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哈比教派

瓦哈比教派

瓦哈比派是興起於18世紀中的一股伊斯蘭教遜尼派支脈,以首倡者穆罕默德·伊本·阿布多·瓦哈比(1703-1792年)而得名。該派在教義上極度保守,信徒主要在沙烏地阿拉伯和卡達。他們稱自己為唯一神教徒。瓦哈比教派傳入中國新疆後催生了極端主義者,並成為恐怖主義的產生根源之一。

簡介

新疆:穿瓦哈比服的女子新疆:穿瓦哈比服的女子

瓦哈比教派,也稱伊斯蘭復古主義、原教旨主義,是近代伊斯蘭教復古主義派別,為沙烏地阿拉伯國教。公元18世紀中葉出現於阿拉伯半島的納季德地區,創始人是穆罕默德·本·阿卜杜·瓦哈卜。該派以原始的《古蘭經》和聖訓為其理論基礎,宣傳唯一神論思想,反對具有多神崇拜傾向的行為和言論。嚴禁人們瞻仰聖墓以乞福,並搗毀了一些聖徒的墳墓;對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習慣也加以禁止,認為有損伊斯蘭信徒的德行,曾一度不準吸菸、喝咖啡。

信條

瓦哈比教派的主要信條可以歸納為兩點:

信仰唯一神論

德國適用的反納粹的法律在打擊瓦哈比教派的伊斯蘭團體德國適用的反納粹的法律在打擊瓦哈比教派的伊斯蘭團體

首先瓦哈比認為伊斯蘭教法中的合法與非法的依據是,安拉降示的《古蘭經》,除此之外,就是先知的聖訓。至於教義和教法學家們的分析,只要不只取自《古蘭經》 和聖訓文字內容的,都不能成為論據。

對於參拜先知靈墓,因襲古老的習俗,向靈墓捐錢、食物和宰牲以乞求幸福、驅避邪惡,瓦哈比認為,信徒們只能在聖先知的墳墓前進行訓戒和說教,以表達敬意而不是為了訴說和祈求。為了實現這一信條,瓦哈比派所到之處,拆毀陵墓及其附屬的清真寺,以至歐洲人稱他們為“摧毀廟宇者”。不只如此,瓦哈比派在進入麥加時還摧毀了許多具紀念意義的穹頂建築,如阿伊莎夫人穹頂、先知誕辰、艾布·伯克爾、阿里誕辰等穹頂建築。所有這一切舉動都是為了實現瓦哈比教派純粹一神論的主張。

瓦哈卜自稱一神論者或一神教徒,而瓦哈比派是反對其主張的人對他及追隨者的稱呼,久而久之,成了人們慣用的稱呼。

反對異端行為

瓦哈比派反對異端行為,如生日聚會,婦女在靈車後行進,對天房帷幕的典禮以及舉行有蘇非派歌詠和舞蹈的紀念活動。此外,人們日常的生活習慣如:吸菸、喝咖啡、男子著絲緞衣服以及染須、佩帶戒指也被視為異端行為。瓦哈比派還查禁那些有多神崇拜傾向內容的書籍。

此外,瓦哈比教派主張回到穆罕默德時代,回到《古蘭經》中去;以及恢復伊斯蘭教法演繹制度。

總之,瓦哈比派信條的核心是遵循伊斯蘭正統的教法和教義,其來源為《古蘭經》和聖訓。瓦哈卜特別重視伊本·太米葉的思想方法,他本人是伊本·太米葉的忠實學生。

領導人

創始人

伊本·沙特伊本·沙特

穆罕默德·伊本·阿布多·瓦哈比(或譯作瓦哈卜)為此派首倡者及領導人,他主張宗教復興,有點類似西方基督教新教中的加爾文派,主張清除伊斯蘭中類似民間信仰的部分。其思想吸取自遜尼派罕百里學派(Hanbali,也譯漢伯利法學派)的教法學說以及伊本·泰米葉(太米葉)(1263年~1328年)的復古主義思想。他著有《認主獨一論》、《信仰基要》、《疑難揭示》等,為該教派立下理論基礎。

主要人物

伊瑪目沙菲爾(公元767-819年)

伊瑪目艾哈麥德·本·罕百里(漢伯利)(公元780-855年)

伊瑪目伊本·太米葉(公元1263-1328年)

伊瑪目穆罕默德·本·阿卜杜·瓦哈卜(穆罕默德·伊本·阿布多·瓦哈比)(公元1703-1792年)

部落酋長穆罕默德·本·素歐德(穆罕默德·伊本·紹德)(沙特)

發展

起源

伊本·泰米葉伊本·泰米葉

瓦哈比派是繼承艾哈麥德·本·太米葉思想主張的伊斯蘭傳統派,它的名稱源於該派的創始人穆罕默德·本·阿卜杜·瓦哈卜(公元1703-1792)。瓦哈卜生於納季德一個名叫阿耶乃的村子。自幼勤奮學習,長大後用和幾年時間週遊伊斯蘭各國,曾到過巴斯拉、巴格達、哈姆贊、伊斯法罕、吉姆、開羅等地,然後回到馬斯喀特,隱居數月後,復出,號召人們跟隨他的新教派,即沿襲伊本·太米葉和罕百里教派的傳統學說,在主張上更甚於他的兩位導師,在教規的制訂上更多地涉及日常生活而不是宗教禮拜的細則。瓦哈卜不同於伊本·太米葉的另一點是,伊斯蘭傳統派的奠基人都是依靠撰寫文章、編篡著作以及辯論來闡明自己的理論學說,而瓦哈卜則是利用寶劍來傳播他的主張。

瓦哈比的新教派思想在家鄉遭到反對,被迫奔走他鄉,在達爾伊葉,他遇到了一位支持者,部落酋長穆罕默德·本·素歐德,他接受了瓦哈比的新教派的主張,於是伊本·瓦哈卜在這一地區繼續他的說教,素歐德則揮舞寶劍招募人馬,瓦哈卜還將女兒許配給他,成為宗教與寶劍聯姻的範例。瓦哈比教派的思想隨著素歐德政權在半島中部和南部的拓展而得以迅速的傳播。瓦哈卜去世後,素歐德部落繼續以武力擴張領土,攻下了麥加,1804年又攻克了麥地那,摧毀了那裡受人瞻仰的墳墓。

傳播

1805年,進攻敘利亞和伊拉克,將領地從巴爾米拉擴展到阿曼,成為自先知時代以來,阿拉伯半島上最大的版圖,威脅著奧斯曼帝國對阿拉伯世界的統治。於是,奧斯曼帝國請求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出兵攻打瓦哈比國,經過七年的一系列戰役,最終在1818年摧毀瓦哈比派的勢力,首都達爾伊葉陷落。但是,瓦哈比派復興和淨化伊斯蘭教的思想仍在繼續傳布,其範圍超出了阿拉伯半島地區。來自不同伊斯蘭國家的穆斯林到麥加朝覲,他們接受了瓦哈比派強調唯一神論的宗教主張,隨後回到自己的國家,將這一教派思想(又稱瓦哈比主義)引入旁蔗普、印度北部、阿爾及利亞、埃及乃至東非的桑幾巴爾,使瓦哈比派理論由其起源地—納季德地區一直漫延到其它世界各國。

與ISIS的關係

20世紀20年代,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走民族建國道路時,為了爭取英美兩國對沙特外交地位的支持,打壓了伊赫萬(即“認主獨一兄弟會”,曾在20年代末叛變阿卜杜勒·阿齊玆,當時幾乎從內部瓦解了瓦哈比派和沙特家族)的武裝暴力,將原本未固化的瓦哈比派教義通過制度確立起來,以非暴力的文化革命形式向穆斯林世界滲透。後來在20世紀70年代,沙特又利用激增的石油出口收入,把伊赫萬這股不穩定因素輸往別國。正因為瓦哈卜對一切他所認知腐朽和邪說懷有雅各賓式的仇恨,他才會呼籲將異端和偶像崇拜從伊斯蘭教中清洗出去。

影響

瓦哈比思想主要傳播於阿拉伯半島,以及埃及、蘇丹、利比亞、奈及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地,並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不少地區都有影響。瓦哈比後與沙烏地阿拉伯德拉伊耶的紹德家族領袖穆罕默德·伊本·紹德(MuhammadibnSaud)合作,促成了後來沙烏地阿拉伯的成立。在吉爾吉斯南部與烏茲別克特別多這派信眾,因此吉爾吉斯叫國內烏茲別克族為瓦哈比分子。

傳入新疆

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傳入新疆哈密地區,至今哈密的大多數居民都是保守穆斯林。這個群體類似清教徒,提倡簡樸生活,反對奢靡浪費,追求內心的安寧清修,平時嚴守戒律,但並不主張暴力,也沒有政治訴求。

傳播途徑

瓦哈比教派信眾規模迅速擴大,主要途徑是通過私辦經文學校的方式培養信徒“塔里甫”。在發展之初,瓦哈比教派打著宗教改革的旗號,並未表現出強烈的政治意圖,而更像是不同教法學派之間的鬥爭,因而沒有引起政府的足夠重視。

瓦哈比教派注重個人對經典的領悟而非學者的解釋,修學門坎低,容易被大眾接受,且來自伊斯蘭教的發源地沙烏地阿拉伯,所以很快便形成氣候。進入新疆後,因為提倡簡化禮拜程式,扶貧濟困並傳授科學知識,也得到年輕人和一些知識分子、工商界人士甚至部分黨政官員的支持。

表現形式

由於瓦哈比教派可以“憑經立派”,每個傳經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衍生出對於經典的不同解釋,在表現形態上也顯得五花八門。伊朗的、沙特的、阿富汗的、埃及的、土耳其的,有時連信眾自己都搞不清楚。

負面影響

瓦哈比教派瓦哈比教派

這一教派在新疆積極推動社會生活領域的伊斯蘭化,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日漸凸顯。思想影響下,越來越多的維吾爾族婦女不再穿著艷麗的民族服飾,取而代之的是一襲寬大黑罩袍。南疆某些地區甚至禁止音樂、傳統歌舞、繪畫、雕塑等社會文化活動,並指責維吾爾族婚喪習俗違反伊斯蘭教義等。

催生極端主義

瓦哈比教派催生出極端主義者,如新疆瓦哈比教派最具盛名的阿不力克木·買合蘇木及其培養的“八百弟子”。

阿不力克木原本是阿克蘇庫車縣的一個農民,他成立了新疆第一個恐怖組織——東突伊斯蘭黨。20世紀50年代,阿不力克木曾因分裂主張被判入獄20年,1977年刑滿釋放。

因為其宗教學術上的修養,出獄後的阿不力克木當選了自治區人大代表、伊斯蘭教協會常委、葉城縣政協副主席。從1987年開始,他開始創辦經文學校。據不完全統計,全疆各地追隨他學經的學員約有800餘名,號稱“八百弟子”。他曾組織學員穿著統一的服裝,在庫車的新城、老城裡進行無聲地遊行。這些學員後來遍布散落全疆,成為各地從事暴力恐怖活動的骨幹分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