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紅小豆

甘泉紅小豆

甘泉紅小豆,陝西省甘泉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由於甘泉縣地理位置獨特,自然條件優越,形成了獨特的小氣候,非常適宜紅小豆等豆類作物的生長,產品長年質量穩定,被譽為“紅瑪瑙”,紅小豆的種植已成為甘泉縣農民一項重要的經濟來源。 2005年03月2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甘泉紅小豆”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甘泉紅小豆 甘泉紅小豆

甘泉紅小豆種皮為紅色、白薺、短圓柱形、粒直徑4.5毫米以上,每100粒平均重量為11.55克,色澤鮮艷、營養豐富、顆粒碩大、結實飽滿,出沙、出成率高。

營養價值

甘泉紅小豆富含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營養成分穩定,具有很高的醫用、食用價值。甘泉紅小豆澱粉量高,因此又被人們稱為“飯豆”,富含多種營養成分,每100克紅小豆中含蛋白質21.7克、脂肪0.8克、碳水化合物60.7克,鈣76毫克、磷386毫克、鐵4.5毫克、硫胺素0.43毫克,核黃素0.16毫克、煙酸2.1毫克。紅小豆蛋白質中賴氨酸含量較高,宜與穀類食品混合成豆飯或豆粥食用,一般做成豆沙或作糕點原料。

藥用價值

甘泉紅小豆 甘泉紅小豆

李時珍稱紅小豆為“心之谷”,其功用為“生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上吐”,並治“下痢、解酒毒,除寒熱痛腫,排膿散血,而通乳汁……”。

產地環境

陝西省甘泉縣,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海拔950—1625米,土壤為黃綿土、灰黃綿土、草灌黃綿土,土壤表面疏鬆綿軟,通氣性能好,透水性能較強,具有一定團粒結構,有機質和其它有效營養物質含量較低,含氮量大,含礦物質養分多,土壤肥力高,易於培肥熟化,無病蟲害、無污染,尤其適宜延安甘泉紅小豆的種植。

甘泉縣受地形和海拔的影響,氣候差異明顯,熱量分布不均,年平均氣溫8.9℃,極端最高氣溫37.5℃,極端最低氣溫-27.1℃,夏季平均氣溫21.0℃,冬季平均氣溫-4.6℃,有低溫半濕潤(濕潤)一年一熟區和溫和半濕潤兩年三熟區(或一年兩熟區),兩種產區均適宜種植紅小豆。

低溫半濕潤(濕潤)區年平均氣溫8.0℃—8.4℃,大於或等於0℃的活動積溫3400—3500℃,無霜期短,平均140—145天,年降水560—580毫米,熱量資源不豐富,水資源有限,一年只能種植一次。

溫和半濕潤區年平均氣溫3.2—9.0℃,大於或等於0℃的活動積溫3550—3750℃,無霜期平均145—160天,年平均降水量560—580毫米,熱量資源尚好,無霜期長,水資源豐富,灌溉條件優越,可以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

甘泉地理 甘泉地理

歷史淵源

紅小豆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是中國雜豆類的主要品種,其產量和種植面積位於黃豆、綠豆之後,處於第三位,陝西省甘泉縣是紅小豆栽培歷史較為悠久的地區之一。

據甘泉縣當地一位105歲老翁講述:相傳有一農夫從他鄉歸來,帶回了一些紅色的豆子,在自家的山窪上用鏵式農具,由牲畜牽引,開溝施肥、下種,半月過後。綠油油的豆苗長滿山坡,農夫喜出望外,精心間苗鋤草,秋後產出鮮紅的豆子。用此熬粥,細膩光滑,油香撲鼻,食後漸覺渾身有力,精神倍增,於是廣傳村里百姓,紛紛種之食用,年復一年,該村男子各個體壯膀闊,面色紅潤,雖年近花甲而精力不衰,父女個個俊俏秀麗,面若桃花,體態婀娜多姿、招人喜愛。究其原因,皆為常食此豆所致,此豆亦被稱為“紅瑪瑙”豆、“紅小豆”而廣為種植,代代相傳。

素稱“美水之鄉”的甘泉縣是革命聖地延安的南大門,據《陝西通志》、《太平寰宇記》、《延安府志》等史書記載:“美水泉自縣城南5公里處神林山麓發源,泉去地一丈,飛流直射、厥味甘美,以做肴饌雖盛署不變味,烹茗亦極清香。隋煬帝遊獵至此,飲之志清神爽,心曠神怡”,即賜名“美水泉”,遂取入禁內,為隋唐兩代皇宮所專用。縣遂以泉得名“甘泉”,又云:“後人苦於傳輸,遂錮其泉”云云……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甘泉知縣王星燭修《甘泉事宜》二卷記載:“甘泉盛產雜豆,尤以紅豆為先”。李時珍稱紅小豆為“心之谷”,其功用為“生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止吐”,並治“下痢、解酒毒、除寒熱痛腫、排膿散血、而通乳汁……”。

甘泉紅小豆 甘泉紅小豆

《甘泉縣誌》記載:“民國十八年(1929年),甘泉縣旱災嚴重,糧食絕收,村民離鄉賣子、無以充飢。唯紅小豆耐旱而未絕收,遂以此豆做粥食之,日食一餐而不飢”。

生產情況

2012年,甘泉紅小豆種植面積達18萬畝,總產量突破1.8萬噸。

產品榮譽

2005年03月2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甘泉紅小豆”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甘泉紅小豆的地理保護範圍為東經108°45′34″—109°33′46″,北緯36°6′57″—36°37′33″,主要分布在甘泉縣的橋鎮鄉、下寺灣鎮、石門鄉、高哨鄉、勞山鄉、城關鎮、道鎮和東溝鄉三鎮五鄉。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選擇

選擇適宜本區域適應性廣、優質、豐產、抗病、抗逆性強、商品性好的品種,如硃砂紅等,種子質量應為純度96%,淨度98%,發芽率85%,水分13%。冀紅三號、冀紅9218等品種不僅品質好,色澤鮮艷,而且具有豐產、抗病等特點。

甘泉紅小豆 甘泉紅小豆

二、整地施肥

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黃綿土為宜。切忌重茬種植,結合當地種植習慣,進行播前整地,一般要求深翻20—30厘米。無公害紅小豆生產過程中以施有機肥和生物肥為主,可以配合使用少量化肥,根據地力和產量水平而定。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平均畝底施優質粗肥2000千克以上,可配合施用阿姆斯生物肥,在缺磷的地塊可補充30—50千克/畝過磷酸鈣。

三、播種播期

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耕作栽培制度和品種的特性具體確定,適時播種。陝北地區一般最早在穀雨後即可種植,最晚在6月後進行種植。播種方法:據當地種植習慣,一般單播採用條播,間作、套種、零星種植採用點播等方法。播種深度:視種植區土壤類型而定,以3—5厘米為宜,沙壤土略深,黃綿土則略淺,覆土厚薄一致。播種密度:根土壤肥力狀況、品種特性和種植區域而定,每畝播種量一般控制在2—3千克,留苗1萬株左右。

四、田間管理

(一)間苗、定苗與查苗補種幼苗出齊後,2片真葉展平間苗,適時早間苗。在第一複葉期定苗,每穴留一株壯苗,結合間苗拔除病苗、弱苗、小雜苗。苗全苗勻苗壯是“兩高一優”的基礎。播種後,種子質量、土壤水分不足、整地施肥不當、病蟲為害及地溫等不良因素的影響,都可能造成缺苗斷行。因此,在播種7d後觀察紅小豆出苗情況後及時查苗,發現有缺苗的現象及時催芽補種,確保全苗。

(二)中耕除草在出苗後1周左右滅1次雜草,結合除草在定苗後立即進行1次中耕培土,以防紅小豆倒伏減產。

(三)施肥視田間長勢、土壤肥力、前茬施肥情況和種肥施用情況來確定是否使用追肥。若需追肥一般在初花期進行,肥料施用遵循原則“巧施氮肥、重施磷肥、有區別的施鉀肥、創造條件施用農家肥、提倡施用鋁肥和生物肥料”。

紅豆飯 紅豆飯

(四)控制旺長紅小豆結英期隨著降雨量的增大,即高溫高濕的到來,易造成旺長。為控制旺長,應在紅小豆結英前期,葉面噴撒壯飽安1遍,不但控制了旺長,還能控制植株體內赤黴素等激素的合成,減少細胞分裂和伸長,即抑制地上部營養生長,使植株矮化,葉片增厚,還能提高根系活力,改善光合產物的運轉與分配,增加乾物質積累,改善品質,增加產量。

(五)病蟲害防治病蟲害防治應堅持“以預防為主,防治兼顧”的原則。優先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科學合理地使用化學藥劑防治時,應按國家無公害栽培的規定執行。

(1)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與禾本科等非豆科作物輪作,加強田間管理,及時去除病株,及時耕翻土地,疏鬆土壤,不利於幼蟲或蟲卵越冬。

(2)物理防治根據害蟲生物學特性,採取糖醋液、燈或汞燈等方法誘殺蚜蟲、豆英螟等害蟲的成蟲。

(3)生物防治保護田間瓢蟲,以殺滅蚜蟲等害蟲。

(4)藥劑防治禁止施用的農藥包括甲胺磷、甲級對硫磷、久效磷、磷胺、甲拌磷、甲級異硫磷、特丁硫磷級硫環磷、治螟磷、內吸磷、克百威、涕滅威、滅線磷、蠅毒磷、地蟲硫磷、抓哇磷、苯線磷等。

(5)生物農藥防治在小豆播前用生物農藥如農抗120、科生黴素、苦參素進行拌種;在小豆生長期間蚜蟲和豆莢螟發生初期,即7月中旬和8月初用BT生物製劑和苦參素生物殺蟲劑,分別防治1次。

五、適時收穫,安全貯藏

收穫過早、過晚不僅會造成秕粒增多或裂莢落粒,而且會使籽粒光澤減退、異色粒率增多,影響小豆商品品質。當小豆上部莖枝變黃,下部葉片脫落,中上部葉片變黃,豆莢顏色變淺時,一般選擇田間2/3以上豆英成熟,為適時收穫期。小面積栽培時,可分期採摘。小豆貯藏過程中,應重點防治豆象,防治方法可用磷化鋁片劑熏蒸,用藥2—3片/立方米,密閉5—7天,不僅能殺死成蟲,還可以殺死豆粒中的幼蟲和卵,且不影響食用品質和種子發芽率,從而獲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