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生物體內某些元素或難分解化合物的濃度同他所生存的環境中該物質的濃度比值可用於表示生物濃度的程度,簡稱BCF。
平衡濃縮係數
生物通過吸收、吸附、吞食等過程,從周圍環境中濃縮某些元素或難分解的化合物,在這種生物積累過程中,元素或難分解的化合物不斷進入生物體又不斷從生物體排出,這種物質交換過程要經歷一定時間才能達到動態平衡狀態。此後,濃縮係數就不再繼續增大,而只在一定幅度範圍內波動。這種達到動態平衡時的濃縮係數稱為平衡濃縮係數。通常所說的某種生物對某種物質的濃縮係數數值,一般都是指平衡濃縮係數,而不是指生物積累過程中任何一個特定時刻所測定和計算得到的濃縮係數。濃縮係數的求法
求得水生生物中某種物質的濃縮係數有兩種方法:實驗室飼養法和野外調查法,兩者各有優缺點。實驗室飼養條件易於控制,但是,在人工環境下所求得的數值,同在自然情況下求得的數值往往不符合,因為人工環境幾乎不可能在自然條件下出現。要使壽命長的生物與環境之間達到物質平衡,需要飼養很長時間,這一般難於做到。所以用實驗室飼養法求得的濃縮係數數值,通常比用野外調查法所求得的要小些。野外調查法的一個很大優點是生物的整個生活周期都處在穩定的環境中,機體的構成成分與環境是平衡的,能夠得出標準的濃縮係數數值。不過,有些物質在水溶液中的濃度很低,會因分析技術上的限制而無法測出,這就無法求得濃縮係數了。生物濃縮
生物機體或處於同一營養級上的許多生物種群,從周圍環境中蓄積某種元素或難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體內該物質的濃度超過環境中的濃度的現象;又稱生物學濃縮、生物學富集。生物濃縮的程度用濃縮係數表示。生物濃縮、生物積累和生物放大的程度,都用來自環境的元素或難分解的化合物的濃縮係數表示,但卻是三個不同的概念。生物濃縮是生物機體內某種物質的濃度和環境中的濃度相比;生物積累是同一生物個體在不同代謝活躍階段機體內的濃度相比;生物放大是同一食物鏈上不同營養級的生物機體內某種物質的濃度相比。
生物富集
生物機體或處於同一營養級上的生物種群,從周圍環境中積累某種元素或難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體內的該物質的濃度超過環境中的濃度的現象,稱為生物濃縮、生物學富集,又稱生物積累。生物濃縮的程度用濃縮係數表示。
濃縮係數的大小,與物質本身的性質以及生物和環境因素有關,同一種生物對不同物質的濃縮係數也有很大的差別,如鮪魚對銅的濃縮係數是100,對鎂的濃縮係數是0.3,相差懸殊。
生物富集的研究對闡明物質或元素在生態系統中的遷移轉化規律,評價和預測污染物進入環境後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利用生物對環境進行預測和淨化等,均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