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瓦迪斯瓦夫二世(波蘭語:Władysław II Jagiellonów,1377年~1434年在位),亞蓋洛王朝的立陶宛大公,兼波蘭國王。
這位君主締造了橫行東歐的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並給予條頓騎士團毀滅性的打擊。
1377年,亞蓋洛繼承父親的立陶宛大公之位,初期是在宮廷中的刀光劍影中度過的,1382年殺死其叔父並囚禁了叔父的兒子,鞏固了大公之位。但被條頓騎士團打敗,被迫割讓了日姆吉。此時他面對的環境是,西面的條頓騎士團是立陶宛不停的噩夢,自立陶宛立國以來就不斷向其滲透,而東面的莫斯科公國,隨著“頓河王”季米特里1380年擊敗了金帳汗國的馬麥汗,也開始成為咄咄逼人的一大東歐強權,要求收回立陶宛統治下的羅斯領土。近鄰波蘭的情況相似,並且兩國素來有結盟的傳統,於是便走上了聯合的道路。這一重大的歷史過程最終由一樁婚姻促成。
1382年,波蘭國王路易三世死後,沒有兒子,由其女雅德維佳繼位。1385年,亞蓋洛同波蘭貴族簽訂了克列沃協定,與12歲的雅德維佳結婚,由亞蓋洛任波蘭國王,兩國成為君合國。1386年,立陶宛大公亞蓋洛來到波蘭首都克拉科夫,同雅德薇嘉結婚,接受天主教洗禮,加冕為波蘭國王,稱瓦迪斯瓦夫二世·亞蓋洛(1386—1434),開始了雅蓋洛對波蘭的統治(1386—1572)。1387年,雅蓋洛回到立陶宛,宣布立陶宛接受天主教。波蘭和立陶宛的聯合,主要是為了共同抗擊條頓騎士團的侵略。
花開兩朵,各表一支。咱再來介紹下立陶宛與波蘭共同的大敵——大名鼎鼎的條頓騎士團,於1198年3月5日於巴勒斯坦的阿克成立,受教廷和德皇的雙重領導。經教皇恩準,條頓騎士披聖殿騎士一樣的黑十字白披風。1226年,波蘭馬索維亞(今馬佐夫舍)公國康拉德公爵招來騎士團,給予封地,用於征討普魯士人。騎士團在征服普魯士人後,不但不臣服於波蘭,反而搶占了波蘭瀕臨波羅的海的領土,並於13世紀末建立了騎士團國家,並不斷蠶食、侵占波蘭領土,還時而干涉波蘭的內部事務,嚴重威脅著波蘭的安全。到了瓦迪斯瓦夫二世即位時,兩方之間的決戰,已經不可避免。
1409年春,日姆茲爆發了反騎士團的總起義,得到了瓦迪斯瓦夫二世的堂弟,另一位立陶宛大公維托爾德的積極支持。瓦迪斯瓦夫二世向騎士團大團長烏爾里希•馮•雍寧根發出警告:“我們認為立陶宛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故人,如果你們攻擊立陶宛.我們就要攻擊你們。”1409年8月6日,烏爾里希•馮•雍寧根對波蘭王國宣戰,騎士團軍隊隨即越過國界,占領了波蘭多布任地區。瓦迪斯瓦夫二世遂宣布全國實行“全民武裝”,波蘭-立陶宛同騎士團的戰爭終於爆發了。1410年6月22日,瓦迪斯瓦夫二世統率的波軍從沃爾波爾日出發,7月2日在切爾文尼同堂弟維托爾德大公的立陶宛軍隊會合,向馬爾堡進發,7月9日,聯軍越過騎士團邊界,並攻占了幾個重要據點。7月10日,聯軍抵達德雷文次河渡口,並查明,對岸工事堅固,已有敵軍占領。騎士團指揮部計畫在聯軍渡過德雷文次河向岸上工事發起衝擊時將其擊潰。聯軍在判斷情況後,決定放棄在不利條件下實施攻擊的計畫,退至佐耳陶(賈爾多沃),以便轉向北面,迂迴條頓軍的築壘陣地。為了阻止波蘭-立陶宛聯軍闖入騎士團領土,烏爾里希•馮•雍寧根大團長急忙趕到丹涅貝爾格。7月14日傍晚,條頓軍主力在格倫瓦爾德(日耳曼人稱為坦能堡)與丹涅貝爾格一帶布陣,此時,波蘭-立陶宛聯軍也向該地區接近。1410年7月15日,波蘭-立陶宛聯軍在格林瓦爾德地域時與條頓騎士團團長烏爾里希•馮•雍寧根率領的騎士團主力遭遇。騎士團共約2.7萬人,分為51個旗連。十字軍騎士們十字軍騎士在兩公里半的正面上排成兩線:其右翼是利希滕施泰因指揮的20個旗連;左翼是瓦倫羅德指揮的15個旗連;其餘的16個旗連部署在第二線為預備隊。條頓騎士團把自己的部隊部署在高地上,以迫使對方沿坡向上進攻。聯軍共3.2萬人,由波蘭、立陶宛、俄羅斯、瓦拉幾亞、捷克-摩拉維亞和韃靼部隊組成,合編為91箇中隊(“霍魯格維”)。聯軍在兩公里的正面上布成三線式戰鬥隊形:立陶宛大公維托爾德率領的40個立陶宛-俄羅斯中隊在右翼展開;王家元帥茲比格涅夫率領的42個波蘭中隊、7個俄羅斯中隊和2個捷克中隊在左翼展開;右翼配置有韃靼騎兵;聯軍陣地的右翼側與後方為沼澤地和馬爾沙河所掩護,左翼側為森林所掩護,不易接近。雙方的臼炮和弩手在陣前占據了發射陣地。格倫瓦爾德會戰是從騎士團的臼炮齊射開始的,但騎士團的炮火併未給聯軍造成重大損失。韃靼騎兵和維托爾德的第一線軍隊向十字軍騎士左翼發起進攻,但被瓦倫羅德的騎士擊退。維托爾德的第二線和第三線軍隊投入戰鬥,但又被條頓騎士團擊退,且遭追擊。謝苗•林格文•奧利格爾多維奇公爵率領的俄羅斯3個斯摩棱斯克中隊挽救了危局,牽制了瓦倫羅德部分兵力。這時,波蘭各中隊向十字軍右翼發起了猛烈衝擊,突破了利希滕施泰因軍隊的正面。波軍進攻的得手,使得立陶宛軍重整旗鼓,阻止了敵人的追擊,並轉入進攻。經過激戰,立陶宛和俄羅斯各中隊合力擊潰了瓦倫羅德的騎士軍左翼。然後,左翼的波蘭、俄羅斯、捷克軍隊以及前來增援的立陶宛、俄羅斯各中隊合圍了利希滕施泰因騎士軍右翼,並予以殲滅。騎士團大團長雍寧根命令預備隊進入戰鬥,但瓦迪斯瓦夫國王也派出了第三線軍隊與之迎戰,擊潰了條頓騎士團最後幾個旗連。騎士團大部就殲,雍寧根大團長以下的騎士團所有高級指揮官全部戰死。會戰以波蘭-立陶宛一方的完全勝利而告終。此後聯軍進入騎士團領地,敵城市與城堡不戰而降。7月25日,瓦迪斯瓦夫二世和維托爾德大公的軍隊乘勝追擊,逼近馬爾堡,但因行動分散,攻城未果。圍城兩個月,毫無結果,聯軍遂撤回波蘭王國境內,騎士團免於全軍覆沒的命運。1411年2月,經匈牙利國王齊格蒙特•盧森堡調停,波蘭-立陶宛和條頓騎士團簽訂了托倫和約:在瓦迪斯瓦夫二世和維托爾德死後,立陶宛將收回日姆茲,波蘭則收回多布任地區,東波麥拉尼亞仍處在騎士團占領之下。此外,騎士團還向被蘭-立陶宛賠償l0萬布拉格格羅什的戰爭損失。和約的寬容條件同戰爭的偉大勝利相比是很不相稱的,這主要是由於德、匈等國干涉和威脅的結果。但是,格倫瓦爾德的勝利使騎士團畢竟再也不能擁有以前的政治和軍事實力了。
儘管托倫和約的條款是非常寬容的,但騎土團仍不履行和約條款,拒絕償付賠款,並且不斷製造邊境事件。於是在1414年和1419年,瓦迪斯瓦夫二世國王對騎士團又發動了兩次戰爭。1422年9月27日,雙方在梅爾諾湖畔簽訂了和約,波蘭沒有取得重大的領土收穫,而立陶宛卻收復了日姆茲。梅爾諾和約結束了近200年的波蘭-立陶宛同騎士團的衝突,制止了騎士團的侵略擴張。
此時,波蘭的國力,已經逐臻於歷史的頂峰,成為了東歐名副其實的第一強國。
瓦迪斯瓦夫二世的時代,正好是捷克胡斯運動蓬勃發展的時代。布拉格大學校長鬍斯公開揭露教會的腐化墮落,要求實行宗教改革,沒收教會財產。1415年,這位不屈的鬥士被燒死在康斯坦茲宗教會議的火刑柱上,並因此引發了捷克長達15年的反抗運動。作為鄰國,波蘭也被波及,有眾多騎士和下層民眾參加。瓦迪斯瓦夫二世最開始持中立態度,不過在1423年,他終於同德意志國王齊格蒙特·盧森堡化敵為友,加入到鎮壓胡斯運動的行列之中,在國內對胡斯派進行了瘋狂迫害。
波蘭前任國王路易一世曾給予波蘭貴族以眾多特權,如減稅、不需要在境外承擔軍事義務等,瓦迪斯瓦夫二世作為又一位入主波蘭的外國人,面對複雜的形式,為鞏固統治,不得不又一次討好貴族,他在1432年《克拉科夫特許狀》的條文中,承認並擴大了給貴族的特權;而同時,為了壓制立陶宛境內的反對兩國聯合的貴族聲音,瓦迪斯瓦夫二世也讓立陶宛貴族得到波蘭貴族的所有特權。因此,波蘭的等級君主制沒有形成強大的王權,沒有像西歐各國和俄國那樣演變為君主專制,而是朝著獨特的貴族民主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