著名投資大師巴菲特迷楊寶忠1956年12月23日生於北京。男、漢族、祖籍山東省掖縣。20...
人物履歷 送給巴菲特蓋茨禮物 投資經歷 取得成果 最新動態 -
巴菲特投資思想·方法·實錄大全集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目錄 -
沃倫?巴菲特
股神:沃倫?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董事長。出生年月:1930年8月30日
-
楊寶忠[投資名家]
楊寶忠,男,漢族,1956年12月23日生於北京。祖籍山東省掖縣。1976年參加工作,1982年畢業於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在某企業從事技術工作,1991年...
人物簡介 生平經歷 取得成果 社會評價 人物語錄 -
巴菲特說炒股
《巴菲特說炒股》內容簡介: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歷來被視為“投資聖經”。《巴菲特說炒股》以最新資料和詳實案例,全方位地介紹了他的投資理念,對於廣大個人和機構...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編輯推薦 文摘 -
《巴菲特股票投資策略》
《巴菲特股票投資策略》為劉建位所著的個人理財證券類圖書,由機械工業出版社於2005年6月1日出版,本書主要介紹在系統收集整理巴菲特本人論述的基礎上,按照...
圖書信息 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
《巴菲特也會錯》
雖說我們很難對他的已有財產和過往記錄提出異議,但是巴菲特方法並不是唯一也不總是最好的投資方法。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