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周期現象

生物周期現象

生物周期現象又稱生物節律,即生物的生命活動呈周期性變化的規律。周期是物質運動的一種規律,生命運動也有自己的周期。生命運動的周期和周期內的各個階段、環節,在時間上呈現為生命運動的節律。生物節律不僅是時間上的節段性,同時表現為生物學特徵隨時間節段的規律性變化。

基本信息

定義

生物周期現象又叫生物節律(biological clock),亦稱“生物鐘”。有機體內部發生的周期性變化過程。最典型的例子是睡眠與覺醒的周期性交替。交替之所以表現出準確的周期性,一方面決定於身體器官和細胞機能狀態的周期性變化,另一方面是環境的影響,如太陽和月亮升起、下落的周期變化。太陽、月亮的運動規律直接影響地球上生物的周期性變化,如穀物隨季節生長;候鳥隨潮汛變化而遷棲(潮汛是月亮對海洋的引力引起的);人的體溫在一晝夜內出現周期性升降等。生物鐘現象使人在一天的不同時刻工作效率不一。驟然改變正常的晝夜周期(如從地球的東部遷到西部居住)會使人的機體功能混亂,情緒煩躁,工作效率降低。

簡介

生物周期現象存在於生物圈的不同層次上,包括生物圈、生態系統、群落、種群、個體及組成個體的系統、器官、組織、細胞、細胞器、生物大分子等,都有自己的周期。由於不同層次上生命運動的時空特性不同,生物的周期在時間上差別很大,短的只有幾秒、幾分鐘,長的有日、旬、月、季、年甚至年代周期。例如很多脊椎動物的取食行為和睡眠行為在一天之內很有規律地發生的;溫帶地區的動物大都是每年繁殖一次,這些周期現象都是由生物周期所決定的。
有按年、按月、按周變化的低頻周期,如育齡婦女的月經周期,又稱為月周期。有按日變化的中頻周期,如體溫、血壓、血細胞數、糖皮質激素、代謝水平等均呈晝夜周期變動,又稱日周期。還有周期周期短於 1天的高頻周期,如呼吸周期、心動周期等。生物周期的構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機體本身具有的內在周期;二是受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生物周期與環境同步。據研究,下丘腦存在有控制生物周期的中心。

主要作用

研究證實,每個人從他出生之日直至生命終結,體內都存在著多種自然周期,如體力、智力、情緒、血壓、經期等,人們將這些自然周期稱作生物周期或生命節奏等。人體記憶體在一種決定人們睡眠和覺醒的生物鐘,生物鐘根據大腦的指令,調節全身各種器官以24小時為周期發揮作用。現已發現12個與生物鐘相關的基因。生物鐘使人有高潮期和低潮期,兩者之間為臨界期。高潮期時,人的思維敏捷、情緒高漲、體力充沛,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低潮期,思維遲鈍,情緒低落,耐力下降;臨界期時,人的判斷力較差,易出差錯。

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有這么一種感覺:有時體力充沛,情緒飽滿,精神煥發;而有時卻又感到渾身疲乏,情緒低落,精神萎靡。迥然不同的兩種情況是怎么在同一個人身上發生的呢?科學家們經過長期研究表明:對人的自我感覺影響最大的三個因素是——體力、情緒和智力,而且體力、情緒和智力的變化是有規律的,一個人從出生之日起,到離開世界為止,這個規律自始至終不會有絲毫變化,不受任何影響,這個規律就是人的“生物周期”,又稱為的“生物三周期”,即:“體力周期、情緒周期、智力周期”。

變化關係

生物周期現象直接和地球、太陽及月球間相對位置的周期變化對應。

①日周期(Circadian Rhythm)。以24小時為周期的周期,通稱晝夜周期(如細胞分裂、高等動植物組織中多種成分的濃度、活性的24小時周期漲落、光合作用速率變化等)。

②潮汐周期。生活在沿海潮線附近的動植物,其活動規律與潮汐時相一致。

③月周期。約29.5天為一期,主要反映在動物動情和生殖周期上。

④年周期。動物的冬眠、夏蟄、洄游,植物的發芽、開花、結實等現象均有明顯的年周期周期。除天體物理因子外,光線、溫度、餵食、藥物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起調時作用。此外,還有一些生物周期不受外界影響,正常成人心搏每分鐘70次,酶合成和酶活性的振盪周期為1到幾十分鐘,神經電位發放頻率則可達101~102赫。通常把生物體內激發生物周期並使之穩定維持的內部定時機制稱為生物鐘。對生物鐘有兩種假說:一種認為生物體系根據外界自然周期現象定時,因而產生了與天體物理因子等同步的周期;另一種認為生物鐘是先天性和遺傳性的,是一種內在的振盪機制。

周期階段

人處於正半周期為周期的高潮期,高潮期內人的心情舒暢,精力充沛,工作效率高;

人處於負半周期為周期的低潮期,低潮期內人的心情不佳,容易疲勞、健忘,工作效率低;

正弦曲線與橫軸交點這一天稱為“臨界點”,三周期的3個臨界點互不重疊稱為單臨界點;2個臨界點重疊稱“雙臨界點”;3個臨界點重疊稱“三臨界點”;

臨界點及前後一天為臨界期,三周期同時在負半周期重疊的日子,也稱為“臨界期”;在臨界點及臨界期內,人的體力、情緒和智力極不穩定,做事非常容易出現失誤。

研究歷史

18世紀,英國著名的植物學家林奈對植物開花時間作了很多觀察和研究,然後在自己的花園裡培植了一座有趣的“花鐘”,這個原理就是根據每種花開的時間有一定的規律精心培植的。

時鐘花是生長在南美熱帶雨林的常綠藤蔓植物,它的形狀看上去很像時鐘上的文字盤 ,所以被稱為“時鐘花”。時鐘花的花開花謝非常有規律。早上開晚上閉,它的花幾乎同開同謝,有研究表明,時鐘花的開花規律與日照、溫度的變化密切相關,同時受內在體內一種物質——時鐘酶的控制。這種酶調節著時鐘花的生理機能並控制著開花時間。日出後,隨氣溫逐漸升高,酶活躍起來,促進了花朵的開放,當氣溫上升到一定程度,酶的活性又漸漸減弱,花朵也就自然凋謝了。經觀察,時鐘花開花所需的溫度在18℃~20℃,凋謝時溫度在28℃~32℃。晴天常在上午9~11時開放,下午3~4時謝落陰天午間12時左右開放,下午5~6時謝落;若氣溫較低,則花朵開放時間常要延遲到下午3時,且只是“迎風戶半開”而已。若逢陰天,花朵會遲至夜間才凋,有時甚至第二天早晨方謝。

20世紀初,英國醫生費里斯和德國心理學家斯沃博特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一些病人因頭痛、精神疲倦等,每隔固定的天數就來就診一次,後來他們總結出:人的體力狀況變化是以23天為周期的,人的情緒狀況變化是以28天為周期的,20多年後,特里舍爾又根據總結自己學生的智力變化情況,總結出:人的智力狀況變化是以33天為周期的;後來科學家們又發現:人的“體力狀況、情緒狀況、智力狀況”按正弦曲線規律變化,人的“生物三周期”中,可分為“高潮期”、“低潮期”、“臨界點”、“臨界期”。

注意事項

從事危險作業人員在生物周期低潮期時應引起注意;雙重臨界日更應高度注意;三重臨界日應儘可能避免從事相關危險作業;以防止事故發生。

從事腦力工作或學習的人員,應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在體力高潮期儘可能多的參加鍛鍊活動,而在智力和情緒高潮期應抓緊從事用腦活動、這樣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工作或學習效率會非常高。

從事體育訓練也應根據運動員的體力、情緒、智力周期情況,合理安排訓練項目,在高潮期應多參加訓練,而在臨界日及低潮期應注意進行調整,能避免運動上海事故並能收到良好好的訓練效果;人們選擇體力高潮期進行體育鍛練可達到好的鍛練效果。

如果夫婦要生育計畫時,應查看參考夫妻雙方的生物周期指標,儘可能選擇雙方四條以上生物周期高潮期的時間段內受孕,對於將來出生的小寶寶的聰明健康有很大好處;對孩子的教育,父母也應參考孩子的情緒和智力周期的高潮期對孩子進行合理的教育。

大家應該參考各自的生物周期指標,應避免在情緒臨界日發生爭吵;破壞家庭和睦。

如有病人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應儘可能避免在體力、情緒臨界日進行,危重病人在體力及情緒臨界日應多加關照和護理,防止意外發生;老人、兒童、體弱者在體力低潮期或臨界日應注意天氣變化,預防疾病的感染。

運用方法

人的心理狀態是十分重要的。體力、情緒和智力的變化處於高潮期的時候,就應充分利用自己良好的“競技”狀態,努力學習,勤奮工作,多作貢獻。這時如果盲目樂觀,也會給工作和學習帶來影響。例如有的汽車司機就是因為麻痹大意,而在高潮期發生車禍的。

同樣,體力、情緒和智力處於低潮期和臨界期的人,不必過分緊張。因為緊張的心理狀態,會影響人的體力和大腦的機能,使工作和學習效率進一步下降。在這一時期,適當注意休息、鍛鍊和營養,注意用腦的衛生,如變換大腦活動的方式,輪流學習不同的內容,使大腦的各個區域交替活動、勞逸結合,就可以使大腦仍然有條不紊地工作,有利於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

掌握人體生物節奏的規律,是為了揚長避短,使人們更好地工作、生活和學習。憂心忡忡是不必要的,盲目樂觀也是十分有害的。對於生物周期是否真的存在,它對我們的生活和人生是否有實在的意義,科學上有所爭論。《與眾不同的心理學》一書,明確表示生物周期是偽科學。網上也有人對生物周期的三周期進行分析,與實際情況並不相符合。因此一件事情的影響因素可能有非常多,生物周期或許對事件也會產生一些影響,但是並不能根本決定事情和未來的走向。

主要案例

中國許多地方規定:連續駕車超過4小時的駕駛人必須停車休息20分鐘以上,此舉會大大減少我國的惡性交通事故。 知名安全專家胡正祥教授為寫《生物周期與行車安全》一書做了大量調查,他發現疲勞駕駛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意外事故外,大車禍都發生在開車人的生物周期臨界期和低潮期,即疲憊不堪時。

日本發現,82%車禍都發生在司機生物周期的臨界期。交通事故與肇事者的生物周期密切有關。當人體生物周期處於臨界期或低潮期時,人會感到體力不濟,精神恍惚,對高速運行的車輛和複雜的路況做出錯誤判斷和錯誤動作,這是導致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無論開車人起步時多么精力充沛,在連續駕車超過4小時後都可能出現疲勞,使人處於生物周期的臨界期或低潮期。這時一定要停車休息,人處“低潮”要慎行車,能不開就不開。從這個角度看,尊重我們的生物周期就是愛護我們的生命。

為了避免和減少車禍的發生,要運用生物周期的理論對開車人實行生物鐘管理,如“駕車超過4小時必須休息”等做法,對疲勞駕駛,歐美國家早就有嚴格規定,如歐洲國家就規定,不準連續駕車超過4小時,一天總駕車時間不能超過8小時,駕駛人是否停車和停了多長時間都由車內的“黑匣子”記錄在案,供警察檢查,違反規定者會受到重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