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邏輯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作者:胡悅晗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副標題: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國知識人(1927-1937)
出版年:2018-9-1
頁數:414
定價:CNY98.00
裝幀:平裝
ISBN:9787520122429

內容簡介

生活的邏輯生活的邏輯
1927年至1937年間,上海、北京知識人主要供職於出版業與教育業;職業收入在城市居民收入中位居中等水平,但個人收入存在巨大差異;在居住、飲食、服飾與出行等日常消費層面也呈現出巨大差異。他們的日常交往主要在家庭、茶社、酒樓與咖啡館等場所展開,交往方式主要有書信往來、沙龍聚餐、禮物饋贈等多種類型;知名作家及地方上流知識精英階層擁有複雜的關係網路,其交往對象往往涉及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人,他們建構的社會關係網路呈現鬆散與不穩定的開放狀。
此外,舊派文人群體及新派作家群體的交往對象多固定在同一階層、相近職業之人,由此形成較為同質化與單一化的亞群體。但由於他們的日常交往多以生活情趣及文學藝術審美取向的相近為原則,故其群體內部結構較為鬆散。其中,上海知識分子儘管較易萌生階級/階層意識,但不易就知識階層的屬性、特徵等關鍵問題達成共識。
本書以1927至1937年間上海與北京的知識群體為研究對象,考察其所處的階層位置,分析知識群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慣習策略發展出旨在建構身份認同感與合法性的論述話語,在競爭稀缺性資源的過程中實現資本的轉換,催生知識群體的階層意識與集體行動,在社會結構層面實現階層再生產。

編輯推薦

一部關於民國讀書人精神風貌、娛樂生活偏好的著作一部民國時期都市生活娛樂指南
●這是一部關於民國時期讀書人的日常生活取向的著作,作者從時人的日記、回憶錄、傳記中發掘出當時知識分子,如魯迅、戴望舒等在圖書館與書攤,咖啡館、酒吧與茶樓,四合院與洋樓,公園與影戲院,消費與收藏、人際交往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偏好,從側面反映當時知識群體的自我身份認同與階層意識。資料豐富,論題獨特。
●本書考察民國時期上海與北京的都市生活情景,涵蓋衣食消費與精神文化娛樂等方面,堪稱民國都市生活指南。
●本書從日常生活維度出發,呈現1927年至1937年間上海知識群體的整體面貌,兼及與同一時期北京知識群體的比較。
作者簡介······
胡悅晗,杭州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2012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2010-2011年度訪問學者。在《社會學研究》《開放時代》《史學理論研究》《史林》《二十一世紀》等雜誌發表多篇文章。博士論文題目為《日常生活與階層的形成——以民國時期上海知識分子為例(1927-1937)》。以博士論文為基礎的專著《生活的邏輯: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國知識人》即將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目錄

緒論/001
第一章民族國家敘事中的都市想像/027
第一節民族國家敘事中的“文明”與“文化”/030
第二節“文明”:上海的都市想像與北京“他者”/036
第三節“文化”:北京的都市想像與上海“他者”/043
第四節“文明”上海的娛樂生活與“文化”北京的“回收”生活/049
小結/065
第二章職業、居住與消費:知識群體的階層位置/067
第一節民國時期上海、北京的“城”與“人”/070
第二節職業、收入與聲望:知識群體的職業分層/079
第三節居住空間分異與社會分層/098
第四節四合院、洋房與公寓樓:居住空間與階層分化/121
第五節上海知識群體的消費分層/125
小結/132
第三章日常交往與社會關係網路建構/135
第一節朋友、同事與家人:以私人空間為視角/137
第二節茶社、酒樓與咖啡館:以公共空間為視角/164
第三節“禮尚往來”:以物質文化為視角/179
第四節牌局、宴請與清談:北京知識群體的家庭生活/195
小結198
第四章精神生活與階層認同/203
第一節書房、閱讀與寫作:以私人空間為視角/205
第二節圖書館、書店與書攤:以公共空間為視角/228
第三節書籍的購買、消費與收藏:以物質文化為視角/244
第四節圖書館、書房與琉璃廠:精神生活與階層認同/259
小結266
第五章生活方式與身份認同/269
第一節服飾品味與身體觀/272
第二節疾病與疼痛/286
第三節遊樂空間:舞廳、彈子房與回力球場/300
第四節流動空間:漫步、出遊與旅行/313
第五節公園、茶館與影戲院:北京知識群體的閒暇生活與身份認同/332
第六節生活想像與身份認同:以《生活周刊》為例的分析/339
小結/353
結論/359
附錄滄海一“葉”:大歷史中的小家庭——評JosephWEsherick,AncestralLeaves:AFamilyJourneythroughChineseHistory367
人名索引/385
參考文獻/389
“破”與“立”之間的不斷切換(代後記)/40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