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人類學導論

生態人類學導論圖書由作者楊庭碩編著,民族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生態人類學導論生態人類學導論
生態人類學致力於人與環境之間複雜關係的研究。

人類的生存一直同鄰近的土地、氣候、植物以及動物種群發生著密切的關係,並對其產生影響,環境因素亦反過來作用於人類。本書試圖探討人類群體如何適應、塑造其生存環境並伴隨此過程形成相應的風俗習慣以及社會、經濟、政治生活。

生態人類學希望對人類社會文化作為適應環境的產物做出唯物的說明。

目錄

前言

總序

第一章 地球生命體系與人類

第二章 人類種群與人類社群

第三章 隨機單元與自為體系

第四章 平衡持續與穩態延續

第五章 制衡運行與制衡聚合

第六章 反饋非對稱法則

第七章 生命信息與人為信息

第八章 民族文化與民族生境

第九章 生物制衡與文化制衡

第十章 生物多樣與文化多元

第十一章 文化建構的雙重性

第十二章 生物適應與文化適應

第十三章 文化適應的雙向性

第十四章能動適應與被動偏離

第十五章 偏離的擴大與疊加

第十六章 地方性生態知識的建構及其特點

第十七章地方性知識的生態價值

第十八章 地方性生態知識的發掘與利用

第十九章 生態人類學與生態安全

第二十章 生態人類學與生態災變

後記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章 地球生命體系與人類

地球生命體系——人類社會一寄生性存在——生態隱憂——生態人類學三大立論公設——超大尺度——民族文化——制衡法則

地球生命體系的發生、發展、延續和演替,有賴於地球表面一系列無機環境特徵的存在。正是這一系列特徵的穩定存在,為地球生命形式提供了各種存活條件,確保了地球生命體系可以經歷漫長的進化歲月,孕育出人類來。人類是地球生命體系中首創以社會方式存在的物種,使人類的社會存在與其他生物物種的存在方式表現出明顯的特異性來。人類不僅源自地球生命體系,是地球生命體系的產物,同時還必須寄生於地球生命體系之中。這種寄生性,一方面表現為與其他生物物種一樣,需要在地球生命體系內進行生命物質、生物能與信息的交換;另一方面,又表現為,正由於人類及其社會的發展與壯大,地球生命體系才開始蒙受來自內部的有意識干預。鑒於這種干預具有可積累的傾向,且各種並存的有意識干預還會相互疊加,才最終導致了近一個世紀以來的一系列生態隱憂,地球生命體系局部受損,並以生態蛻變或生態災變的形式頻繁地表現出來。

由於地球及其生命體系的規模極其龐大,因而目前已經露頭的生態災變,對於地球生命體系而言,雖然尚未構成致命性的摧殘,但對於人類社會來說,卻已經嚴重地阻礙了發展的進程。與地球生命體系相比,人類社會的規模要小得多,因而,人類社會對與自身密切相關聯的那部分生態系統的變遷,必然表現得非常敏感。目前,地球生命體系的局部缺損與災變,在特定的層面及其範圍內,已經構成了人類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障礙。於是“生態危機,”“環境污染”等術語隨之成為當代人們的熱門話題。這樣的話語背景,正是生態人類學的催產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