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王廟會

甘王廟會是廣西象州地區流傳最廣的由人而神化人物,民間尊稱他為“甘王爺”,並為他立廟塑身,廣為崇拜,形成了象州地區壯族民間一種獨特的宗教信仰---甘王廟會。

廟會起源

甘王,是廣西象州地區流傳最廣的由人而神化人物,民間尊稱他為“甘王爺”,並為他立廟塑身,廣為崇拜,形成了象州地區壯族民間一種獨特的宗教信仰---甘王廟會。

人物簡介

甘王原姓羅單名應,後來為姓甘,受封大將軍時姓名稱甘佃。羅應於394年(東晉夏曆甲午年七月二十八)出生於現金秀瑤族自治縣大樟鄉古東村(大樟鄉原為象州縣轄地,於上世紀八十代劃歸金秀)。

羅應自小家境清貧,父母早逝,他以幫財主看牛為生。但他頭腦靈活,手腳勤快,善於團結民眾。少年以後,他常常帶領村民與有錢有勢的財主作鬥爭,遭到財主的多次誣告,受官府緝拿。為避免牽連族人,他巧妙地對來捉拿他的官兵說,他不姓羅名應,而姓甘叫甘羅應。從此,人們都以“甘羅應”稱呼他。後來,壯鄉遭到東晉軍隊侵犯,而官府卻無力抗敵,為保護族人百姓,羅應毅然帶領一幫難兄難弟參加了南朝軍隊,並屢立戰功,大獲全勝。南朝皇帝劉裕念其軍功,欲封他為“護國大將軍”。然甘羅應堅決不受封爵,只提出了一個請求:請劉裕免去他家鄉大樟一帶百姓的皇糧。劉裕乃下旨免去大樟、中平、象州一帶百姓皇糧。

甘羅應去世後,南朝朝庭念其功績,撥出重款派出能工巧匠,在甘羅應的故鄉古車村的古車河邊依山而建修了一座前後三進的大廟,廟因人而取名。建成後,各地進香朝拜者絡繹不絕,甘羅應逐由人而被神化。其後,歷代皇朝為借其威,還追封了甘羅應不少官爵:宋朝追封為“惠濟感應候”,元朝加封為“惠濟顯聖公”,明朝加封為王,清朝加封為“威靈王”。現在人們一般以他最後的封號尊稱他為“甘王”。

甘王羅應由人而神化的過程中,他在當地民間的影響力也在逐漸擴大,運江鎮跟各地一樣建起甘王廟,發供人們朝拜。甘王祖廟由青磚砌成,屋頂為琉璃瓦,分正殿、照壁。是典型的嶺南民居建築。一般的甘王廟大多寫著:“西粵無雙士,南朝第一人”這樣的楹聯。

歷史沿革

歷史上甘王廟會幾度興盛,也經歷了數次劫難。太平天國時,洪秀全為傳其教義,帶人搗毀了大樟鄉三江口的甘王大廟,將甘王神像付之一炬。上世紀30年代末運江甘王廟被時任象縣縣長葛維廷下令折毀。解放後,在“四清”、“文革”及八十年代的反“六害”運動中,各地甘王廟又歷遭劫難。但幸運的是,由於甘王的傳說和信仰已經深入當地壯族百姓的心中,每一次甘王廟遭毀,又總能很快重建。近向幾年甘王廟會的影響更加廣泛,許多原末建有廟的壯族聚居村屯,也紛紛建起了甘王廟,組織起了甘王廟會,目前運江古埠正在引資籌建全區最大的一所甘王廟——甘王聖宮。

各鄉鎮的甘王廟會,除大樟鄉古樓村、鳳凰村一帶甘王的直系後代所組成的甘王大廟廟會外,各鄉(鎮)、建有甘王廟的村屯,也有各自的甘王廟會。這些廟會僅僅是一種鬆散的民間組織,並沒有形成統一形式的宗教。廟會一般由鄉(鎮)、村中數位有威望的長者組成,形式與“村老會”很相似,主要是負責甘王廟的管理,節慶活動的安排等。各地廟會雖尊運江甘王大廟廟會為首,聽從其對廟會節慶、甘王神像出遊等祭典活動的安排,但與其並無隸屬關係紀。

紀念甘王的主要活動是在每年七月二十八甘王生日這一天。每年這時,運江甘王大廟都會舉行為期三天的廟會(節),將大廟的神像抬到各地小廟,謂之“神遊”、“出巡”。香客分別沿著紅水河香道、南河香道、北河香道、珠江香道踏河而來,翻山越嶺風塵而來,一路虔誠,一路洗禮。從當天零晨開始到晚上8點,幾乎鞭炮不斷,朝拜不斷。

朝拜孝道

甘王廟會為什麼選在每年農曆七月二十八舉行?因為沒有確切的記錄,民間眾說紛紜,撲朔迷離。有人說這天是甘王生日,有人說是甘王忌日,有人說是立廟開光的那一天……更多人說的則是甘王對母親的孝道。

傳說甘王不但經常守江護江,還要照顧重病的母親。為了治好母親的病,甘王翻山越嶺,求醫問藥。甘王母親看著兒子整月整日奔忙,看在眼裡疼在心上。中元節那天,母親見兒子又去灘頭,便偷偷地為兒子做喜歡吃的湯圓。湯圓下鍋了,老煮不開,她發現是自己沒生火。待她彎腰生火時,摔倒在地上再也沒起來。甘王回來後,才知道母親是倒地後沒得到及時救治而離世的。甘王認為自己不孝,在下葬母親時,長跪不起,同時在母親的墳前,把那鍋沒煮熟的湯圓煮熟,讓地下有靈的母親先吃。甘王對母親有孝,對河灘有孝,對運江有孝。

朝拜甘王,其實是朝拜傳統的孝道。在甘王廟前,不少道公共同做了一條孝橋。橋面鋪以水泥,拱門用樹木和竹子做成,樹木和竹子上,則綴著用花花綠綠的剪紙做的葉子和花果。據說,有孝心的人走過孝橋,順順利利,沒有孝心的人走過孝橋,則會頭昏眼花,嚴重者甚至會得病,直到奉孝老人至終,才能百病消除。

朝拜孝道,為的也是弘揚孝道。過去需要,今天和明天更需要。性是積德,商人的根性是誠信,為官的根性是廉潔奉公,凡人的根性是和睦。當然,這裡說的是“正根”,不是“劣根”。甘王廟會張揚的正是甘王的正根。傳說甘王小時候給有錢人家放牛,他從來沒打過牛一鞭,沒吆喝過牛一聲。有一次,甘王在江中游水,時間太長了,牛不知跑到哪裡去了,他不敢回到有錢人家,便躲在自己家裡。有錢人家找上門來,要甘王賠牛。正當甘王不知如何是好時,牛跑到了甘王的家,牛拯救了甘王。有錢人家馬上想把牛趕回去,卻怎么趕也趕不走。只有甘王趕了,它才跟著走。後來,在弩灘灘頭上,牛又下江拯救了陷入漩渦的甘王。當有錢人家想宰殺牛時,被甘王阻止了,他願意以放五年牛的工錢拯救牛。從這個傳說來看,甘王的根性是知恩圖報。牛的根性是草,牛是草養活的。甘王給別人放牛掙不了錢,不能讀書,他是靠自學和問人讀書識字的,所以甘王的根性也可以說是求學。

香客朝拜根性,那是朝拜一種求學精神,通過甘王的影響,激勵孩子積極向上。香客朝拜根性,同時也是朝拜甘王知恩必報的根性。香客朝拜根性,也是愛國之根、愛家之根、愛民族之根的體現,這充分說明民間傳統文化深入人心。

文物遺存

“甘王爺顯聖”花錢(圖) “甘王爺顯聖”花錢(圖)

甘王爺顯聖花錢來源於廣西象州地區壯族的歷史人物與民俗,是一種帶冠花錢,由一枚圓形花錢和一頂帽冠組成,冠頂有一系孔。該錢青銅鑄造,周身褐色古銹,銹深入骨。儘管稍有破損,留下一些遺憾,但更顯得樸實端莊,古色古香。高度58.3毫米,寬度(直徑)40.3毫米,穿寬5毫米,厚度1.5毫米,重15.8克。

花錢正面,在其頂部碗形冠處,有“甘王爺顯(聖)”諸字,其下圓形花錢部分,有“長命富貴”四字,對稱分布,中間為方穿圓孔。圓環形外緣處,均勻分布有22個小型圓環。加此點綴,外緣裝飾效果明顯,使花錢顯得更加耐看。花錢背面圖案與正面相同,其文字分別為“(甘)王爺顯聖”和“保佑平安”。錢上文字,書寫規範,頗有莊重之感。

從花錢形制、鑄造特徵、文字、銅質及銹色等諸方面分析,甘王爺顯聖花錢應為明代鑄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