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甘陽](/img/4/328/nBnauM3X4UDO5czN1QTMzQjM1QTM4IjMxkTNzQTNwAzMxAzL0E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文革中曾在北大荒下鄉八年,1982年獲黑龍江大學學士,
198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獲西方哲學碩士,同年在北京創辦象徵中國學術新生代崛起的“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主編出版的“現代西方學術文庫”等成為八十年代的文化標誌之一。
1989年赴美入著名學府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長期進修,先後師從社會理論家愛德華·希爾斯(Edward Shils),政治哲學家愛蘭·布魯姆( Allan Bloom),法國名史家孚雷(Francois Furet),以及中國政治學家鄒讜等名師,廣泛研究社會理論,政治哲學,西方文明史。
1999年起任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兼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中山大學哲學系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法學院高訪學者,復旦大學儒學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並擔任英文學刊The China Review常務編委,北京“中國文化論壇”理事等學術職務。
2008年被中山大學聘為逸仙學者講座教授。
2009年出任中山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兼任博雅學院院長,通識教育總監。
2011年7月1日被聘為重慶大學兼職教授。
成就與影響
![甘陽](/img/a/9d1/nBnauM3X2QTNzYTM4QTMzQjM1QTM4IjMxkTNzQTNwAzMxAzL0EzLy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重新閱讀西方
用兩句話來概括,分別是“重新閱讀西方”與“重新理解中國”。
他認為,今天我們對中國的理解,背後往往隱含著我們對西方的一套看法,而這些看法往往並不是真的了解西方,而只是對西方的一知半解甚至南轅北轍的想像。針對這種流弊,他提出一個重要看法,即今天要理解中國,就要重新理解西方。而重新理解西方,在於不能像以前那樣只是把西方當藥鋪,從西方抓藥來給中國治病,而是首先要清楚,西方思想從來只是要治西方的病,所以要深入西方歷史和思想的脈絡,首先弄懂西方自己在討論什麼問題。按照這種態度來重新閱讀西方,那么就會發現目前中國知識界對西方的理解,很多都是錯誤的,把這些錯誤的看法用來分析中國問題或者治病,危害可想而知。其中,他特彆強調了如何理解今天的美國,他指出美國並不是只有自由主義,而是同時有強大的保守主義,而晚近三十年來美國的最大變化恰恰是保守主義取代自由主義成為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而中國學界對這一複雜性缺乏了解。基於這種狀況,他引導中國知識界最有活力的一批中青年學者致力於重新理解西方的工作,其中包括深入研究西方思想和歷史、美國憲法和歷史、評價列奧·施特勞斯及其學派等等。他主編的“新編‘文化:世界與中國’論叢”(三聯書店),以及與劉小楓教授合作主編的“西學源流”(三聯書店)、“政治哲學”叢書(華夏出版社等)、“經典與解釋”叢書(華夏出版社等),已經成為今天中國學界最有影響的讀物。
重新理解中國
與此同時,甘陽提出我們同樣要深入中國文明歷史的脈絡來理解中國,而不是按照西方的觀念來理解中國。
通識教育
![甘陽](/img/4/dcd/nBnauM3XwMTMwITO5UTMzQjM1QTM4IjMxkTNzQTNwAzMxAzL1E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他在2009年關於通識教育的文章中指出,“目前通識教育的前景不太樂觀,這和通識教育的特殊性有關。通識教育的一大特點是往往無疾而終,一開始熱鬧了幾年,最後就無聲無息。另外一個特點是每次開會老是原地踏步,上來總是最簡單、最基本的東西重複一遍,全人教育、文理匯通之類,基本上是簡單再生產。通識教育的這種討論狀況,基本上表明通識教育沒有進入操作的層面,所以還要老是停留理念上。有一些理念上的問題永遠可以討論,但是最主要是如何進入操作。”
此事起點是2003年關於“北大改革”的辯論。當時張維迎等學者在北大推出改革方案,試圖在北大推行企業化管理,倡導英文教學而非母語教學等等。甘陽在《21世紀經濟報導》發表《大學改革的合法性與合理性——評北大改革》一文,率先發起對北大改革方案的批評,隨後又接連發表《華人大學理念與北大改革》等文,北大最後對改革方案被迫做了調整。然後,從2004年開始,甘陽開始在國內大力倡導大學通識教育,認為這才是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真正精華所在。2005年甘陽在北京主持召開了“首屆中國文化論壇: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大型會議(俗稱“香山會議”),來自中國幾十所大學的百多位學者教授參與了這次會議,並就中國大學的本科教育達成了重要共識: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不是要盲目模仿美國大學的外在形式,而是要學習美國大學對學生從嚴要求的實質,特別要抓住經典閱讀與小班討論這兩個基本點:要讓本科生直接研習中外經典,改變以往的概論課;提倡學生小班討論和助教制度,改變以前只是老師滿堂灌的狀況,推動學生圍繞經典展開自由討論,並且讓研究生通過擔任助教獲得多方面鍛鍊。隨後甘陽應清華大學邀請做通識教育示範教學,為清華大學本科生開設全校通識課“莎士比亞政治哲學”,並通過演講、研討會、培訓班等多種形式廣泛推廣通識教育理念和探索可行的辦法。2007年開始,甘陽受“中國文化論壇”理事會委託,在李嘉誠基金會支持下開始舉辦每年一次的“全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暑期講習班”,首屆講習班2007年在清華大學舉行,第二屆講習班2008年在汕頭大學舉行,第三屆講習班2009年在復旦大學舉行,第四屆講習班2010年在北京大學舉行,第五屆講習班2011年在北京大學舉行。如今,通識教育的實踐已經在中國大學普遍展開。
主要著述
專著
![甘陽](/img/1/acc/nBnauM3XwIzN4YzN3UTMzQjM1QTM4IjMxkTNzQTNwAzMxAzL1EzLx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將錯就錯》(第2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4月。
《通三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12月。
《文明·國家·大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1月。
《古今中西之爭》(第2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1月。
主編
《中國大學改革之道》(甘陽、李猛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八十年代文化意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甘陽、陳來、蘇力主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8月。
《孔子與當代中國》(陳來、甘陽主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7月。
人物語錄
“一個真正的中國精英首先必然具有文化自信,這種自信從根本上來自於對中國文明的充分自信。打造“中國的精英”,就是要打造對中國文明具有充分文化自覺,從而對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具有高度自信的有教養的中國人。”
爭議人物
![甘陽](/img/3/75b/nBnauM3X2QDNyITO0YTMzQjM1QTM4IjMxkTNzQTNwAzMxAzL2E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人物事件
![甘陽](/img/8/298/nBnauM3XxUDM4czM3MTMzQjM1QTM4IjMxkTNzQTNwAzMxAzLzEzL3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青年教師打人的原因是長期被拖延晉升,“在院內教學上和教師聘期考核時無端刁難多數教師”。“路邊社”的訊息中對打人老師的評價是:學術成果突出,而且教學有方。“聘期將滿,六年晉升無望,面臨解聘,且在向校方申訴數次無果的情況下,被迫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