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釋名
用木盆盛長川水,用勺子從水中揚過,無數次,水面生出數千顆水珠子,就是叫甘爛水。
性味
味甘,性平,無毒。
功效主治
主治上吐下瀉和膀胱奔豚氣;陽盛陰虛,目不能瞑,用甘爛水有特效。這是甘爛水不逆氣而能益養脾胃的特徵。確實與各種水不同 。
出處
《本草綱目》水部 流水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治目不得瞑(阻虛陽盛,睡不著,眼睛閉不住)。用勞水五升、高粱米一升、半夏五合,小火慢煮,煮到只剩一升水時,去滓,飲汁,每飲一小杯。一日三次。治汗後奔豚(誤服發汗藥,引起小肚子脹痛,有氣上沖,“如豕之奔突”,故名奔豚):
《傷寒論》
[性味]味甘,性平,無毒。
[功效主治]主治上吐下瀉和膀胱奔豚氣,陽盛陰虛,目不能瞑,用甘爛水有特效。這是甘爛水不逆氣而能以益養脾胃的特性。確實與各種水不同。
《傷寒論》 云:“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從這段原文可見,我們製作甘瀾水的目的,是為了取其清揚而不助水邪之性。如苓桂棗甘湯用甘瀾水作為溶劑,正是取甘瀾水可化氣行水而不助水邪之性。(煎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用之)。
[釋名]用木盆長川水,用勺子從水中揚過,無數次,水面生出數千顆水珠子,即叫甘爛水。
【釋名】用木盆長川水,用勺子從水中揚過,無數次,水面生出數千顆水珠子,即叫甘爛水。
【性味】味甘,性平,無毒。
【功效主治】主治上吐下瀉和膀胱奔豚氣,陽盛陰虛,目不能瞑,用甘爛水有特效。這是甘爛水不逆氣而能以益養脾胃的特性,確實與各種水不同。
《本草撮要》
以流水瓢揚萬遍。亦曰勞水。性本鹹而重勞之則甘而輕。煎傷寒勞傷等藥。取其不助腎氣。而益脾胃也。
其他叫法
甘瀾水,也稱為勞水、揚泛水、甘爛水。甘瀾水的製備較麻煩,得用勺或瓢等物將盛器中的水揚起千萬遍,等盛器中的水出現大量的小水珠時才成。古人認為水本來的性質是鹹且重,揚過之後,水的性質就會有所變化,變得甘而輕,因此用這樣的水煎藥就有著特殊的效果。《醫學正傳》認為甘瀾水可以用於煎煮治療傷寒陰證的藥物。《金匱要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之症,就是一個傷寒陰證——陽虛飲動。此方用甘瀾水煎藥,取其不助腎氣而益脾胃之意。
另《靈樞·邪客》“半夏秫米湯”治療陽盛於外,陰虛於內,陽不入陰的目不瞑證,用甘瀾水煎藥,則是取其調和陰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