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一八零九年五月二十一日和二十日,法軍在阿斯佩恩和艾斯林遭受慘敗。這個爆炸性的新聞立即在歐洲引起了強烈反響。有人欣喜,有人擔心,更多的人都在拭目以待,觀察著事態的進一步發展。
失敗帶來的嚴重後果
拿破崙的失敗是出乎人們預料的,也是某些人心所嚮往的。因此,訊息一經傳出,形勢陡起變化,導致了各種後果。首先感到興高采烈的,當然是奧地利的王室和貴族。他們欣喜若狂,充滿了希望,準備打點行李重返首都。這一訊息也鼓舞了普魯士、義大利和奧地利等國的一些農民,他們自發地組織起來了,分散地、但又是堅定地進行了反抗法國占領軍的起義。英國是奧地利的同盟者。法軍失敗的訊息加快了它重建遠征軍的速度。一支由七萬名陸海軍士兵組成的遠征軍,預計在荷蘭的符利辛根港登入,策應大陸上反抗拿破崙的戰爭和農民起義。
法軍的失敗還助長了羅馬教皇的反抗精神。教旦庇護七世和他的紅衣主教們,立即利用宗教進行廣泛宣傳,說什麼阿斯佩恩和艾斯林的戰鬥,是上帝對拿破崙這個世界的壓迫者進行懲罰,說什麼凌辱教會的暴君快完蛋了。
在西班牙,失敗的訊息加劇了法軍元帥們的矛盾。為了爭奪權利,他們互不相信,勾心鬥角。出於沒有統一的指揮,作戰頻頻失利,幾十萬法軍深深地陷在民眾戰爭的泥沼之中,約瑟夫國王這個名義上的統師甚至自須不暇,安全難保。
然而,對於拿破崙來說,最擔心的還是普魯士的態度。由於法軍的失敗和歐洲形勢的變化,普魯士可能得到鼓舞,重新樹起反對拿破崙的勇氣和信心。而且,普魯士國王也確實這樣做了。也許因為以前多次錯誤估計形勢的教訓,腓特烈·威廉三世這一次沒有貿然行動,而是先向拿破崙放出試探氣球,停止向法國按期償付戰爭賠款,看看有何反應。
歐洲到處都在流傳一個訊息,說拿破崙已經被捕,正關在洛鮑島上。
拿破崙採取應變措施
對於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拿破崙採取了謹慎對待、果斷處理的態度。首先,他下令各地的法國占領軍大力鎮壓農民起義。按著,頒布了所謂的“維也納法令”,廢除並逮捕了羅馬教皇,宣布羅馬城和教皇的一切領地完全併入法蘭西帝國的版圖,從而剝奪了一千五百年來教皇控制的所有領地和一切特權。同時,密令自己的代理人,加強了對所有附庸國的控制。
但是,各種事態的跡象告訴拿破崙,只有經過一次勝利的會戰,徹底征服奧地利,才能挽回阿斯佩恩失敗的影響,穩住整個歐洲大陸的局勢。
阿斯佩恩戰敗之後,法軍全部退到了後來被稱為“拿破崙島”的洛鮑島以及多瑙河右岸沿線。拿破崙委派老元帥馬塞納防守洛鮑島而將自己的大本營遷到了南岸的艾伯斯多夫。他指示守軍在島上加修工事,特別加固從島上通往右岸的橋樑,保障島上與南岸的交通暢行無阻。同時,還決定在島上的密林中,修建起一個瞭望塔。該塔進行了非常嚴格的偽裝,使得奧軍無法發現。
為了鼓舞士氣,提高官兵爭取勝利的信心,拿破崙頻繁地到各軍去巡視,對土兵們發表演說,使他們不僅從消沉的情緒中解脫出來,而且還煥發出積極求戰的激情。他每到一處,都要特別過問一下部隊的生活,力求使部隊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給養。當然,在那現實的條件下,他最為操心、而且也是最為緊迫的任務,還是補充軍隊在人員和裝備上的損失問題。他心中的目標是,要保證在即將到來的作戰中擁有數量上的優勢。於是,一個個的命令和指示從大本營中發出,不斷地傳送到歐洲的各個角落。隨後,一批批的人員、裝備和給養物資,也源源不斷地從各個附庸國和法國本土運上了前線。六月間,大約有二萬名步兵,一萬名騎兵,六千名近衛軍和大量的火炮、彈藥等,陸續補充到了部隊。待到六月底時,各軍的損失已經全部得到了補充。法軍兵力達到十八萬七千人左右,大約集中了五百五門火炮。而在此時,奧軍的兵力卻仍然維持著十三萬六千人的水平。只是火炮數量相差無幾,都是五百多門,彈藥的供應也都相當充裕。
法軍集結以後,編成和指揮都有一些調整。由於拉納在阿斯佩思陣亡,拿改侖任命烏迪諾接管第二軍,達武和馬塞納仍然指揮第三軍和第四軍,貝西埃指揮新成立的騎兵軍,貝爾納多特指揮第九軍。同時,還有歐仁·博阿爾內指揮的一個軍,馬爾蒙指揮的一個軍,以及近衛軍和巴伐利亞師。總共是八個軍和一個師,其中有二十五個步兵師,十個騎兵師。除了上述可以直接用於進攻的兵力之外,還有兩個軍留駐維也納,負責掩護主力,保障側後的安全和後方交通線。
奧軍的新部署
正當法軍在洛鮑島和多瑙河南岸積極備戰的時候,卡爾大公也在重新籌劃下一步的軍事行動。阿斯佩恩和艾斯林地區,不僅離多瑙河岸太近,而且也太暴露了。於是,卡爾一面調集兵力,一面率領奧軍主力稍向後撤,選擇一個有利陣地,以待法軍再次來攻。
原來,從洛鮑島北渡多瑙河,前面就是馬爾赫法爾平原。這個平原東西寬達六十多公里,南北長約四十公里,北端由一塊自西向東而且呈弧形的高地所環抱,其西端延伸到了多瑙河北岸。有一條叫做魯斯巴赫的小河由北向南流來,從高地的中間穿過,又沿高地南緣流去,差不多是與多瑙河平行而轉向東南方。在魯斯巴赫河向東南轉彎的地方,幾乎是在弧形高地的頂點位置上,有一個居民地叫瓦格拉姆。
奧軍主力從阿斯佩恩和艾斯林撤出後,來到了瓦格拉姆。卡爾大公看中了這塊地方,立即命令部隊停駐下來,就地組織防禦。當時,卡爾選擇這個防禦陣地,也是費盡心機的。其左翼從瓦格拉姆伸展,向東南沿魯斯巴赫河北岸部署,在大約七公里的地段上,部署了三個軍和奧軍的大部分騎兵。奧軍的右翼也是以瓦格拉姆作起點,沿高地向西南延伸,一直伸到多瑙河岸邊,其正面約十三公里。卡爾計畫用四個軍在這個地段組織防禦,同時,派出部分兵力前出到阿斯佩恩地區,占領前哨陣地。這樣一來,瓦格拉姆便成了奧軍左右兩翼的結合部,實際上是整個部署的要害之處。
卡爾大公作這樣的部署,是有其明確目的的。他確實選擇了有利地形,企圖依託河流和高地,構成一個形同聚能罩的弧形防線,等待法軍主動來攻。他構想,待法軍落入陷阱、並受到一定的消耗之後,他即揮動大軍,從兩翼向法軍的側後出擊,將敵軍殲滅。可是,這樣的部署卻產生了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平分了兵力,留不出可供急用的預備隊。為了彌補這個缺陷,卡爾曾經急今他的第弟約翰大公,儘快趕到戰場參加戰鬥。當時,約翰大公率領著一萬五千人,駐守在維比納以東的布拉迪斯拉發,從那裡開上戰場,大約有三天的行程。這一情況表明,奧軍的部署一開始就隱藏著禍根。
然而,卡爾大公的上述企圖和部署還潛伏著另一種危險性,那就是以假設作為根據。卡爾構想,法軍如果發起進攻,仍象阿斯佩恩作戰那樣,從洛鮑島上北渡多瑙河。因此,卡爾確定的主要防禦方向,仍然是阿斯佩恩這個方向。大公的判斷似乎很有道理,因為在上次,雙方就是在這裡展開戰鬥的。而且,法軍對這裡的地形與河床情況比較熟悉,並在這裡架有浮橋。從這裡渡河發起進攻,是到達奧軍防線距離最短的地點。總之,卡爾對於法軍的渡河地點和可能進攻的路線,單憑一點經驗而作出了主觀判斷。
拿破崙制定新計畫
然而拿破崙會不會按卡爾大公的構想採取行動呢?這位傑出的統帥,久經戰陣的老狐狸,在作戰中早已形成了一條堅定不移的原則,那就是決不做敵人可能料到的事情。是的,法軍要發起進攻,首先要克服多瑙河。障礙是要克服的,但不一定重蹈上次的老路,重複前次的做法。如何才能使十多萬大軍秘密而迅速地渡過河去,並在敵人預料不到的地點打擊敵人,確實是使拿破崙費盡心機的問題。
為了選定出敵不意的渡河地點,拿破崙和馬塞納元帥換上士官的服裝,沿著洛鮑島進行了仔細的勘察,他們親自查看了多瑙河的河床、流速、沿岸地形、以及敵方部署等情況。根據現地勘察的情況,拿破崙決定,將渡河地點選在下流,即離上次渡河點約四公里的地方,具體地說,上一次的渡河點是在洛鮑島的北端,這一次卻移到了島的南端。
根據這一決心,拿破崙提出了新的計畫:以一部兵力在阿斯佩思和艾斯林正面進行佯攻,把奧軍主力吸引到這個方向,而以主力在新選的渡口渡河。渡河利用夜暗掩護、分三個波次進行。主力渡河以後,分出部分兵力實施正面攻擊,其餘兵力迂迴奧軍防禦陣地的左翼,爭取在那裡首先達成突破,而後進行橫掃敵陣的卷擊。為此,拿破崙於七月二日發布命令,將渡河的波次安排如下:達武、烏迪諾、馬塞納指揮的三個軍為第一波;歐仁·博阿爾內、貝爾納多特、馬爾蒙指揮的三個軍和近衛軍、巴伐利亞師為第二波;貝西埃指揮的騎兵為第三波。同時,以一個步兵師和大約一百門火炮留守洛鮑島,充作預備隊,一旦作戰失利,則充當掩護部隊。為了遏阻約翰大公率部來援,拿破崙命令達武率軍前去監視,使其不敢貿然向卡爾大公靠攏。後來,在發起進攻之前,又將達武軍悄悄地撤了回來,只留少數兵力繼續虛張聲勢地進行監視,結果使得年輕的約翰大公不敢行動,在整個作戰過程中,留在原地沒有西進。
法軍巧渡多瑙河
六月三十日黃昏,拿破崙下達命令,派馬塞納軍的一個師在阿斯佩恩當面的浮橋舊址開始渡河,進行佯攻。佯攻行動進展順利,法軍沒有遇到抵抗,很輕鬆地渡過了多瑙河,隨底大張聲勢地在這個地方架設浮橋,開闢渡場。駐守阿斯佩恩前哨陣地的奧軍,沒有積極進行反擊,只是不斷加固工事。這是因為,根據卡爾大公的計畫,要把法軍誘到魯斯巴赫河和高地一線,使他們自行落入陷阱。
一八零九年七月四日夜晚,電閃雷鳴,風雨交加。法軍利用事先備好的渡河器材,在多瑙河上迅速架好了六座浮橋。按照預定計畫,部隊分成三波,向多瑙河北岸開進。與此同時,在原浮橋舊址架起火炮,對準阿斯佩恩附近的奧軍陣地,連續地進行了猛烈炮擊。
卡爾大公萬萬沒有想到,十幾萬法軍居然在一夜之間順利地渡過了歐洲這條大河,而其渡河地點,正對準著他的暴露翼側,敵軍過河以後,立即對他的左翼造成了嚴重威脅。
七月五日拂曉,法軍第一波的第三、第二、第四軍,已經全部到達多瑙河北岸。下午三時左右,法軍全部完成渡河任務,隨即按照預定計畫,展開成扇形戰鬥隊形,向奧軍陣地接近。
當天,在曙光升起的時候,奧軍即己發現法軍正在渡河。那時,法軍的主力已經渡過河了。儘管如此,卡爾大公如能抓住戰機,立即發起反擊,那么,對於立足未穩的法軍來說,必然會要遇到極嚴重的困難,而奧軍自己則可爭取時間等待援軍到達。可是,卡爾大公這一次卻異常的鎮定、沒有象阿斯佩思作戰那樣積極反擊,因為他己作過計畫,要誘使法軍繼續接近,以便將他們投進陷階。
戰鬥的發展沒有按卡爾大公的設計進行。激烈的戰鬥首先發生在法軍左翼,發生在阿斯佩恩地區。位於法軍左翼的馬塞納軍,從舊浮橋處渡過河後,進到阿斯佩恩附近,在那裡同奧軍前哨發生了激戰。幾經爭奪,奧軍被迫放棄陣地,撤回到了瓦格拉姆以西的右翼防線。
下午三時過後,法軍開始全線推進。在右翼,按照渡河的三個波次,分成前後二線。當第一線部隊逐漸展開、間隔增大時,第二線部隊隨即進入第一線部隊的展開位置。直到傍晚六時左右,右翼部隊終於推進到了奧軍防禦陣地的前沿。有人向拿破崙建議,由於天色快黑,似應等待第二天再發起攻擊。拿破崙考慮,約翰大公的一萬五千名奧軍,就在布拉迪斯拉發以西地區,隨時都可前來增援,因而應該不失時機地馬上發起攻擊。這樣,儘管時間很晚,而且缺少詳細的偵察和炮火支援,法軍仍然於晚七時以密集隊形對奧軍長期準備的陣地發起了攻擊。
奧軍進行反擊
按照預定計畫,法軍應集中兵力攻占瓦格拉姆以東的奧軍左翼。可是,在作戰過程中,法軍的行動卻沒有按計畫發展,進攻的部隊未能有效地對奧軍左翼進行迂迴,基本上形成了正面攻擊。達武軍、烏迪諾軍和貝爾納多特軍反覆實施攻擊,但都沒有任何進展,三個軍遭到了很大的損失。最後,貝爾納多特軍中的薩克森師,在損失面前堅持不住,開始向後潰散。由於貝爾納多特軍位於三個軍的中央,他們一撤退,達武軍和烏迪諾軍的翼側也就立即暴露了。此時,天色已經完全昏黑,拿破崙不得已下了停止攻擊的命令。
經過第一天幾個小時的搏鬥,奧軍頑強地堅守著陣地,而法軍卻受到了很大的損失。看來,拿破崙有可能重蹈阿斯佩恩和艾斯林戰役的覆轍。卡爾大公則心中竊喜,以為可以按預定計畫打敗法軍。
法軍把主要兵力都集中到了奧軍的左翼方面,這就使得自己的左翼非常空虛。在阿斯佩恩附近,只有馬塞納軍的一個師,後邊是多瑙河,縱深有限,迴旋餘地非常狹小。卡爾大公看到了這一弱點,決心加以利用。他以左翼繼續抗擊法軍的進攻,而將四個軍的兵力投向右翼,對法軍空虛薄弱的左翼實施反擊。反擊的主要目標是阿斯佩恩,首先殲滅進到那裡的法軍,爾後迅速向左卷擊,沿多瑙河岸而下,切斷法軍與其後續部隊的聯繫,從而包圍在左翼當面實施進攻的法軍,最後,只等約翰大公的援兵一到,共同殲滅被圍的法軍。
七月六日拂曉,卡爾大公下達了發起反擊的命令,奧軍很快擊退了阿斯佩恩以北及其以東的馬塞納軍,將該軍的四個師壓縮到了阿斯佩思和艾斯林兩個居民地地區。法軍的左翼和側後完全暴露在奧軍面前,馬塞納全軍處於危險之中。
拿破崙決計冒險
奧軍的突然反擊,使拿破崙大吃一驚。當時,進攻奧軍左翼陣地的部隊又一次敗退下來了。形勢變得非常嚴重。事情已很明顯,擺在拿被侖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是抽調預備隊和右翼部分兵力去增援馬塞納軍,抗住奧軍優勢兵力的突擊;一是利用奧軍集中兵力於右翼實施反擊、而左翼防線暴露、中央瓦格拉姆地段兵力薄弱之機,採取敵進我進的辦法,大膽地向敵中央瓦格拉姆陣地進行攻擊,進而席捲敵軍整個防線。走第一條路,需要臨時調動預備隊,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機動和準備,待到軍隊進入戰鬥,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成功的把握不大,或許可能暫時阻止敵人的進馱但難以達成徹底擊敗敵人的目的。選擇第二條路,當然要冒一定的風險,左翼一個軍處在奧軍優勢兵力的進攻下,有可能被擊潰,如果這樣,左翼部隊的後路也有可能被切斷,但是,這個計畫是積極的,一旦得手,有可能徹底改變戰場的形勢,動搖奧軍的基礎,從而有助於達成戰役目的。這是因為,瓦格拉姆是連結奧軍左右兩翼的樞紐部位,如果攻克這箇中央陣地,不僅可以直搗奧軍右翼反擊部隊的側後,起到解救法軍左翼的作用,而且可以向奧軍左翼實施卷擊,並乘勢向縱深發展進攻。
經過冷靜思索,反覆權衡利害,拿破崙終於果斷地改變了原定決心,放棄以主力攻擊奧軍左翼的計畫,立即把原來進攻左翼的全部兵力調向敵中央部位的瓦格拉姆。同時,命令馬寨納軍不惜一切代價扼守阿斯佩恩和艾斯林地區,務必保持法軍左翼的穩定,使主力可以放手發起進攻。
為了保證法軍右翼的安全並使進攻瓦格拉姆的部隊沒有後顧之憂,拿破崙命令達武軍繼續攻擊奧軍的左翼防線,首先擔負牽制任務,如果有所進展,則從右側向瓦格拉姆發展進攻,配合主力行動,對敵形成鉗形攻擊態勢。
瓦格拉姆之戰
一八零九年七月六日上午,法軍進攻瓦格拉姆的號角吹晌了。在長時間的炮火準備之後,貝西埃率領騎兵首先發起衝擊。隨後,其它各軍相繼展開進攻。與此同時,達武軍也在右翼渡過了魯斯巴赫河,突入敵人的陣地,並開始向瓦格拉姆方問突出。奧軍打得相當頑強,表現出了在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戰鬥力。不比法軍正面的攻擊非常猛烈,加上側面的夾擊來得突然,奧軍開始支持不住,隊伍中出現了混亂現象。
在奧軍右翼,進行反擊的部隊正面擺得過寬,以致兵力分散,攻擊不能集中,而且缺少預備隊無法保持連續進攻的能力。與此相反,法軍的馬塞納軍則進行了頑強的阻擊,他們退到阿斯佩思和艾斯林地區以後,終於站住了腳跟,使得奧軍的進攻終於逐步減弱,最後被迫停留在阿斯佩恩和艾斯林兩個居民地面前,再也無力前進。
經過多次的搏鬥和反覆的爭奪,戰場上的形勢開始產生變化。法軍逐步發展攻勢。奧軍被迫全線後退。情況的轉變越來越明顯了。下午四時,卡爾大公得知他所望眼欲穿的援軍,由他的弟弟約翰大公率領的那一萬五千名奧軍,還遠在十多公里以外,事實上已無法指望他的幫助,不可能靠這支援軍來挽回當前的危局了。同時他也看到,法軍的攻擊異常猛烈,他原定把法軍包圍殲滅的計畫已經失敗了。是的,他把法軍裝進了網裡,但卻拉不起網來,反而被敵軍打穿了網底。這樣,繼續戰鬥下去不僅毫無意義,而且可能招致全軍慘敗。基於這個判斷他命令全軍撤退。
七月六日傍晚,奧軍開始撤出戰場,除了有小部分潰逃之外,大部分軍隊部保持了原來的隊形。留給法軍的戰利品,只不過是九門火炮和一面軍旗,沒有負傷而被俘的人員,更是寥寥無幾。在這場大搏鬥中,法軍勝利了,但付出的代價卻是高昂的。拿破崙已經把所有的預備隊投入戰鬥,也沒有能力再實施追擊了。這一仗,奧軍損失三萬二千人,法軍損失二萬七千人。由於雙方參戰的火炮都在四百門以上,死傷多半都是炮火造成的。
苛刻的和約
瓦格拉姆一戰,完全打掉了卡爾大公戰勝拿破崙的信心。他對戰爭的前途感到絕望了。七月十一日,奧皇弗蘭西斯派出使者,向拿破崙請求休戰。拿破崙欣然表示同意,但提出了極為苛刻的條件,從而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拿破崙要求,凡是法軍在休戰時刻已經到達的地方,哪怕只有幾名法軍士兵到達,奧軍都要撤走,而在最後簽訂和約之前,這些人則應留在那裡作為人質。對此,奧皇不得不表示同意。
隨後,雙方在肖思布魯思宮開始訂約談判。拿破崙開出的條件是:奧地利必須割讓一部分土地給法蘭西帝國,割出另一部分土地分給華沙大公國和俄國,同時付出一億三千四百萬金法朗的戰爭賠款,將軍隊的人數限制在十五萬以內,繼續執行抵制英國商品的大陸封鎖政策。奧地利討價還價,反覆懇求放寬一點條件,但是勝利者毫不讓步。直到最後,拿破崙雖然故作姿態地表示寬容,但只同意將戰爭賠款減為八千五百萬金法朗,對於土地的割讓作了一點象徵性的讓步。一八零九年十月十四日,法奧兩國簽訂了《恩布魯恩和約〉。奧地利想要擺脫拿破崙控制的大膽嘗試,又一次遭到了失敗。
簡評
阿斯佩恩—艾斯林戰役的失利,沒有使拿破崙喪失最後取勝的信心,只有短短四十多天的準備,他就在瓦格拉姆雪洗了失敗的恥辱。在這次戰役中,法軍準備充分,計畫周密,巧妙地克服了多瑙河的障礙,靈活地改變了攻擊的方法,從而取得決戰的勝利。作為大軍統帥,拿破崙的指揮藝術是顯示了特點的。為了保障部隊順利克服江河障礙,他穿上了士官服裝,親自對渡口進行調查,取得了第一手資料。為了出敵不意地渡河,突然地發起進攻,他成功地採取了欺敵措施,達成了戰役上的突然性,奪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十餘萬大軍能在一夜之間成功地渡過多瑙河,允分體現了法軍司令部組織工作的周密。英國戰史作家馬歇庚華爾指出:“在一夜之間把十五萬大軍連同其戰馬、火炮、彈藥都送過歐洲最大的河川之一,要算是參謀業務的一次傑出表現。”
奧軍統帥卡爾大公的失敗,從作戰指揮方面加以考察,看來是無法避免的。他不僅戰術呆板,反應遲鈍,而且一廂情願,主觀任事。由於法軍在上次交戰中從阿斯佩恩地區渡河,他就作出錯誤判斷,認定法軍仍將從舊浮橋渡河,結果錯誤地決定了防禦部署和戰術。發現法軍開始渡河以後,儘管渡河地點已有變化,與自己原先構想的情況不符,他仍然不及時採取積極措施,居然等待法軍前進,拘泥於原定的計畫,根本不考慮變化了的情況,更談不到修訂計畫。當時,如能以一部兵力迅速前出,對法軍實施半渡而擊,那么,即使不能使法軍重蹈阿斯佩思作戰的結局,起碼也能大大遲滯法軍的行動,為自己援軍的到達爭取時間。這些說明,卡爾大公缺乏對情況的分析,沒有應付多種情況的預案,以致在新的情況面前束手無策。
奧軍防禦的正面過於寬大,重點不突出,缺少預備隊,也是作戰過程中處於被動地位的原因之一。七個軍的兵力一線式攤在整個正面上,必然造成平分兵力的局面,因此,即使反擊一時取勝,也不能獲得順利發展,一旦遇遇敵軍的頑強阻擊,就不得不停止下來。作戰的第二天,對法軍左翼所實施的反擊是很及時和果斷的,一度使法軍處於危急狀態。但由於目的不夠堅決,只構想先去切斷法軍的後路,達成包圍,而把最後圍殲法軍的希望寄託於援軍的到達,因而沒有積極的行動,結果導致了攻擊的失利。另外,反擊的正面過寬,兵力分散,缺少預備力量,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
瓦格拉姆戰役表明,由於新兵和外籍士兵的成分大大增加,久經戰陣的老兵急劇減少,法軍的素質已經明顯下降了。拿破崙的一位元帥戰後談到,當瓦格拉姆戰役接近尾聲時,約翰大公的少數偵察兵曾出現在戰場上並立即引起了法軍的驚慌。一些新兵開始亂跑,許多正在收拾戰利品的人,也紛紛丟下了手裡的東西,霎時間,平原上鬧哄哄地亂作一團。由此可見法軍的素質已是今非昔比了。假如約翰大公具有拿破崙在馬倫哥作戰時的那種頑強精神,能夠利用到達的援兵反戈一擊,那么其結局將是難以預料的。但到當時為止,這只不過是顯出了一種趨勢,說明法軍的素質下降而已。
總之,瓦格拉姆戰役充分顯示了拿破崙傑出的作戰指揮藝術,他巧妙地組織大部隊在短時間內強渡了寬大江河,在進攻中密集地使用了炮兵火力,成功地把優勢兵力集中在進攻的決定性力向上,所有這些,都作為範例而載入了軍事學術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