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量收益

產量收益的含義

產量收益是銷售收入減去直接材料成本後的餘額。當企業產銷量增加時,一方面會增加企業的收入,另一方面也會追加直接材料成本,兩者之間的差額構成了產量收益。要正確理解產量收益的含義,必須將其與邊際貢獻進行區分。筆者認為,兩者的最大區別在於,它們所依據的成本分類有所不同。為了計算邊際貢獻,需要將成本劃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兩部分。通常將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動力以及其他隨產量變動的費用作為變動成本,將固定資產折舊管理費用等作為固定成本。實際上,將成本按照其與產量的關係劃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兩部分並不準確。成本與多種成本動因相關,而不僅僅只與產量相關。

產量收益的層次

按照成本動因理論,通常將其劃分為四個層次:

(1)單位產出成本。指生產單位產品或者提供單位服務所發生的消耗。如直接材料、計件工資等。

(2)批次成本。指與一批產品相關而與每一單位產品並不相關的費用。如生產不同產品需要對設備進行調試時,所發生的設備調試成本。

(3)產品維持成本。指與特定產品品種相關而與產品產量和產品批次無關的成本。這類成本的典型代表是產品設計成本、工藝程式規劃成本。

(4)企業運行成本。指提供生產能力以及為管理和組織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成本。如固定資產折舊、管理費用等。

成本的這種分類表明,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劃分只適合於上述第(1)(4)兩類費用。而第(2)(3)兩類費用通常被視為變動成本或混合成本

在計算產量收益時,需要對上述四類成本作更為細緻的區分,只將單位產出成本如直接材料等看作是隨產量變動而變化的成本。

這裡涉及的問題是,直接人工(計時工資制下)、動力等成本是否會隨產量發生變化。從長期觀點來看,直接人工、動力等是變動成本,它們會隨產量的變動而發生變化,但從短期來看,特別是從提高效率的角度來看,這些成本並不隨產量變動而發生變化。直接人工、動力等費用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變動成本。首先,這些成本的發生與工作時間相關,工作時間越長,所需要的人工費用和動力費用就越多,但工作時間的長短與產量的高低在一定範圍內並不直接相關。這又涉及到效率問題。效率越高,單位時間內產量就越多。在正常生產期間,單位時間內增加產量需要增加直接材料消耗和其他相關費用,但並不增加工資消耗和動力消耗。同樣,在正常生產期間,人工消耗和動力消耗並不因為產量的減少而降低。通常而言,直接人工、動力費用是一種與時間相關的成本,只有在既定生產效率條件下,直接人工、動力費用會隨產量變動而變化。其次,在正常生產期間,直接人工、動力費用可以看作是一種固定成本,只不過這種固定成本與產量的相關範圍較小,在產量較小變化範圍內,產量的變動並不影響直接人工、動力費用等的變化,只有當產量變動幅度比較大時,直接人工、動力費用等才會隨著產量的變動而發生變化。傳統的變動成本分析和邊際貢獻計算並沒有考慮這一因素,在分析效率、勞動生產率以及生產組織的合理安排等方面,使變動成本的範圍有所擴大。產量收益指標正是在這些方面進行了修正,在進行瓶頸資源的利用和生產效率分析等方面效果較好。

產量收益指標的套用

1、產量收益在瓶頸資源分析中的套用

瓶頸資源是企業資源中的薄弱環節。瓶頸資源決定著企業的產量收益,要使企業總體邊際收益最大化,必須使受限制的資源的收益最大化。因此,如何通過提高薄弱環節生產能力的利用效率來增加產量收益成為瓶頸資源管理的重要內容。以薄弱環節的生產能力決定非薄弱環節的開工速度是一種有價值的選擇。企業要採取行動提高薄弱環節的生產效率和生產能力,目標是既增加產量收益,又減少這一行動的增量成本

例:某配件生產企業的生產過程由鑄造和切割加工兩道工序完成。現有的生產能力是:鑄造工序5000小時,可生產鑄件20000件,切割加工工序8000小時,可切割鑄件16000件。零件單位售價 80元,單位直接材料成本30元。在企業最大生產能力範圍內,直接材料以外的其他經營成本如直接人工、動力費用、製造費用等不隨產量變動(其他隨產量變動的成本忽略不計)。其中,鑄造工序不隨產量變動的成本總額為20萬元,切割加工工序不隨產量變動的成本總額為32萬元。

按照這一資料,該企業的產量收益總額為80萬元[16000×(80-30)],利潤總額為28萬元。

在企業現有生產條件下,切割加工工序是瓶頸工序,要增加企業的產量收益,必須增加切割加工工序的產量。

實際上,增加產量收益的方法還有,消除瓶頸工序的閒置時間,只加工那些能增加產量收益的零件,將那些不必在瓶頸工序上生產的零件轉移到非瓶頸工序上生產,減少瓶頸工序的生產準備時間和加工時間(如通過簡化設計、減少產品的零件),提高瓶頸工序生產的零件的質量等等。

2、產量收益在生產效率分析中的套用

提高效率往往意味著單位時間內的產量會發生變化。為了提高效率,有時需要採取一些措施,從而會追加成本。當需要判斷是否值得採取措施提高效率時,我們可以運用產量收益指標進行分析:

新增產量收益=提高效率增加的產量×(單位產品售價-直接材料等單位產出成本)

新增利潤=新增產量收益-為提高效率而追加的費用

採用產量收益進行分析和採用傳統方式進行分析在結論上可能有所不同。

例:某企業生產某種產品,生產條件等各方面因素保持穩定,產品產量保持在1000件水平,單位成本為:直接材料55元,直接人工60元,動力40元,其他變動性費用5元,折舊等不隨產量變動的費用40元。產品單位售價300元。現在假定該企業從本月起改變生產組織方式,勞動生產率可以提高25%,各項消耗並不因為生產組織方式的變動而發生變化,但需要額外追加費用55000元,現在需要判斷該種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方式是否可行。

用產量收益分析判斷如下:

單位產品產量收益=300-(55+5)=240(元)

新增產量收益=240×250=60000(元)

該項措施增加利潤=60000-55000=5000(元)

按照傳統方法分析如下:

單位產品變動成本=55+60+40+5=160(元)

新增產量的邊際貢獻=250×(300-160)=35000(元)

新增利潤=35000-55000=-20000(元)

這種分析計算是錯誤的。其錯誤在於,沒有考慮勞動生產率提高對成本的影響。在一定時間範圍內,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表明產量的增加,會使單位產品分攤的不隨產量變動的成本發生變化,因而,勞動生產率和產量等因素變動對成本的影響常常表述為:

勞動生產率變動對產品成本的影響額={1-(1+費用增長率)/(1+勞動生產率(產量)提高率)}×單位產品負擔的不隨產量變動的成本

上述資料可以計算為:

勞動生產率變動對單位成本的影響額=[1-1/(1+25%)]×(60+40+40)=28(元)

生產效率提高后的產品單位成本=200-28=172(元),其中:

單位產品變動成本=55+(6-12)+(40-8)+5=140(元)

單位產品邊際貢獻=300-140=160(元)

邊際貢獻總額=160×1250=200000(元)

新增邊際貢獻=200000-140000=60000(元)

新增利潤=60000-55000=5000(元)

經過調整,其分析結果與產量收益分析結果相一致。但利用產量收益進行分析更為直觀、有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