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椒黃萎病

甜椒黃萎病

甜椒黃萎病多發生在生長中後期,初發病時,近地面的葉片首先下垂,該病擴展較慢,一般多造成病株矮化、節問縮短、生長停滯,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

為害症狀

甜椒黃萎病危害症狀甜椒黃萎病危害症狀
甜椒黃萎病多發生在生長中後期,初發病時,近地面的葉片首先下垂,葉緣或葉尖逐漸變黃,發乾或變褐,脈問的葉肉組織變黃,莖基部導管變褐,且沿主莖向上擴展達到數個側枝,最後致全株萎蔫、葉片枯死脫落。該病擴展較慢,一般多造成病株矮化、節問縮短、生長停滯,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

病原形態特徵

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稱大麗花輪枝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體無色至褐色,有隔膜,分生孢子梗直立,長110~200微米,孢子梗上具1~5個輪枝層、每層有2~3枝輪枝,輪枝長10~35微米;分生孢子卵圓形或橢圓形,單胞,無色透明,單生於分枝末端,大小3~7×1.5~3微米,有時具一個分隔,濕度大時分生孢子呈假頭狀。在培養基上形成黑色微菌核及串生厚垣孢子,據報導V.Albo—atrumReinkeetBerth.稱黃萎輪枝菌也可引起辣椒黃萎病。經試驗不同植物或同一種植物上分離到的大麗輪枝菌的菌株,對辣椒的致病力有明顯差異:從棉花上分離23個菌株中,14個對辣椒致病力較弱,引起輕度矮化或不矮化。菌株VD9對辣椒致病力強、矮化明顯,根、莖維管柬全部變色;從茄子上分離到3個大麗輪枝菌株,其中只有VD一26對辣椒致病力最強,病株極度矮化,其餘2個菌株則弱;從辣椒上分離到的菌株VD一20,對辣椒致病力較棉花菌株VD9和茄子菌株VD一26都弱,不引起矮化。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休眠菌絲、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多數報導種子內外帶有菌絲或分生孢子,可以做為病害的初侵染源,但也有人認為種子不帶菌。土壤中病菌可存活6~8年,在當地混有病殘體的肥料和帶菌土壤或茄科雜草,借風、雨、流水或人畜及農具傳到無病田。翌年病菌從根部的傷口或直接從幼根表皮或根毛侵入,後在維管束內繁殖,並擴展到枝葉。該病苗期和定植後低於15℃持續時間長,易發病。

防治方法

(1)選育抗病品種,生產上單用從辣椒上分離到的辣椒菌株測定品種抗病性,有時不能全面反映其抗病性,應該同時選用從各種植物如棉花、茄子等上分離的對辣椒致病力不同的菌株,才能準確地測定出其對辣椒黃萎病的抗病性。
(2)甜椒黃萎病是典型土傳病害,應與禾本科實行4年以上的輪作,有條件的實行水旱輪作。
(3)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機肥。苗期或定植前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
(4)苗床或定植田用棉隆處理土壤。每m2用40%棉隆10~15g與15kg過篩細乾土充分拌勻,撒在畦面上,後耙入土中,深約15厘米,拌後耙平澆水,覆地膜,使其發揮熏蒸作用,隔10天后播種或分苗,否則會產生藥害。
(5)定植田每667m2用50%多菌靈2kg進行土壤消毒。
(6)適時定植。10厘米深處地溫15℃以上開始定植,最好鋪光解地膜,避免用過冷井水澆灌;選擇晴天合理灌溉,注意提高地溫,生長期間宜勤澆小水,保持地面濕潤;採收後,開始追肥或噴施促豐寶、惠滿豐、愛多收等,如用噴施寶每毫升對水12升,3%過磷酸鈣也可。
(7)及時治療。發病初期澆灌10%治萎靈水劑300倍液或80%防霉寶超微可濕性粉劑600倍、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琥膠肥酸銅(DT)可濕性粉劑350倍液,每株灌對好的藥液0.5升或用12.5%增效多菌靈濃可溶劑200~300倍液,每株澆灌100毫升。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8)(青枯立克)150-200ml(使用量根據發病程度、重茬嚴重程度等決定)+大蒜油15-30ml兌水30斤進行均勻灌根(同時噴霧效果更佳),3天1次,連用2-3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