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發展
據數據顯示,截至“十一五”期末,我國通過規劃論證正在建設的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數量達到39個,其中通過驗收的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有12個。前,中國各個省、大部分地市甚至部分縣已開始建設自己的生態工業園。
但是,也需要看到的是,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跟風,在生態工業園建設初期,對園區的規劃和認識不到位,以及後期運營管理缺乏經驗,使得生態工業園“形同虛設”,並未發揮預期效果,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更有甚者,還加重了地區的環境污染,與生態工業園的建設初衷背道而馳。
園區目標
生態工業園的目標是在最小化參與企業的環境影響的同時提高其經濟效益。這類方法包括通過對園區內的基礎設施和園區企業(新加入企業和原有經過改造的企業)的綠色設計、清潔生產、污染預防、能源有效使用及企業內部合作。生態工業園也要為附近的社區尋求利益以確保發展的最終結果是積極的。比較成功的生態工業園的例子是丹麥卡倫堡(Kalunborg)共生體系,卡倫堡已成為區域不同產業之間連結起來的模版。
區別
生態工業園是繼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之後中國的第三代產業園區。它與前兩代的最大區別是:以生態工業理論為指導,著力於園區內生態鏈和生態網的建設,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從工業源頭上將污染物排放量減至最低,實現區域清潔生產。與傳統的“設計——生產——使用——廢棄”生產方式不同,生態工業園區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設計——生產”的循環經濟模式。它仿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方式,使不同企業之間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使上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成為下游生產的原料,達到相互間資源的最最佳化配置。
理論基礎
20世紀發展起來的工業生態學和循環經濟是生態工業園的理論基礎。工業生態學是專門審視工業體系與生態圈關係的、充分體現綜合性和一體化的一種新思維。它強調用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工業生產,把工業生產視為一種類似於自然生態系統的封閉體系,其中一個單元產生的“廢物”或副產品。是另一個單元的“營養物”和投入原料。這樣,區域內彼此靠近的工業企業就可以形成一個相互依存,類似於生態食物鏈過程的“工業生態系統”。
循環經濟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它是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徵的,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為主的物質流動經濟模式。它改變了傳統工業經濟高強度地開採和消耗資源。高強度地破壞生態環境的物質單向流動模式,即“資源→產品→廢物”,使環境保護和經濟成長做到了有機的結合。
生態工業園綜合地運用了工業生態學和循環經濟理論,把經濟成長建立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上,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是21世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重要模式。
具體標誌
生態工業園應使人們在各種社會經濟活動中所耗費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獲得較大的經濟成果的同時,保持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其具體標誌為:
轉換系統
即生態工業園的各項活動在其自然物質——經濟物質——廢棄物的轉換過程中,應是自然物質投入少、經濟物質產出多,廢棄物排泄少。通過發展高新技術使工業生產儘可能少地消耗能源和資源,通過高新技術提高物質的轉換與再生和能量的多層次分級利用,從而在滿足經濟發展的前提下,使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因此,高新技術產業用地應占工業園的比重在30%以上,這是使工業園具有高效益的轉換系統必需的基礎條件之一。
支持系統
生態工業園應有現代化的基礎設施作為支持系統,為生態工業園的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價值流和人流的運動創造必需的條件,從而使工業園在運行過程中,減少經濟損耗和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工業園支持系統應包括:①道路交通系統;②信息傳輸系統;③物資和能源(主副食品、原材料、水、電、天然氣及其它燃料等)的供給系統;④商業、金融、生活等服務系統;⑤各類廢棄物處理系統;⑥各類防災系統等。
環境質量
對生態工業園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各種污染和廢棄物,都能按照各自的特點予以充分的處理和處置,使各項環境要素質量指標達到較高的水平。
綠地系統
生態工業園的綠地普及應根據聯合國有關組織的決定,綠地覆蓋率達到50%,居民人均綠地面積達90m 、居住區內人均綠地面積為28m ,這樣才可能維持工業園區生態系統的平衡。綠地系統還應具備多種功能,包括防護功能(保護水體等);調節功能(空氣、水體、溫度、濕度等);美化功能;休閒功能(提供娛樂,休閒場所);生產功能(綠色食品生產區和花卉草樹苗圃生產基地等)。
人文環境系統
生態工業園應具有高質量的人文環境系統,包括較高的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質水平,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社會秩序,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發達的醫療條件和祥和的社區環境,以及自覺的生態環境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管理系統
生態工業園應具備高效的園區管理系統,對園區內的各個方面,如人口、資源、社會服務、就業、治安、防災、城鎮建設,環境整治等實施高效率的管理,促進工業園區的健康運行。
發展狀況
西方國家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已經開始了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探討和實踐。
丹麥
一般認為,生態工業園的雛形是工業共生體,丹麥的卡倫堡共生體就是工業共生體的成功典範。卡倫堡生態工業園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生態工業園,其主體企業是發電廠、煉油廠、製藥廠、石膏板生產廠。以這4個企業為核心,通過貿易方式利用對方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和副產品,不僅減少了廢物產生量和處理的費用,還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形成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
美國
美國生態工業園區的發展也較早。20世紀70年代初,在美國環境保護署和可持續發展總統委員會的支持下,就開始研究生態工業園的概念、設計原則、方法等。在1994年,總統可持續發展理事會指定了4個社區作為生態工業園區的示範點,即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維吉尼亞州的查爾斯,德克薩斯州的布郎斯和田納西州的恰塔努加。這4個示範點對生態工業園區的構想和側重點各不相同。美國政府大力支持生態工業園的發展,美國環境保護局和能源部一直探討建立生態工業園區的可能性。總統可持續發展理事會還成立了一個特別工作組,專門研究如何將生態工業園從理論的模型引入到具體的實踐中去。截止到2005年,美國已有近20個生態工業園。
加拿大
截止到2005年,加拿大有40多個生態工業園,其中9個被認為具有很強的生態工業發展的可能性,其中涉及到的核心工業有蒸汽發生器、造紙廠、包裝業;化學工業、發電、苯乙烯、聚氯乙烯、生物燃料;發電、鋼鐵、造紙廠、刨花板廠等多種組合。
中國發展趨勢
中國生態工業園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與投資前瞻發展趨勢
中國生態工業園起步較晚,到2005年,已經有南海國家生態工業建設示範園區、廣西貴港國家生態(製糖)工業示範園區等,但都處於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的階段。商務部副部長王超在廣州出席中國生態工業園建設與國際合作論壇並致辭。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在對外開放、體制改革、產業培育等諸多方面作了有益嘗試,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後應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等方面創造新的經驗,在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過程中繼續起到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
在經貿領域節能環保國際合作框架下,商務部積極推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與節能環保先進國家開展合作。已確定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鎮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蘇通科技產業園分別建設中德青島生態園、中瑞鎮江生態園、中奧蘇通生態園,成為節能環保國際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對外經貿合作的新亮點。同時,商務部與環保部、科技部共同推動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的建設工作,以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各類園區為載體,推動工業園區節能減排和生態化、低碳化改造。已有很多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啟動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12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驗收命名。
示範園區
這是中國第一個全新規劃、實體與虛擬結合的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包括核心區的環保科技產業園區和虛擬生態工業園區。其主導產業定位為高新技術環保產業,包括環境科學諮詢服務、環保設備與材料製造、綠色產品生產、資源再生等4個主導產業群。該園區以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為指導理念,以環保產業為主導產業,將製造業、加工業等傳統產業納人生態工業鏈體系。重點培育設備加工、塑膠生產、建築陶瓷、鋁型材和綠色板材等5個主導產業生態群落。生態工業系統類似於自然生態系統,12個企業將組成一個生產—消費—分解—閉合的循環。
貴港國家
這是中國第一個循環經濟試點。該園區以上市公司貴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核心,以蔗田系統、製糖系統、酒精系統、造紙系統、熱電聯產系統、環境綜合處理系統為框架建設的生態工業(製糖)示範園區。該示範園區的6個系統分別有產品產出,各系統之間通過中間產品和廢棄物的相互交換而相互銜接,形成一個較完整和閉合的生態工業網路。園區內資源得到最佳配置,廢棄物得到有效利用,環境污染減少到最低水平。園區內主要生態鏈有兩條:一是甘蔗→製糖→廢糖蜜→制酒精→酒精廢液制複合肥→回到蔗田;二是甘蔗→製糖→蔗渣造紙→製漿黑液鹼回收;此外還有製糖業(有機糖) 低聚果糖;製糖濾泥→水泥等較小的生態鏈。這些生態鏈相互間構成橫向偶合關係,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網狀結構。物流中沒有廢物概念,只有資源概念,各環節實現了充分的資源共享,變污染負效益為資源正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