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地質博物館

甘肅地質博物館

甘肅地質博物館始建於1943年,其前身為地質陳列室,由我國老一輩地質學家王日倫先生創建,是全國最早的地質博物館之一。甘肅地質博物館坐落於蘭州市城關區灘尖子團結路6號,建築面積12568平方米,布展面積4860平方米,建築風格新穎別致,獨具地方和時代特色。館內設有序廳、地球廳、礦物岩石廳、寶玉石廳、生命演化廳、土地資源廳、地質環境廳、礦產資源廳、4D穹幕影廳和臨時展廳,館外設有礦石林和影雕文化牆。館內收藏了省內外地質礦產、古生物、礦物和岩石標本共3萬餘件。館內展示有大夏巨龍、蘭州龍和甘肅鳥等大批國寶級精品。展廳內循環播放富有隴原特色、具有原創性的《甘肅概況》、《甘肅地質公園》、《甘肅土地資源》、《遨遊甘肅》等20多部影視片和幻像,以及《寶石趣聞》、《地震體驗》等寓教於樂的一系列互動項目。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甘肅地質博物館甘肅地質博物館

甘肅地質博物館坐落於蘭州市城關區灘尖子團結路6號,於2007年開工建設;建築面積1.25萬平方米,布展面積4860平方米,設有序廳、地球廳、礦物岩石廳、寶玉石廳、生命演化廳、土地資源廳、地質環境廳、礦產資源廳、4D穹幕影廳和臨時展廳等。館內收藏了省內外地質礦產、古生物、礦物和岩石標本共3萬餘件。其中有大夏巨龍、蘭州龍和甘肅鳥等一大批國寶級精品,此外還有溫家寶總理當年在甘肅工作時所採集的地質礦產標本。在這裡,無論是銹跡斑斑的礦石,還是雪白晶瑩的寶石;無論是黃河巨龍的場景,還是造型奇絕的晶體,無不隱藏著一段段動人故事,蘊涵著人們對地球科學的追求和幻想。透過這些展品,我們可以看到前輩們所創造的豐厚地質文化遺產,看到現今人們對地質文化的保存、研究、展示和詮釋。

歷史沿革

甘肅地質博物館始建於1943年,其前身為地質陳列室,由我國老一輩地質學家王日倫先生創建,是全國最早的地質博物館之一。經多年努力,該館內收藏、陳列有礦石、礦物、寶玉及古生物化石標本近3萬餘件。像金礦標本、鎳礦標本、鏟齒象鏟齒化石、象牙化石、犀牛頭化石等不少標本彌足珍貴,其中不乏有全國獨一的珍貴標本。這些標本全面反映了我省的基本地質、礦產地質和地質遺蹟的概況。該館也成為國家級和省級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但由於建築簡陋,年久失修,甘肅地質博物館存在安全隱患,遂於1999年閉館。該館的關閉對我省資源宣傳、引進項目、地學研究和科普教育等方面影響較大。社會各界尤其是大中國小反映強烈,省人大、省政協代表多次提出重建開館建議議案。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甘肅地質博物館新建項目於2003年底正式批准立項,建築面積為1.2萬平方米,在宣傳、科普教育的設計方面也將採用聲、電、光等全新的科技手段。

甘肅地質博物館不僅是一座全面展示和介紹甘肅省國土資源概況的自然類博物館,集收藏、科研、科普教育和娛樂休閒諸多功能為一體的公益性設施,更是對大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進行地學知識普及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甘肅地質博物館是一座全面展示和介紹全省國土資源概況的自然類博物館,是集收藏、科研、科普教育和娛樂休閒諸功能為一體的公益性設施,也是廣大青少年普及地學知識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甘肅地質博物館位於蘭州市城關區灘尖子團結路6號。建築面積12568平方米,布展面積4860平方米。館內設有序廳、地球廳、礦物岩石廳、寶玉石廳、生命演化廳、土地資源廳、地質環境廳、礦產資源廳等8個常設展廳,以及穹幕影廳和臨時展廳,館外設有礦石林和影雕文化牆。館內收藏有國內外地質礦產、古生物、礦物和岩石標本共3萬餘件,展示有大夏巨龍、蘭州龍和甘肅鳥等一大批國寶級精品。展廳內循環播放《甘肅地質》、《甘肅礦產》、《甘肅土地》、《甘肅遨遊》和《甘肅地質公園》等20多部影視片,以及《寶石趣聞》、《地震體驗》等一系列寓教於樂的互動項目。甘肅地質博物館先後獲得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甘肅省科普教育基地、國土資源科普基地等稱號,2011年獲得甘肅省首屆陳列展覽精品獎最佳形式設計獎。

相關展廳信息

甘肅地質博物館甘肅地質博物館

序廳:恐龍家園浮雕生動再現了白堊紀早期甘肅某地壯麗的恐龍動物群生態景觀;電子顯示屏和查詢系統提供了甘肅地質博物館概況、甘肅自然地理、甘肅地質、甘肅礦產資源等方面的展示和查詢服務。

地球廳:主要介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地球的概況。重點展示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圈層結構,以及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地球上發生的各種地質現象。

甘肅地質博物館甘肅地質博物館

礦物岩石廳:採用雅俗共存、虛實呼應和寓教於樂的方式,使參觀者通過參與互動和欣賞展品,了解各類礦物的特點、性質以及三大岩石的分類、成因和互相轉化等相關知識。

寶玉石廳:主要介紹寶石、玉石的特點和性質,展示省內外主要和具代表性的觀賞石,尤其是甘肅特有的黃河奇石,簡要介紹首飾用貴金屬、印章石和硯石。

生命演化廳:以生物演化過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為線索,通過展示各地

甘肅地質博物館甘肅地質博物館

質時期常見化石,概括介紹地球上生物發生、演化和滅亡過程。中央展區突出展示近10年來在甘肅省境內新發現的大夏巨龍、蘭州龍、肅州龍、雄關龍、橋灣龍、敘五龍等恐龍及甘肅鳥的精美化石。

土地資源廳:土地資源部分介紹甘肅省土地開發利用現狀和土地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等方面的知識;測繪部分介紹測繪發展史、測繪成就、測繪技術等知識和測繪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地質環境廳:主要介紹甘肅的地質遺蹟資源和地質災害。重點展示隴原大地類型多樣、景觀優美的20餘處地質公園,以及甘肅境內主要的地質災害及其主要防治對策等內容。

礦產資源廳:以礦產資源的分類為順序,介紹甘肅省主要的礦產資源(包括太陽能和風能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重點介紹甘肅省的重要礦山企業,展示其主要的礦石標本、礦產品,以及采、選、冶等生產加工過程。

布局展覽

甘肅地質博物館甘肅地質博物館

甘肅地質博物館始建於1943年,其前身為地質陳列室,由我國老一輩地質學家王日倫先生創建,是全國最早的地質博物館之一,是國家級和省級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甘肅地質博物館位於蘭州市紅星巷168號 ,展示了該省地質工作者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做出的重要貢獻。為國家發現探明了以金川鎳礦、白銀銅礦、鏡鐵山鐵礦為代表的大中型礦床175處,找到了148種有用礦產,探明儲量的礦種81種,共發現礦產地2500餘處。受到省委領導和國土資源部領導的重視。

甘肅地質博物館甘肅地質博物館

博物館有專業的地質方面的工程師做講解,向市民介紹我省多年來地質勘查方面的成果,並配有18位志願者講解員隨時為市民提供服務。除了岩石標本類展廳外,該館還採用了4D穹幕影廳採用影像手法的互動類項目。甘肅地質博物館為一通廳或展覽大廳,陳展面積500m2,共有展櫃88個。科普部分按“宇宙與地球”、“地質作用”、“礦物岩石”、“古生物”四個專題展出。地質專業部分按“甘肅地質”、“甘肅礦床”、“礦產”三個專題展出。展出標本1600餘塊各種圖片、照片近40件。館藏標本近2萬塊。

甘肅地質博物館甘肅地質博物館

館裡設有4D穹幕影廳等多個展廳。新館主體共七層,其中,地上五層,地下兩層,建築面積12568平方米,布展面積4860平方米。館內設有序廳、地球廳、礦物岩石廳、寶玉石廳、生命演化廳、土地資源廳、地質環境廳、礦產資源廳、4D穹幕影廳和臨時展廳,館外設有礦石林和影雕文化牆。館內展示有大夏巨龍、蘭州龍和甘肅鳥等一大批國寶級精品。展廳內循環播放富有隴原特色和具有原創性的《甘肅概況》、《甘肅地質公園》、《甘肅土地資源》和《遨遊甘肅》等20多部影視片,以及《寶石趣聞》、《地震體驗》等寓教於樂的一系列互動項目。

甘肅地質博物館積極參與社會上的科普宣傳活動。向廣大民眾宣傳諸如“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保護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地質災害的危害及春防治”、“海洋——人類共同的財富”等方面的科普知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甘肅地質博物館常年對外開放,參觀者以中國小生和大中專學生為主。工作人員認真對待每一批觀眾,為傳播地學科普知識盡心盡力。甘肅地質博物館還邀請地學界的老專家給學生們進行科普教育。

沿革簡史

甘肅地質博物館的前身系原中央地質調查所西北分所下設五室之一的陳列室,成立於1943年,是當時西北地區最早的地質陳列室,也是全國較早的地區性地質陳列室之一。經過60餘載的發展,雖因各種原因其機構名稱有了變化,特別是其隸屬關係幾經變更,但陳列室還是從小到大,發展為今日建築面積 12000餘平方米,全省最大的地學類專業博物館。

陳列室(館)

抗日戰爭後期的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春,開發西北之聲高漲,認為地質調查為開發之先導。國民政府乃令中央地質調查所籌設西北分所。10月初,西北分所在蘭州萃英門內13號甘肅機器廠舊址(今蘭大第二附屬醫院)正式成立,所長王曰倫。分所下設五室,陳列室即為五室之一,室主任由技正畢慶昌兼。

西北分所陳列室至1946年已初具規模。陳列大廳長20米,寬5米,四壁上部懸掛巨幅古脊椎動物生態圖,下部懸各類地質圖幅,正面鑲有1:50萬甘肅省地質圖。展廳兩側各置四角支架,陳列巨型礦物標本,中央共置陳列台16具,列為四排,四周靠牆依次而立的是四格的陳列架20具,共陳列各類標本1500餘塊。

西北分所陳列室共收藏標本三千餘件,其中大多數采自甘肅省境內,僅部分采自甘肅之相領省(區)。展廳中陳列的標本中有礦產標本50種300餘塊;化石標本近300件;史地標本200餘塊;岩石標本300餘塊。除陳列的地質標本外,室內還陳列有新舊石器時期的彩陶等。

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後,中央地質調查所西北分所(後更名為“西北地質調查所”)的隸屬關係幾經變更,直至東遷西安於1953年併入西北地質局。1954年,西北地質局的陳列室遷至西安市和平門外與原西北地質調查所陳列室合併為陳列館,由局資料處管理。當時的陳列館面積近400平方米,陳列標本數千塊,提供內部服務,不對外開放。

1956年4月,陳列館隨西北地質局一同西遷蘭州。年底,西北地質局撤銷,成立甘肅省地質局,陳列館歸甘肅省地質局領導。

地質陳列館

1958年,甘肅省地質局將新建禮堂(今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家屬東院內)的講台後面闢為陳列館,大家都稱其為“地質陳列館”(實際叫“地質礦產陳列室”),隸屬地質資料處管理。當時館藏標本頗為豐富。

1959年6月,甘肅省地質局組建地質科學研究所,地質陳列館逐由地質科學研究所管理。1962年9月,地質部決定將陝、甘、寧、青四省(區)地質局所屬地質科學研究所合併,在西安組建西北地質科學研究所,在人員遷移時地質陳列館的大部分標本同時東遷西安,留給甘肅的僅為少部分。這時甘肅省地質局也撤銷,成立甘肅綜合地質大隊,僅有的地質標本由地質生產科指定專人管理。

1965年7月,復又成立甘肅省地質局,“地質陳列館”由全省地質資料處管理。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全省地質資料處被撤銷,標本管理人員幾經更換,標本所剩無幾。

1972年,甘肅省地質局為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30周年而進行文藝演出,遂下令將陳列在禮堂的標本統統撤出,露天存放的標本,因無人管理,橫遭破壞,珍藏標本損失殆盡。

1974年,甘肅省地質局計畫修建資料樓,在進行工程設計時為地質陳列館的恢復作了計畫。第二年資料樓竣工,新的陳列館亦隨之落成,由甘肅省地質局研究隊情報室管理,同時指定專人著手一系列的復館前的準備工作。1978年對原有的殘存標本進行了清理,次年將清理完的標本移入陳列大廳。從此,甘肅的陳列館工作走上了正軌。

1979年,甘肅省地質局全省地質資料處恢復,地質陳列館復歸該處管理。此時整個地質陳列館有陳列櫃(舊)89個,成套標本2100件,零散標本約3000件。

1981年是地質陳列館進入全面整修恢復的一年,管理人員由1人增至4-5人,舊式的陳列櫃全部淘汰,取代以新式展櫃。恢復工作進行了三年,1984年底基本就緒,開始內部開放。

甘肅地質博物館

經過1985年的調整,原地質陳列館更名為甘肅地質博物館,並於次年8月20日正式對外開放。

甘肅地質博物館占地近1 千平方米,主要組成部分為陳列大廳、庫房和2 個工作間、1個接待室。

甘肅地質博物館位於蘭州市城關區紅星巷170號(今甘肅省國土資源廳辦公樓內)。門前有花池一座,在花池中央和庭院四周陳列著一些大型的岩石、礦石標本。

陳列大廳入口處設有大型屏風一架,正面是甘肅省礦產資源簡介,背面為1:50萬甘肅省衛星象片鑲嵌圖;屏風南側設有一架三球儀,電源接通後自動顯示出地球、月亮、太陽三者之間的運動關係;屏風之前,原有一架1:50萬甘肅省地質礦產分布實體模型,1985年該模型已為甘肅省政府所利用。大廳長28米,寬17.50米,高6米,為通廳式建築,天頂吊有藝術型燈具,底部為水磨地面。大廳四周陳列69個高2.8米,長1.2米,寬0.8米的陳列櫃;中部擺放著8個全透明臥式玻璃櫃和4個包柱櫃。所有供展標本均按類型分櫃存放,各種不同類型的標本都配有文字、圖片、表格等說明,觀眾清晰可見。

甘肅地質博物館在復館過程中經多方努力,館藏標本已達2萬件,已經編錄的標本達1萬餘件,展出標本1655件,各種圖表、照片、表格等近400件。

甘肅地質博物館既保留了原館的專業性質,又注重了地質科學的普及,科普部分占展出面積一半以上。

科普部分:按宇宙與地球、地質作用、礦物岩石、古生物及礦產五個專題展出。

專業部分:包括甘肅地質和甘肅礦床兩部分。從中可以了解甘肅地質構造的概況、優勢礦種和豐富的地下資源。

1999年,地勘隊伍實行屬地化管理,甘肅地質博物館劃歸甘肅省國土資源廳領導。此時已有館藏標本3萬餘件,陳列標本7千多件,其中有較多珍貴的礦石、礦物及古生物化石標本。如有溫家寶總理在20世紀80年代親自採集的甘肅北山地區460金礦標本、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蔣承菘、中國工程院院士湯中立贈送的礦石標本等。有前蘇聯、美國、葉門等10幾個國家的礦石、礦物標本數百塊。還有鏟齒象的鏟齒化石、犀牛頭骨化石等大量省內外、國內外的基礎地質、礦產地質及地質遺蹟標本,不僅數量多,而且十分珍貴,在全國同類博物館中位於前列,享有很高的聲譽,因而成為國家級和省市級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但由於復館當時條件所限,建築簡陋,年久失修,館內地面沉陷,牆體開裂,存在安全隱患,而於當年閉館。

2004年,經甘肅省國土資源廳申請(甘國土資辦發67號),甘肅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甘發改社會914號)批准立項新建甘肅地質博物館。

2006年3月31日,新館在蘭州市城關區黃河之濱的灘尖子隆重奠基,由溫家寶總理題寫館名——甘肅地質博物館。2009年12月完成博物館主體建設工程。

2010年5月甘肅省政府批准組建甘肅地質博物館(加掛“甘肅省國土資源資料館”),作為甘肅省國土資源廳的直屬正處級事業單位。主要承擔全省國土資源實物標本的收集、採集、鑑定、整理、保管、典藏和展示陳列;岩石、寶石及古生物標本的鑑定、研究與開發利用;開展館藏標本及其保護技術研究與學術交流;接收全省行政區域內匯交的地質和土地資料,對其整理、建檔、保管並為社會提供服務;負責國土資源資料研究和信息化建設工作;承擔國土資源方面的科普宣傳教育、科普基地建設和信息諮詢等公益性社會服務工作。

2010年5月,甘肅省國土資源廳組建博物館領導班子、充實博工作人員,全面啟動了博物館陳列布展工作。經參加建設單位的共同努力,於10月26日全面完成博物館建設工作並正式向社會開放。

參觀須知

一、甘肅地質博物館的基本展覽常年免費向公眾開放。

二、開放時間:每星期二至星期日9:00—16:30;星期一閉館(除國家法定節假日外),節假日正常開放。

三、請持個人有效證件入館參觀,團體觀眾必須提前預約。

四、請您按照指定的路線參觀。展區內禁止吸菸,請勿觸摸展品、大聲喧譁、玩耍嬉鬧。撥打、接聽手機時請不要干擾其他參觀者。

五、學齡前兒童、國小生必須有監護人陪伴參觀,高齡老年人、行動不便者須有人陪伴參觀。

六、請保持館內環境衛生整潔,不要隨地吐痰、亂扔棄物,愛護公共設施、花草樹木,損壞物品照價賠償。

七、本館服務收費項目

(一)講解費

國語講解:10人以內(包括10人)30元;超過10人,每增加1人加收5元。

外語講解:10人以內(包括10人)60元;超過10人,每增加1人加收8元。

(二)語音導覽租用收費:10元/個.次

(三)行包暫存收費:2元/件

八、下列人員謝絕入館參觀

(一)攜帶易燃、易爆及危險品者;

(二)衣冠不整者;

(三)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者無監護人陪伴的;

(四)酗酒且酒意明顯者;

(五)帶寵物者。

內設機構

甘肅地質博物館甘肅地質博物館
甘肅地質博物館下設5個工作機構,即辦公室、綜合研究部、宣傳教育部、展覽策劃部、藏品管理部。

一、辦公室

負責全館人事、財務、外事等工作的管理協調;負責組織起草全館的公文及綜合性材料;負責各類檔案的收、發、歸檔管理;負責接轉、催辦各級領導的批示、建議,並督促、檢查貫徹落實和辦理情況;負責全館各類會議及會務工作;負責組織制定全館各項規章制度並組織具體實施;負責固定資產採購與管理、物品採購及全館的後勤保障;負責本館網站、區域網路建設和管理;負責車輛管理和駕駛人員的安全教育;負責博物館大樓的物業管理;負責博物館基建工作;負責編寫博物館大事記;負責圖書資料的征訂、整理、保管、借閱;負責館綠化工作;協助做好黨、團、婦、工會建設工作;承辦上級有關部門和館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

二、綜合研究部

負責科研項目的立項、實施、成果和報告編寫; 負責古生物化石、岩石、礦物標本的野外採集、挖掘和修理工作,以及向社會各方面徵集標本;負責博物館藏品的科學研究、科研成果的發表和出版、組織開展學術講座;負責科學管理專業技術檔案,為研究、出版、收藏、陳列等工作提供使用資料的方便;負責與各類博物館建立資料交流關係。

三、宣傳教育部

負責博物館展廳對外開放的日常管理,負責展廳內的基本陳列、專題展覽的導覽、講解和諮詢;負責科普教育基地等項目的建設及管理 ;負責團隊觀眾的組織開發、接待和票務管理;負責與學校之間的聯繫,協助相關教育部門進行專業教學服務;開展觀眾調查和研究工作;負責展廳內多媒體設備的維護、保養;負責全館的安全保衛工作。

四、展覽策劃部

負責制定年度展覽規劃和特展計畫,負責展覽的籌備及展出標本管理;負責科普宣傳活動的策劃與實施; 負責科普宣傳資料、書刊的前期策劃、編寫、印刷、出版和發行;負責與國內外博物館等相關單位的合作交流;負責與上級業務指導部門的協調與聯絡等工作;負責與省、市文物局,省、市科協等單位的聯繫並完成其交辦的任務。

五、藏品管理部

負責國土資源實物標本的收集、鑑定、整理、保管、收藏;負責接收全省行政區域內匯交的地質和土地資料,對其進行整理、建檔、保管並為社會提供服務;負責國土資源資料研究和信息化建設工作;負責古生物化石標本的整理、上架工作;負責藏品的接收、鑑定、登帳、編目、建檔、保養、修復及相關研究工作;負責實物標本的3D掃描及建立3D影像資料庫;負責藏品經常性的維護和拍攝工作,承擔藏品出版、陳列的拍照工作。

領導簡介

館長:毛翔南

毛翔南,男,漢族,1958年11月出生,甘肅成縣人,中共黨員,大學學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82.01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大學本科,學士學位;

1982.02 甘肅省地質地礦局參加工作,歷任助理工程師、工程師、分隊技術負責、分隊長等;

1994.04 任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辦公室主任;

1995.03 任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隊長助理;

1996.01 任甘肅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副隊長;

1998.01 任甘肅省地礦局蘭州地質礦產勘查院副院長;

2002.12 任甘肅省國土資源廳規劃研究院副院長;

2003.09 獲得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任職資格;

2005.10 任甘肅省國土資源廳礦管處副處長;

2009.02 任甘肅省國土資源廳政策法規處副處長;

2010.04 任甘肅地質博物館館長。

副館長:鐘鳴聲

鐘鳴聲,男,漢族,1956年3月出生,遼寧鞍山人, 中共黨員,大學學歷,高級工程師

1974年3月――1974年12月嘉峪關市嘉峪關公社知青

1974年12月――1978年10月酒泉鋼鐵公司焦化廠工人

1978年10月――1982年8月長春地質學院學生

1982年8月――1989年4月甘肅地礦局力學隊地質員

1989年4月――1996年12月甘肅地礦局研究所工程師

1996年12月――2002年12月甘肅地礦局征管辦征管員

2002年12月――2009年9月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征管辦征管員

2009年9月――2010年4月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征管辦副主任

2010年4月至今甘肅地質博物館副館長

副館長:李大慶

李大慶,男,漢族,河南開封人,1962年10月出生,理學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武漢地質學院地質系學習,獲工學學士學位。

1982年8月至1986年8月,在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區域地質調查隊古生物組工作,任助理工程師。

1986年9月至1989年7月,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系學習,獲理學碩士學位。

1989年8月至1992年8月,在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區域地質調查隊古生物中心工作,任工程師。

1992年9月至1995年8月,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攻讀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博士學位。

1995年9月至2006年8月,在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任高級工程師,古生物中心主任。期間,1996年起任區調隊(後為三勘院)副總工程師兼古生物中心任,2000年9月起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2006年9月至2008年12月,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第二次攻讀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博士學位,獲理學博士學位。期間(2008年9月至12月)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進行合作研究。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工作,任三勘院副總工程師兼古生物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2010年7月至今,在甘肅地質博物館工作。從2010年10月起任副館長兼總工程師。

表彰

甘肅地質博物館甘肅地質博物館

2013年4月20日,“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2013年度聯絡員工作會議暨2012年度表彰會”在江西省南昌市召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鐘鳴聲、高級工程師仲新獲得了“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2012年度先進工作者”稱號。

4月20日上午,表彰會在南昌市贛江賓館三號樓2樓第七會議室召開。會議由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常務理事、組織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山西省科技館館長路建宏主持。出席此次會議的有江西省科協副主席彭玲華,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齊賢德,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程榮欣,中國鐵道博物館副館長於湘。會議上,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程榮欣宣讀了《關於對表彰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2012年度優秀工作者的決定》和獲獎名單,此次獲獎的優秀工作者共137名,理事長特別提名優秀工作者5名。

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自2008年開始,為表彰會員單位及個人在科學普及活動中做出的貢獻,宣傳行業內優秀單位和個人的先進事跡,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每年評選一批優秀集體和優秀工作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