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生態河道是具有良好的整體景觀效果;合理的生態系統組織結構和良好的運轉功能;對長期或突發的擾動能保持著彈性、穩定性以及一定的自我恢復能力;河道整體功能表現出多樣性、複雜性,能夠滿足所有受益者的合理目標要求 。生態河道是通過在傳統的河道建設和整治中加入生態學原理,並根據河道現狀和功能,對工程進行生態設計,構建符合流域及地域生態特徵的河道水生態系統和河岸生態系統,創造適宜河道內水生生物生存的生態環境,形成物種豐富 。內涵
生態河道的第一層內涵是河道內流水生態,河道生態主要由河流中的水生生物系統組成。河流中的水生生物系統由分解者、生產者和消費者所組成。水生生物系統中的分解者主要是異養生物,通常指細菌、真菌、放線菌等微生物,他們將有機質經過自身分解之後轉化為無機物,最終返還到水生環境中。水生生物系統中的生產者主要是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葉植物、以及一些浮游植物。這些水生植物能通過葉綠素的光合作用將微生物分解的無機物合成有機物供消費者食用。水生生物系統中的消費者主要包括浮遊動物、大型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等水生動物。除了水體中的動植物本身外,其他影響水生生物生存的環境條件、物質代謝原料等因素也構成了它們的生境。生態河道的第二層內涵是河道護岸的生態。河道護岸是河流與陸地的過渡地帶,緊密連線了水陸帶,是生態河道水體運動的外邊界條件,是生態河道穩定的關鍵地帶。河道護岸帶主要由護坡、小型動物、水生植物以及微生物構成。河道護岸帶植物可以緩衝水流,河道流速和對陸地的的侵蝕速度,水生植物根系一方面可以吸收氮磷等營養物質,另一方面可以增強河道護岸的穩定性。河道護岸帶可以通過過濾、滲透、吸收、滯留、沉積等機械、化學和生物過程,使進入河道水體的徑流污染物毒性減弱、污染程度降低。河道護岸帶還能影響河道的泥沙搬運和沉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