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第一、供給結構的最佳化。
供給結構是指在一定價格條件下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勞動力、技術、自然資源等在國民經濟各產業間可以供應的比例,以及這種供給關係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係。供給結構包括資本(資金)結構,作為供應因素的投資結構,勞動力供給結構,技術供給結構,以及資源稟賦,自然條件和資源供應結構等。產業結構最佳化就是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結構性調整,進行投資結構的調整,教育結構的調整,科技結構的調整等。
需求結構是指在一定的收入水平條件下政府、企業、家庭或個人所能承擔的對各產業產品或服務的需求比例,以及以這種需求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係。它包括政府(公共)需求結構、企業需求結構、家庭需求結構或個人需求結構,以及以上各種需求的比例。它也包括中間(產品)需求結構,最終產品需求結構,以及中間產品需求與最終產品需求的比例‘還包括作為需求因素的投資結構,消費結構,以及投資與消費的比例等。產業結構最佳化也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結構性調整。
國際貿易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各產業產品或服務的進出口比例,以及以這種進出口關係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係。國際貿易結構包括不同
產業間的進口結構和出口結構,也包括同一產業間的進出口結構(即進口和出口的比例)。
國際投資包括本國資本的流出,即本國企業在外國的投資(對外投資),以及外國資本的流入,即外國企業在本國的投資(外國投資或外來投資)。對外投資會導致本國產業的對外轉移,外國投資則促使國外產業的對內轉移。這兩方面都會引起國內產業結構的變化。國際投資結構是指對外投資與外國投資的比例結構,以及對外投資在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和外國投資在本國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及其各種派生的結構指標。產業結構最佳化也要對國際投資結構進行最佳化。
一、產業結構調整的意義、背景和實質。
產業結構是生產力結構的中心,生產力結構包括了產業結構、勞動力結構、分配結構、交換結構和消費結構。其中消費結構從屬於產業結構,分配結構制約著消費結構,交換結構依賴於其他結構。事實上,產業結構是生產關係中關鍵的一環。其他結構或以產業結構變化為其變化的原因,或以產業結構變化為其最終歸宿,都處於從屬的地位。因此抓住產業結構這箇中心環節,就抓住了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新中國的經濟史實際上就是一部產業結構調整史,大體上可劃分兩個階段,即計畫經濟體制下的結構調整和由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的結構調整。目前國內產業結構性矛盾日益顯現出來,如產品積壓,生產能力過剩,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變動之間矛盾嚴峻,產業集中度低,企業資本結構惡化等,加上國際產業新一輪重組的浪潮壓力,致使我國新一輪的處於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的產業調整迫在眉睫。產業結構調整主要指:要實現各產業間的合理比例關係,並在此基礎上尋求各產業向更高的適應層次演變,即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進而高度化。而調整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產業結構的最佳化。由於,各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是產業結構變化的原因,所以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的實質就是將資源從低生產率部門轉移到高生產率部門,從而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生產率水平,或者是將社會財富從低效用的消費者手中轉移到高效用的消費者手中,從而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調整產業結構,大至全國,小至地方。現就以南丹縣為標的來分析地方產業結構的調整與最佳化。
效應
產業結構效應,是指產業結構變化的作用對經濟成長所產生的效果,即對經濟成長發揮著一種特殊的作用。由於產業結構的特殊功能,產業結構的高變換率能夠導致經濟總量的高增長率。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有利於發揮產業結構效應,推動和保持經濟的增長率。
(1)產業的關聯效應
美國經濟學家阿爾伯特·赫希曼(Albert Hirschman)在他的《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科學出版社,1991)一書中詳細分析了產業之間的關聯效應。產業關聯效應就是指一個產業的生產、產值、技術等方面的變化通過它的前向關聯關係和後向並聯關係對其他產業部門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前向關聯效應就是指一個產業在生產、產值、技術等方面的變化引起它為其供應投入品的部門在這些方面的變化,或導致新技術的出現,新產業部門的創建等。後向關聯效應就是指一個產業在生產、產值、技術等方面的變化引起為它提供投入品的部門在這些方面的變化,例如由於該產業自身對投入品的需求增加或要求提高而引起提供這些投入品的供應部門擴大投資、提高產品質量、完善管理、加快技術進步等變化。
(2)產業的擴散效應
美國經濟學家華爾特·惠特曼·羅斯托(W. W. Rostow)在他的《從起飛進入持續增長的經濟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一書中闡述了主導產業的擴散效應概念。根據他的闡述,擴散效應是指某些產業部門在各個歷史間歇的增長中,“不合比例增長”的作用對其他關聯產業產生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回顧效應、旁側效應和前向效應。回顧效應是指主導部門的增長對那些向自己供應投入品的供應部門產生的影響。在主導部門或新部門處於高速增長階段時,會對原材料和機器設備等投入品產生新的投入要求。這些投入,反過來又要求現代設計觀念和方法的發展,於是,便帶動了為其提供投入品的產業的發展。前向效應是指主導部門的成長誘導了新興工業部門,新技術、新原料、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現,改善了自己供應給其他產業產品的質量,或者通過削減其他工業部門的投入成本,提供進一步開發新產品和服務的條件,或者產生一個瓶頸問題。這樣,主導部門產生了一種刺激力,促進需要其供應品的產業的發展。旁側效應是指主導部門的成長引起它周圍地區在經濟和社會方面的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趨向於在廣泛的方面推進工業化進程。主導部門的成長,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城市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的服務,甚至促進各種制度的變革。這樣,新主導部門的出現常常改變了它所在的整個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