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頁碼:267 頁碼
·出版日:2008年
·ISBN:9787302159230
·條碼:9787302159230
·版次:2008年1月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
內容簡介
作者李布斯金是世界著名建築師,柏林猶太人紀念館和紐約世貿大廈重建方案的設計師。
偉大的建築,一如偉大的文學作品,或者詩和音樂,都能說出靈魂深處的精彩故事!
--丹尼爾。李布斯金
本書特色:
1、了解世界著名建築師李布斯金的經歷和藝術觀念。
2、作為一本自傳性作品,該書充滿了傳主的人生傳奇、建築理念以及藝術感受。能讓讀者在故事之中感受到建築藝術的魅力。
3、從書中可以認識到生活與建築的關係。
也許,我們從沒有想過建築可以是一個敘述載體,一個療愈空間。 李布斯金的建築作品,回歸地域、文化、族群、個人的歷史,聆聽石頭的聲音,講述流動的時間故事。傾斜的地板、不成直角的牆角,圓弧的屋頂、由罅隙傾瀉而下的光、無盡反射的水晶體,沒有一個空間不讓人駐足反思……
本書出了闡述建築師自己的創作理念,更穿插他對生命、家族、文化根源及對建築這個行業的省思。這不只是一本建築師的回憶錄。
內容提要:作者李布斯金是世界著名建築師,柏林猶太人紀念館和紐約世貿大廈重建方案的設計師。本書是李布斯金取得紐約世貿大廈重建委託後所撰寫的書,他用十多個主題來闡述他的生活經驗和想法如何影響傳遞到他設計的空間上,內容及筆法平易近人且令人動容,而且也有不少他和其他知名建築師間有趣的互動敘述,以打破常規的敘述方法將話題引入公共空間,並且分享他對我們時代最重要的建築--在世貿中心舊址上建造的1776自由塔的看法。李布斯金通過他不尋常的背景和全球化視角,探索有關災難與希望的思想,以及建築何以紀念和重塑人類經歷的途徑。
--------------------------------------------------------------------------------
作者簡介
丹尼爾·李布斯金,猶太裔波蘭人,1946年生於波蘭中部的羅茲,父母是大屠殺的倖存者。1957年舉家遷往以色列,1959年定居美國紐約。從小音樂造詣頗高,擅長演奏手風琴,後來立志成為建築師。建築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有柏林猶太博物館、奧斯納布呂的努斯鮑姆美術館、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丹佛美術館、多倫多皇家博物館;進行中的博物館興建方案有舊金山當代猶太博物館等;在瑞士、義大利、德國、英國都有文化及商業設計項目。1990年創立李布斯金工作室,並擔任首席設計師。2003年2月獲選為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重建項目的總體規劃建築師。
--------------------------------------------------------------------------------
媒體推薦
序
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 張永和
我見過李先生五次。
第一次是1982年,在美國匡溪藝術學院。後來寫了《匡溪行》。 第二次是1992年,在他柏林的工作室。 第三次是1996年,在北京。他在清華講演,我給他當翻譯。 第四次的時間記不清了,應在1993 和1996之間,我在美國萊斯大學教書,他來評圖。 第五次是2001年,又是在他柏林的工作室。 前三次都有機會和李聊聊,很受益。第五次是和“土木”展的一群中國建築師同行,所以沒機會單獨
說話。
但現在回想起來,我只記住了李說的一句話,是1996年在北京那次。清華講演後,我們一起吃晚飯。席間我談起我的一個理想:在中國辦一所先鋒的建築學校。我以為李一定會認同。不想李說:就是辦所建築學校,不一定先鋒。我當時馬上沒反應過來他的意思;來回琢磨,形成了這樣的理解:從事建築,包括建築實踐和建築教育,首先要有個認真嚴肅的態度,先鋒不先鋒並不重要。先鋒是一個相對狹窄的思考方式。無論李講的是否真是這么回事,這句話後來對我工作影響很大。 借李先生自傳中文版出版之際,向他道個謝。 2006年11月于波士頓 附:《匡溪行》 1982年初的一天,隆冬晴雪,我們一行人在匡溪藝術學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校園裡到處尋找建築系。遍尋不著,叫住一個學生問路,他指著我們前面不遠的一行三人說道:“跟他們走就到了建築系,如果你們認為那是建築系的話。”聽得出來他話中有話。沒時間多問,我們便尾隨那三人進了一個半地下的工作室。等到在明亮的雪地里縮得極小的瞳孔放大開了之後,才發現眼前滿是藝術作品:炭筆畫、絲網印刷版畫、各種雕塑——木頭的、陶瓷的……我正在琢磨這裡到底是繪畫系還是雕塑系,旁邊一個同來的朋友已恍然大悟地告訴我:“這兒就是建築系!” 這裡靜悄悄的;不像我們自己的工作室,搖滾樂總是放得震耳欲聾。天花板很低,使本來已挺擁擠的工作室,到處顯得滿滿的。建築系主任,也是這裡唯一的建築教授,對我們抱怨道:“地方實在太小,每年最多只能招收十五個學生。”他姓李布斯金,名丹尼爾(Daniel Libskind),波蘭人,三十來歲,個子不高,一張方臉,有稜有角的。 在工作室里遛了一圈,除了一個日本留學生搞的東西看得出是房子,其餘的似乎都是繪畫或雕塑,和建築沒什麼聯繫。然而細看之下,就發現它們與一般的繪畫和雕塑不同。卡爾?朱的雕塑看上去更像一個大尺度結構的縮小模型,人們很容易想像自己(人形)處於這個雕塑之中的情形。也就是說這個雕塑暗示了一種不是雕塑而是建築的性質:可居性。泰國留學生塔拿普拉的《都市世界》也是異曲同工。雕塑家賈柯梅蒂(Giacometti)對這些作品的影響是很明顯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雕塑《城市廣場》:一塊平板上幾個人形向不同的方向走去;人形的動感創造了廣場的空蕩感覺。王澤的作品比較容易讀,是建築元素的組合構成,可能是分析性質的,也可能是表現廢墟。這裡建築好像是用作素材,被作者變形了、抽象了。我最喜歡的一個作品在一間沒有窗子的小房間裡,是兩個年齡較大的學生的合作。我也不知為什麼喜歡它:它顯然象徵著什麼,我也琢磨不出來,人家講給我聽,我也沒聽懂。這件作品有種神秘的力量深深地感動著我。至於它的建築性在哪裡,恐怕只有天知道。 一個穿著圍裙、渾身是土的學生匆匆走了進來,手裡捧著一件剛出爐的陶塑。他的眼睛和他的同學們一樣,放出一種特殊的光芒,令人聯想到修道士。其實他們的生活和真的修道士也差不多。匡溪藝術學院在密西根州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山上,離最近的城市底特律開車也要一個小時。建築系沒有任何課程安排,學生從入學起搞一個題目(極少數人搞兩至三個),搞完了就畢業,一般總要兩三年。多數學生一年365天全部在工作室里,難怪泡出了這種獻身建築(或藝術)的目光。 李布斯金教授的目光好像不及學生們的來得清澈,卻也明亮。他一聽我是中國來的,就馬上提到有一位中國建築教授是匡溪的畢業生,並請我代他問候。我想大概是清華的吳良鏞先生。如果不錯的話,就在此轉代匡溪建築系向吳先生的問好。 看到李教授的學生們的作品,他自己的東西也可想而知。同一組題為《盡端空間》的作品,儘管標題各有千秋,看上去實是大同小異。作為純繪畫來講,他的畫構圖均衡嚴整,繁而不亂,組織得疏密有序,還頗有一種音樂感,畫面上火柴棍似的簡單建築型體像交響樂隊中的一件件樂器,在一定的結構裡面組成既複雜又和諧的整體。 我認為匡溪師生的作品是非常理性的,其具體特徵是高度抽象性。事物不是被他們巨觀地概括了就是微觀地分析了,最終都是得到一組基本的造型元素。要進一步理解他們的作品,得對理性和邏輯兩個概念有所認識。超現實主義電影導演路易?布努艾爾(Luis Bunuel)在拍攝他的第一部影片時的主導思想是絕不要任何理智的鏡頭,其實這一想法本身就特理智。影片拍好後充滿了不合邏輯的場面,但其後的理性主義構思是顯而易見的。這種理性和邏輯的分家在匡溪師生的作品中也是很突出的。李教授的畫中尺度和空間(二相度還是三相度)都是有意識地混淆了的,又是理性的無邏輯。看來超越一般形式邏輯的範疇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抽象方法。 匡溪的師生們還試著在他們的作品中體現詩的意境,主要是通過象徵的手法,似乎比較勉強,倒不如中國傳統建築中常把詩句直接寫在牆柱牌匾上來得明了。我自己在寫碩士論文時也曾模仿匡溪的方法用唐詩作題材畫過幾張,想試試中西合璧在這方面的可能性。 匡溪搞的這套到底算不算建築?我自己還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答案。到目前為止,美國建築師學會仍不承認匡溪的建築碩士學位,等於是消極地回答了這一問題。但不知能否效法其他學科,把匡溪的東西算作“理論建築”。實際上他們這伙學生大多數都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有些還開過自己的事務所;他們回到學校來讀研究生(匡溪只有碩士學位),到底可以學點兒什麼,也是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匡溪藝術學院從房舍到庭園都是老沙里寧精心設計的。爬著常春藤的磚牆,沉重的拼花木門,以及靜靜地坐落在庭院內的雕塑,都散發出一種濃重的學府氣氛。很顯然,老沙也正通過他的作品談著他對建築及建築教育的看法……
--------------------------------------------------------------------------------
編輯推薦
也許,我們從沒有想過建築可以是一個敘述載體,一個療愈空間。 李布斯金的建築作品,回歸地域、文化、族群、個人的歷史,聆聽石頭的聲音,講述流動的時間故事。傾斜的地板、不成直角的牆角,圓弧的屋頂、由罅隙傾瀉而下的光、無盡反射的水晶體,沒有一個空間不讓人駐足反思……
本書出了闡述建築師自己的創作理念,更穿插他對生命、家族、文化根源及對建築這個行業的省思。這不只是一本建築師的回憶錄。
--------------------------------------------------------------------------------
目錄
1. 地基
2. 場所藝術
3. 光
4. 建築
5. 面容
6. 心血
7. 提案
8. 看不見的力量
9. 材料
10. 拉郎配
11. 信念
致謝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