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生物體內某些元素或難分解化合物的濃度同他所生存的環境中該物質的濃度比值可用於表示生物濃度的程度,簡稱BCF。生物體內某種元素或難分解的化合物的濃度同它所生存的環境中該物質的濃度的比值,以表示生物濃縮的程度,又稱生物濃縮係數,濃縮率,生物積累率,富集係數,積累倍數等。闡述生物濃縮、生物積累和生物放大這些生物學現象,都用濃縮係數的值來表示相應的數量關係。土壤和植物之間的濃縮係數是植物體內某物質的濃度與植物所生長的土壤溶液中該物質的濃度的比值。不過,濃縮係數一般多用來表示某種物質在水中的濃度同在水生生物體內的濃度之間的關係。這是因為在水中無論是構成環境的成分,還是污染物的濃度,分布都容易均勻化,在環境中的物質濃度和生物體內的物質濃度之間可構成一定的平衡關係,所以求得的濃縮係數具有較普遍的意義。
平衡濃縮係數
生物通過吸收、吸附、吞食等過程,從周圍環境中濃縮某些元素或難分解的化合物,在這種生物積累過程中,元素或難分解的化合物不斷進入生物體又不斷從生物體排出,這種物質交換過程要經歷一定時間才能達到動態平衡狀態。此後,濃縮係數就不再繼續增大,而只在一定幅度範圍內波動。這種達到動態平衡時的濃縮係數稱為平衡濃縮係數。通常所說的某種生物對某種物質的濃縮係數數值,一般都是指平衡濃縮係數,而不是指生物積累過程中任何一個特定時刻所測定和計算得到的濃縮係數。濃縮係數的求法
求得水生生物中某種物質的濃縮係數有兩種方法:實驗室飼養法和野外調查法,兩者各有優缺點。實驗室飼養條件易於控制,但是,在人工環境下所求得的數值,同在自然情況下求得的數值往往不符合,因為人工環境幾乎不可能在自然條件下出現。要使壽命長的生物與環境之間達到物質平衡,需要飼養很長時間,這一般難於做到。所以用實驗室飼養法求得的濃縮係數數值,通常比用野外調查法所求得的要小些。野外調查法的一個很大優點是生物的整個生活周期都處在穩定的環境中,機體的構成成分與環境是平衡的,能夠得出標準的濃縮係數數值。不過,有些物質在水溶液中的濃度很低,會因分析技術上的限制而無法測出,這就無法求得濃縮係數了。生物濃縮
生物機體或處於同一營養級上的許多生物種群,從周圍環境中蓄積某種元素或難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體內該物質的濃度超過環境中的濃度的現象;又稱生物學濃縮、生物學富集。生物濃縮的程度用濃縮係數表示。生物濃縮、生物積累和生物放大的程度,都用來自環境的元素或難分解的化合物的濃縮係數表示,但卻是三個不同的概念。生物濃縮是生物機體內某種物質的濃度和環境中的濃度相比;生物積累是同一生物個體在不同代謝活躍階段機體內的濃度相比;生物放大是同一食物鏈上不同營養級的生物機體內某種物質的濃度相比。
生物富集
生物機體或處於同一營養級上的生物種群,從周圍環境中積累某種元素或難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體內的該物質的濃度超過環境中的濃度的現象,稱為生物濃縮、生物學富集,又稱生物積累。生物濃縮的程度用濃縮係數表示。生物體吸收環境中的物質的途徑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各種藻類、菌類和各種原生動物等,主要靠體表面直接吸收;二是高等植物,主要是靠根系吸收;三是大多數動物,主要是靠吞食。前二種途徑是直接從環境中攝取,後一種必須通過食物鏈完成。各種物質進入生物體內,即參加了生物的代謝過程,其中生物必需的物質,部分參加了生物體的構成,多餘的物質和非生命所需的物質中,易分解的經代謝作用很快的排出體外,不易分解、脂溶性較強、與蛋白質或酶有較高親和力的,就會長期殘留在生物體內。如DDT和狄氏劑等農藥,性質穩定,脂溶性很強,被攝入動物體內後即溶於脂肪,很難分解和排泄。隨著攝入量增加,這些物質在體內的濃度也逐漸增大。
濃縮係數的大小,與物質本身的性質以及生物和環境因素有關,同一種生物對不同物質的濃縮係數也有很大的差別,如鮪魚對銅的濃縮係數是100,對鎂的濃縮係數是0.3,相差懸殊。
生物富集的研究對闡明物質或元素在生態系統中的遷移轉化規律,評價和預測污染物進入環境後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利用生物對環境進行預測和淨化等,均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