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功能區劃

生態功能區劃

生態功能區劃是實施區域生態環境分區管理的基礎和前提。是以正確認識區域生態環境特徵,生態問題性質及產生的根源為基礎,以保護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為目的,依據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不同,生態敏感性的差異和人類活動影響程度,分別採取不同的對策。它是研究和編制區域環境保護規劃的重要內容。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全國生態功能區劃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很多地區由於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略對生態系統的保護,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不僅嚴重地阻礙本地經濟的發展,而且危及整個區域的持續發展。如何協調日益突出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維護區域經濟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要求對區域內各生態因子之間的相互關係,生態系統對人類生存發展的支持服務功能,尤其是對人類活動在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區域環境問題的形成機制和規律進行充分的分析研究,提出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整治的方法與途徑.

背景

人類與生態環境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它不僅可為人類提供各種所需的自然資源,而且還可通過對氣候等的調節為人類提供適宜的居住環境;另一方面,人類為發展經濟的各種生產活動又或多或少地對生態環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而環境的惡化則會阻礙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穩定而適宜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保障。
生態服務功能是人類生存與現代文明的基礎,由於人類對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及其重要性的不了解,導致了生態環境的破壞,從而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造成了明顯損害,威脅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城市與區域生態環境問題與危機的實質就是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損害與削弱,而阻礙城市與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
1999年,中央宣布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並明確提出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是西部開發的根本。2000年11月,國務院頒布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明確指出要按生態功能特點進行全面規劃,分類指導,分區推進的生態環境保護戰略。2002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座談會上,江澤民同志指示:“加快生態環境調查,抓緊制定生態功能區劃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浙江義烏生態功能區劃浙江義烏生態功能區劃

目的及其意義

生態功能區劃是實施區域生態環境分區管理的基礎和前提。其要點是以正確認識區域生態環境特徵,生態問題性質及產生的根源為基礎,以保護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為目的,依據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不同,生態敏感性的差異和人類活動影響程度,分別採取不同的對策。它是研究和編制區域環境保護規劃的重要內容。
由於生態環境問題形成原因的複雜性和地方上的差異性,使得不同區域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有所不同,其導致的結果也可能存在較大的差別。這就要求我們在充分認識客觀自然條件的基礎上,依據區域生態環境主要生態過程、服務功能特點和人類活動規律進行區域的劃分和合併,最終確定不同的區域單元,明確其對人類的生態服務功能和生態敏感性大小,有針對性地進行區域生態建設政策的制訂和合理地環境整治。而這些正是生態功能區劃的目的。

目標

明確區域生態系統類型結構、過程及其空間分布特徵;
明確區域生態環境敏感性分布特點及關鍵地區;
評價不同生態系統類型生態服務功能及其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
確定生態功能分區,明確各區的主要生態功能。

原則

可持續發展原則
發生學原則與主導性原則
前瞻性原則
區域相關性原則
相對一致性原則
區域共軛性原則

主要內容

根據暫行規程,確定陝西省生態功能區劃包括以下內容
(1)生態環境現狀評價
(2)生態環境敏感性及其空間分異規律評價

重慶生態功能區劃圖件重慶生態功能區劃圖

(3)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評價
(4)生態功能區劃方案
(5)各生態功能區概述

方法

生態功能分區是依據區域生態環境敏感性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態環境特徵的相似性和差異性而進行的地理空間分區。
區劃依據和分區等級
分區等級
生態功能區劃分區系統分三個等級。為了滿足巨觀指導與分級管理的需要,必須對自然區域開展分級區劃。首先從巨觀上以自然氣候、地理特點劃分自然生態區;然後根據生態系統類型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類型劃分生態亞區;最後根據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生態環境敏感性與生態環境問題劃分生態功能區。
區劃依據
生態功能區劃的依據,即劃分各級生態功能區劃單位的根據。不同層次的生態功能區劃單位,其劃分依據應是不同的。 生態功能區划進行3級分區。
一級區劃分:以中國生態環境綜合區劃三級區為基礎(參看附屬檔案E),各省市可根據管理的要求及生態環境特點,做適當調整。
二級區劃分:以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和生態服務功能類型為依據。城市及城市近郊區可以作為二級區。
三級區劃分:以生態服務功能的重要性、生態環境敏感性等指標為依據。
分區方法
一般採用定性分區和定量分區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分區劃界。邊界的確定應考慮利用山脈、河流等自然特徵與行政邊界。
(1)一級區劃界時,應注意區內氣候特徵的相似性與地貌單元的完整性。
(2)二級區劃界時,應注意區內生態系統類型與過程的完整性,以及生態服務功能類型的一致性。
(3)三級區劃界時,應注意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生態環境敏感性等的一致性。
分區命名
依據3級分區分別命名,每一生態功能區的命名由3部分組成。
一級區命名要體現出分區的氣候和地貌特徵,由地名+特徵+生態區構成。
氣候特徵包括濕潤、半濕潤、乾旱、半乾旱、寒溫帶、溫帶、暖溫帶、(南、中、北)亞熱帶、熱帶等,地貌特徵包括平原、山地、丘陵、河谷等。命名中擇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二級區命名要體現出分區的生態系統與生態服務功能的典型類型,由地名+類型+生態亞區構成。
生態系統類型包括森林、草地、濕地、荒漠、河口、灘涂、農田、城市等。命名中擇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三級區命名要體現出分區的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生態環境敏感性的特點,由地名+生態服務功能特點(或生態環境敏感性特徵)+生態功能區構成。
生態服務功能特點包括荒漠化控制、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涵養、水文調蓄、土壤保持、海岸帶保護等。生態環境敏感性特徵包括土壤侵蝕、沙漠化、石漠化、鹽漬化、酸雨敏感性等,命名中擇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生態功能分區概述
生態功能分區概述結果應包括對每個分區的區域特徵描述,包括以下內容:
(1) 自然地理條件和氣候特徵,典型的生態系統類型。
(2) 存在的或潛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引起生態環境問題的驅動力和原因。
(3) 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環境敏感性及可能發生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4) 生態功能區的生態服務功能類型和重要性。
(5) 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生態環境建設與發展方向。
生態功能分區的圖件和資料庫
生態功能分區的結果必須用圖件表示,採用計算機製圖編制。同一地區各種圖件的比例尺要保持一致,各省應根據省域範圍與生態環境地域複雜情況確定合適的比例尺。所有圖件和基礎數據要彙編成資料庫。
8.6.1 基礎圖件應包括地形圖、氣候資源圖、植被圖土壤圖、土地利用現狀圖、行政區劃圖、人口分布圖等。
8.6.2 備選圖件應包括自然區劃圖、氣候區劃、農業區劃圖等。
8.6.3 成果圖件應包括生態環境現狀圖、生態環境敏感性分布圖、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分布圖、生態功能區劃圖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