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文名稱:甘草浸膏中文別名:甘草流浸膏
英文名稱:Licorice
英文別名:Licorice, Glycyrrhiza glabra, ext.; Glycyrrhiza; Glycyrrhiza glabra; Liquorice; UNII-2788Z9758H
CAS:84775-66-6;68916-91-6
EINECS:283-895-2
性狀
本品為棕褐色的固體;有微弱的特殊臭氣和持久的特殊甜味。鑑別
(1) 取本品細粉約1~2mg,置白瓷板上,加硫酸溶液(4→5)數滴,即顯黃色,漸變為橙黃色至橙紅色。(2) 取本品1g,加水10ml攪拌使溶解,分為兩等份:取1 份,置試管中,強力振搖,產生持久性的泡沫;另1 份中,加稀硫酸,即生成大量沉澱,再加過量的氨試液,沉澱復溶解。
檢查
水中不溶物 精密稱取本品1g,加水25ml攪拌溶解後,置離心管中,以每分鐘1000轉的速度,離心60分鐘(或每分鐘2000轉,離心沉澱30分鐘),棄去上清液,沉澱加水少量,攪勻,再照上法離心洗滌,每次用水25ml,直至洗液無色澄明為止,沉澱用水少量洗入已乾燥至恆重的玻璃蒸發皿中,置水浴上蒸乾,並在105℃ 乾燥至恆重,遺留殘渣不得過5.0%。乾燥失重
取本品,在110℃乾燥7小時,減失重量不得過13.5%(附錄Ⅸ G)。
總灰分 不得過12.0%(附錄Ⅸ K)。
製法
取甘草,潤透,切片,加水煎煮三次,每次2 小時,合併煎液,放置過夜使沉澱,取上清液濃縮至稠膏狀,取出適量,照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甘草酸含量,調節使符合規定,即得。含量測定
取本品約6g,精密稱定,加水50ml溶解後,移置100ml 量瓶中,用乙醇稀釋至刻度,混勻,靜置12小時,精密吸取上清液25ml,置燒杯中,加氨試液3 滴,置水浴上蒸發至稠膏狀,加水30ml使溶解,緩緩加入鹽酸溶液(3→10)5ml,在冰水中靜置約30分鐘,濾過,沉澱用冰水洗滌4 次,每次5ml,棄去洗液及濾液,沉澱在濾紙上放置約2~3小時,使水分自然揮散,再用預先加熱至60~70℃的乙醇10ml,使沉澱溶解,濾過,濾器用熱乙醇洗滌,至洗液無色,合併乙醇液,置已乾燥至恆重的燒杯中,在水浴上蒸乾,並在105℃ 乾燥3 小時,精密稱定,計算供試品中甘草酸的含量,即得。本品含甘草酸(C42H62O16)不得少於20.0%。
測定方法
方法名稱: 甘草浸膏—甘草酸的測定—正交函式分光光度法套用範圍: 本方法採用正交函式分光光度法測定甘草浸膏里甘草酸的含量。
本方法適用於生藥與製劑的分析
方法原理: 用氧化鋁柱吸附處理樣品,用正交函式分光光度法測定甘草浸膏中甘草酸的含量。
試劑: 1. 乙酸乙酯(化學純)
2. 甲醇(色譜純)]
3.甲酸(化學純)
4. 氧化鋁
儀器設備: WZF-800D2型分光光度計。
試樣製備: 1. 樣液品製備
甘草浸膏 精密稱取本品粉末6g,加水50ml溶解,加乙醇稀釋至刻度,搖勻,過濾,棄去初濾液,精密量取續濾液10ml,加氨試液6滴,置水浴上蒸至稠膏狀,加水10ml溶解,緩緩加入鹽酸(5-10)2ml,置冰水中放置30min,移至離心管中,離心,棄去上清液,再用水5ml洗滌容器及沉澱,離心,去上清液,如此洗至上清液近無色,用乙醇加熱溶解沉澱,過濾至50ml量瓶中,再用熱乙醇洗淨離心管及濾器,至洗液無色,冷卻至室溫,用乙醇稀釋至刻度,混勻,精密吸取該液1ml,上氧化鋁,同時作為空白柱。以甘草酸單銨鹽為展開劑展開,置254nm紫外燈下檢視,均未檢出甘草酸色斑,說明用水10ml洗脫,甘草酸無損失,10ml氨試液可將甘草酸完全洗脫。
2. 甘草酸陰性對照液的製備
精密量取樣品溶液5mL,置於水浴上蒸乾,加水0.5ml溶解,點於矽膠GF254 。
3.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將供試品100mg置10mL容量瓶中,精確加氯仿-乙酸乙酯-甲醇(1:1:1)3mL,冷浸過夜,超聲40分鐘,離心,取出上清,氮氣吹乾,甲醇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
操作步驟: 1.標準曲線的繪製
精密吸取標準溶液0.1、0.2、0.3、0.4、0.5ml,置10ml量瓶中,加水稀釋至刻度,搖勻,在選定的6個測試點測定吸收度,計算P2值,以P2為縱坐標,濃度為橫坐標,作標準曲線,得回歸方程為P2=6.6502 0.0294 r=0.09998
2. 樣品的測定
精密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5ml,置10ml量瓶中,加水稀釋至刻度,空白作同樣稀釋,以空白作為參比,在6個測試點測吸收度,計算出P2,通過回歸方程計算出甘草酸含量。
參考文獻: 魏有良,黨創世,正交函式分光光度法測定甘草浸膏和甘草流浸膏中甘草酸的含量,基層中藥雜誌,1998,12(2):29-30
功能與主治
緩和藥,常與化痰止咳藥配伍套用,能減輕對咽部黏膜的刺激,並有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與去氧皮質酮樣作用。用於支氣管炎,咽喉炎,支氣管哮喘,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