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朗·柯維克幼時就喜歡與夥伴們在樹林中沖衝殺殺,他夢想有朝一日成為真正的男子漢。1956年7月4日,正逢10歲生日的朗騎在父親肩上觀看美國獨立紀念日的遊行,這使他十分興奮。一次,朗的女友唐娜送了他一頂棒球帽,朗比賽獲勝,臉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漸漸長大成人的朗非常欽佩和嚮往總統那番充滿了戰爭狂熱的演說, 一種挑戰和犧牲的衝動在其內心萌生。在一場州際摔跤比賽中,朗被摔倒,好強的他淚水奪眶而出。 此後, 朗決定放棄上大學的機會去參軍參戰。在矛盾痛苦中,他冒雨沖向中學體育館,與戀人唐娜告別。
朗來到越南戰場,目睹美軍槍殺越南平民,他不顧一切地衝進屋內救護受傷的婦嬰。一場混戰中,他竟無意殺死了自己的好友威爾遜,而中校卻告訴痛苦不已的朗,這是“各有天命”。此後,朗中彈負傷,被送進退伍軍人醫院。他被告知腰部以下癱瘓,餘生將在輪椅上度過。
1969年,朗回到家鄉,有人把他當作愛國英雄,有人卻對他不屑一顧,這使他傷感和心酸,但坐在輪椅上的朗仍然堅持著對美國對戰爭的忠誠信仰。在掀起反戰運動的大學校園中, 朗與唐娜再度見面,震驚、痛心的唐娜認定這場戰爭是錯誤的,必須加以制止。已喪失性能力的朗內心深愛著唐娜,他回憶往事,傷感無限。
在一次酒吧衝突後,朗終於認清了戰爭謊言背後的殘酷現實。不久,他被送到墨西哥軍人療養中心療養。在風月場所中, 風塵女子埃萊娜的溫柔體貼使朗百感交集,淚流滿面,他的心情略微振作起來。然而,越戰的惡夢在他腦中還時時浮現。為了贖罪,他去憑弔威爾遜的墓碑,為了制止戰爭與屠殺,朗終於覺醒並投入反戰運動。
1972年,在邁阿密海灘召開共和黨聚會時,朗和一些退伍軍人進入了會場,他公開發表反戰宣言,並被秘密警察趕出了會場。但得到了廣泛擁戴的朗不屈地搖著輪椅,指揮公眾,向前衝去。四年以後,紐約舉行民主黨全國大會, 朗堅定而興奮地登上了演講席,他又回想起了往事。在人群的歡呼聲中,朗伸出左手,打了一個表示勝利的V形手勢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朗·柯維克 | 湯姆·克魯斯 |
唐娜 | 凱拉·塞吉維克 |
威爾遜 | 理察·佩恩比安克 |
Mr. Kovic | 雷蒙德·J·巴里 |
Mrs. Kovic | Caroline Kava |
Tommy Kovic | Josh Evans |
Young Tommy | Seth Allen |
Jimmy Kovic | Jamie Talisman |
Young Jimmy | Sean Stone |
Suzanne Kovic | Anne Bobby |
Recruiting Gunnery Sgt. Hayes | 湯姆·貝倫傑 |
Timmy | 弗蘭克·威利 |
Steve Boyer | 傑瑞·萊文 |
職員表
製作人 | A. Kitman Ho、Lope V. Juban Jr.、Phillipines Joseph P. Reidy、奧利弗·斯通、克萊頓·湯森德 |
原著 | Ron Kovic |
導演 | 奧利弗·斯通 |
編劇 | 奧利弗·斯通、Ron Kovic |
攝影 | 羅伯特·理察森 |
配樂 | 約翰·威廉士 |
剪輯 | David Brenner、Joe Hutshing |
選角導演 | 麗莎·布賴莫·加西亞、比利·霍普金斯 |
藝術指導 | 布魯諾·魯貝奧 |
美術設計 | Richard L. Johnson、Victor Kempster |
服裝設計 | Judy L. Ruskin |
布景師 | Derek R. Hill |
(以上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以上資料來源)
音樂原聲
序列 | 曲目 | 歌手 | 封面 |
01 | A Hard Rain's A Gonna Fall | — | |
02 | Born On The Bayou | — | |
03 | Brown Eyed Girl | Van Morrison | |
04 | American Pie | Don McLean | |
05 | My Girl | The Temptations | |
06 | Soldier Boy | The Shirelles | |
07 | Venus | Frankie Avalon | |
08 | Moon River | Henry Mancini | |
09 | Prologue | John Williams | |
10 | The Early Days, Massapequa, 1957 | ||
11 | The Shooting Of Wilson | ||
12 | Cua Viet River, Vietnam, 1968 | ||
13 | Homecoming | ||
14 |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
幕後花絮
影片段預告絮
男主角湯姆·克魯斯實際上生於7月3日。
導奧利弗·斯通在片中客串出演了採訪軍事長官的記者一角。
片中有人說自己在越戰中獲得的青銅之星和紫色之星獎章毫無意義,而導演奧利弗·斯通參加越戰後獲得的正是這兩個獎項。
該片最初設定的是由艾爾·帕西諾飾演榮·科維克,而導演則是威廉·弗里德金,但由於籌措資金陷入困境而停止了拍攝計畫。
1.男主角湯姆·克魯斯實際上生於7月3日。
2.導奧利弗·斯通在片中客串出演了採訪軍事長官的記者一角。
3.片中有人說自己在越戰中獲得的青銅之星和紫色之星獎章毫無意義,而導演奧利弗·斯通參加越戰後獲得的正是這兩個獎項。
4.該片最初設定的是由艾爾·帕西諾飾演榮·科維克,而導演則是威廉·弗里德金,但由於籌措資金陷入困境而停止了拍攝計畫。
穿幫鏡頭
一輛1957年才上市的敞篷汽車,在片中1956年7月4日遊行時就使用到了。
榮的一家人在看電視上甘迺迪的華盛頓就職典禮,顯示是低於冰點的天氣。與此同時,在科維克紐約長島的家裡,顯示的卻是初秋的天氣。
在1972年邁阿密海灘舉行的共和國大會上,可以看到一條傑基·格里森大街的標誌,實際上這條街是在1980年代末格里森去世之後,才被命名的。
片中1969年7月4日,科維克一家人在看名為《Rowan & Martin's Laugh-In》的電視節目,該節目是從1968年開始,每周一晚上播出,而1969年7月4日這天是星期五。
當榮在他的房間裡考慮帶什麼東西走的時候,把一隻玩具槍塞進了包里,而這個模型槍最早出現的時間是1983年 。
1.一輛1957年才上市的敞篷汽車,在片中1956年7月4日遊行時就使用到了。
2.榮的一家人在看電視上甘迺迪的華盛頓就職典禮,顯示是低於冰點的天氣。與此同時,在科維克紐約長島的家裡,顯示的卻是初秋的天氣。
3.在1972年邁阿密海灘舉行的共和國大會上,可以看到一條傑基·格里森大街的標誌,實際上這條街是在1980年代末格里森去世之後,才被命名的。
4.片中1969年7月4日,科維克一家人在看名為《Rowan & Martin's Laugh-In》的電視節目,該節目是從1968年開始,每周一晚上播出,而1969年7月4日這天是星期五。
5.當榮在他的房間裡考慮帶什麼東西走的時候,把一隻玩具槍塞進了包里,而這個模型槍最早出現的時間是1983年 。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類型 | 獎項名稱 | 獲獎者 | 備註 |
1990年 | 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導演 | 奧利弗·斯通 | 獲獎 |
最佳電影剪輯 | 大衛·布倫納、喬·哈斯特 | |||
最佳影片 | 《生於七月四日》 | 提名 | ||
最佳男主角 | 湯姆·克魯斯 | |||
最佳改編劇本 | 奧利弗·斯通 | |||
最佳攝影 | 羅伯特·理察森 | |||
最佳音響 | 格雷戈里·h·沃特金斯 | |||
最佳配樂 | 約翰·威廉士 | |||
第47屆美國金球獎 | 劇情類最佳影片 | 《生於七月四日》 | 獲獎 | |
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 湯姆·克魯斯 | |||
最佳導演 | 奧利弗·斯通 | |||
最佳編劇 | ||||
最佳電影配樂 | 約翰·威廉士 | 提名 | ||
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金熊獎 | 奧利弗·斯通 | ||
第34屆義大利大衛獎 | 最佳外國男演員 | 湯姆·克魯斯 | ||
最佳外國導演 | 奧利弗·斯通 |
製作發行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美國 | 1989年12月20日 | 奧地利 | 1990年3月2日 |
澳大利亞 | 1990年2月8日 | 丹麥 | |
阿根廷 | 1990年2月15日 | 葡萄牙 | |
法國 | 1990年2月21日 | 芬蘭 | 1990年3月16日 |
瑞典 | 1990年2月23日 | 韓國 | 1990年3月17日 |
西德 | 1990年3月1日 | 匈牙利 | 1990年4月19日 |
荷蘭 | 1990年3月2日 | 土耳其 | 1990年4月 |
英國 | 菲律賓 | 1990年7月31日 |
發行公司
公司名稱 | 1.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美國)(DVD) 2. 哥倫比亞三星 (巴西) (DVD) 3. Image Entertainment Inc. (美國) 4. 環球影業 (美國) (1989) 5. MCA環球家庭娛樂 (美國) 6. Universal Home Entertainment (美國) 7. CIC Vídeo (巴西) 8. CBS Television (美國) (1992) (TV) 9. 環球影業( (英國) 10. Universal Pictures Benelux (荷蘭) (2007) (DVD) |
影片評價
《生於七月四日》主要表現了一個美國士兵在越戰中誤殺戰友、自己又身殘之後的艱難生活和痛苦心境,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了一代美國青年的心路歷程。影片描寫的不止是關於一個人的故事,而是關於美國一代人的對戰爭的反思以及戰爭對他們的影響。該片的構思以一個出生於美國獨立紀念日的普通人朗·柯維克為主人公,基本上以他參加的三次遊行作為貫串全片的結構線。雖然片中越南戰場的鏡頭只占了17分鐘,但整部影片卻自始至終籠罩著戰爭的陰影,充滿了悲涼的氣氛,發人深思 (新浪娛樂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