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甘義群,男,1977 年10 月生,漢族,博士,副教授,中共黨員,安徽太湖人。1996年9月至2000年6月就讀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2000年9月至2005 年6月就讀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2005年7月起就職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研究領域
1.水-岩相互作用及其資源環境效應2.同位素水文地質學
3.地質環境評價
教學工作
1.主講兩門課程:《環境同位素原理與技術》(30學時)、《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60學時)。2.參加秭歸野外教學實習。
3.主持1項校級教學研究項目:“水資源與環境工程實驗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2007-2010年)。
4.作為骨幹參與2項校級精品課程項目:“地下水污染與防治”(2007-2009年)、“環境地質學”(2008-2010年)。
5.參與編寫“地下水污染與防治”、“地質環境評價”、“環境地質學”等教材和專著。
科研項目
(一) 主持的科研項目
1.微量水17O和18O同時測試新技術及其在水循環研究中的套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 40602030),2007-2009年
2.高氟地下水環境中水-岩定量反應動力學實驗研究,校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項目(編號 CUGQNL0608),2006-2007年
3.上海市地質環境容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地質調查項目,2005-2006
4.上海市土壤環境容量評價研究,地質調查項目,2006-2007
5.上海市地質環境功能區劃研究,地質調查項目,2008-2009
6.西北地下水勘查示範區高砷高氟地下水分布規律與形成機制研究,地質調查項目,2007
7.大骨節病區地質環境與致病影響因素研究,地質調查項目,2008-2010
(二) 參加的代表性科研項目
1潛流帶污染物遷移轉化與自然衰減作用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編號 40830748),2009-2012
2.青藏高原資源開發的環境承載力評價方法與綜合研究,國土資源大調查國家專項(編號 1212010818093),2008-2010
3.硫酸鹽中17O和18O同時測試技術及其套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 40572140),2006-2008
4.內陸乾旱區凝結水對植物水分補給作用的天然D、18O同位素示蹤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 40702042),2008-2010
發表論文
1. 甘義群, 李小倩, 周愛國等. 黑河流域地下水氘過量參數特徵. 地質科技情報, 2008, 27(2): 85-90
2. Y.Q. Gan, A.G. Zhou, C.F. Liu, J.W. Zhou, P. Ye.Strontium isotope systematics of groundwater in the Hebei Plain, Northern China. In: Thomas D. Bullen and Yanxin Wang ed. Proceedings of the twel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rock interaction. London: Taylor & Francis Group, ISBN 0415451361, 2007, 739-743
3. 甘義群, 周愛國, 劉存富等. 硫酸鹽中三氧同位素研究進展. 地質科技情報, 2006, 25(6): 72-76
4. 甘義群, 王焰新. 城市污泥資源化利用技術回顧與展望.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5, 15:75-77
5. 甘義群, 周愛國, 劉存富. 硫酸鹽17O和18O同時測試新技術: CO2雷射氟化法. 地球學報, 2005, 26: 48-50
6.Gan Yiqun, Wang Yanxin, Zhang Congjun. Removal of cu (Ⅱ) from wastewater using acidified sewage sludge ash.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4, 15(3): 290-294
7. 甘義群, 郭永龍. 武漢東湖富營養化現狀分析及治理對策.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4, 13(2): 277-281
8. Yiqun Gan, Yanxin Wang, Yonglong Guo. Preparation of ceramic tile from sewage sludge pyrolysis ash. In: Yanxin Wang ed.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3, 638-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