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別簡介
瓦哈卜的宗教思想是吸取遜尼派罕百里學派的教法學說和伊本·泰米葉(1263~1328)的復古主義思想,並針對時弊,提出了瓦哈比派的宗教復興的主張。他所著的《認主獨一論》、《信仰基要》、《疑難揭示》等,奠定了該派教義學說的基礎。主要傳播於阿拉伯半島,以及埃及、蘇丹、利比亞、奈及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地,並在世界不少地區都有影響。
教義要旨
革除多神崇拜和一切形式的“標新立異”,“回到《古蘭經》去”,恢復先知穆罕默德時期伊斯蘭教的“正道”,嚴格奉行認主獨一的教義。其主要主張是:
1、嚴格信奉獨一的安拉,反對多神崇拜和異端邪說。認為阿拉伯社會落後和穆斯林正統信仰的衰落,致使多神崇拜和異端邪說盛行,主要原因是背離了安拉的“正道”和先知穆罕默德的遺訓,要復興伊斯蘭社會,首先必須改革和復興伊斯蘭教,要革除一切多神信仰的表現,反對異教思想對伊斯蘭教的浸染,反對蘇菲派對“臥里”(聖徒)、陵墓和聖物的崇拜,其追隨者摧毀聖徒墓地,用亂石擊死通姦婦女,反對在安拉與人們之間有所謂中介說情的主張,恢復伊斯蘭教的根本信仰——認主獨一,恢復伊斯蘭教早期的純潔性和嚴格性。
2、堅持以《古蘭經》、聖訓立教。該派認為,《古蘭經》和早期真實的聖訓是穆斯林信仰、立法、道德和個人行為的最高準則,應以經、訓的原則立教,凡符合經訓規定的應當遵循,違犯經訓規定的堅決拋棄。反對脫離經訓的任何“標新立異”,反對蘇菲派和內學派對《古蘭經》文的隱秘解釋,反對用異教觀點注釋《古蘭經》,主張一切應回到《古蘭經》本來精神中去。倡導以罕百里法學派的學說行教治國,穆斯林應嚴格履行教法規定的各項宗教功課和義務。
3、主張整肅社會風尚,淨化人們的“心靈”。該派認為,純潔的心靈、樸素的本色、高尚的道德,既是穆斯林必備的品德,又是虔信安拉的體現。信仰的淡薄,道德的淪喪,必然使人走上迷誤,導致社會陷入腐化墮落的深淵。故該派主張革除社會弊端,淨化人們的“心靈”。嚴禁高利貸盤剝和商事交易中的巧取豪奪,禁止吸菸、飲酒、賭博、淫穢,反對將音樂、舞蹈引入宗教儀式,反對一切腐化、墮落和違背人格的享受,譴責奢侈豪華,禁止裝飾豪華的清真寺,禁止穿著絲綢和華麗服裝、佩戴金銀珠寶首飾等,所以該派又有“清教徒”之稱。
4、倡導穆斯林團結,共同對敵。該派認為,凡穆斯林應不分氏族、種族和貧富,在安拉面前一律平等,共同的信仰將穆斯林連結在一起,“凡穆斯林皆兄弟”,應消除分歧和怨恨,停止自相殘殺,為捍衛,“安拉之道”,團結一致,共同對敵。
5、在政治上,反對土耳其人對阿拉伯半島的統治和英國的侵略。該派指責奧斯曼帝國統治者腐化墮落,助長“異端邪說”,對伊斯蘭國家進行欺壓和掠奪,完全背離了伊斯蘭教,因而不承認土耳其蘇丹為伊斯蘭教領袖的地位,不承認土耳其政權,公開提出只有阿拉伯人才能肩負起恢復伊斯蘭教純潔性的使命。主張用“聖戰”爭取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和民族的獨立。
宣傳過程
起源
瓦哈卜起初在納季德家鄉艾葉奈宣傳教義主張,曾得到部落酋長伊本·穆阿麥爾的支持,並吸引了部分信眾。後哈薩地區長官以破壞傳統信仰為由,出面反對和干涉,瓦哈卜被迫離開家鄉。
發展
1745年來到達爾伊葉的阿納扎部落,酋長穆罕默德·本·沙特支持和讚賞瓦哈卜的宗教改革主張,瓦哈卜則支持伊本·沙特實現政治統一的主張。伊本·沙特與瓦哈卜遂結成宗教、軍事聯盟。瓦哈卜擔任教長,專事講學、宣教,藉助達爾伊葉部落的武裝力量傳播新教義。此後瓦哈比派和沙特家族的勢力迅速發展。1765年伊本·沙特去世,其子阿卜杜勒·阿齊茲繼酋長位後,繼續推行瓦哈比教義和對外征戰,於1773年統一納季德,占領利雅得。1792年瓦哈卜去世,阿卜杜勒·阿齊茲成為瓦哈比派教長,從此確立了沙特家族世襲的政教合一的國家政體。1801年瓦哈比派攻占伊拉克卡爾巴拉,拆毀海珊陵墓。1803~1804年相繼攻克麥加和麥地那,搗毀先知穆罕默德陵墓,迫使麥加謝里夫臣服,並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取了整個希賈茲,後又吞併了哈薩。1805年襲擊了奧斯曼統治的敘利亞和伊拉克。1811年建立了第一個沙特家族統治的瓦哈比派王朝。
挫折
奧斯曼素丹命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率大軍前往鎮壓;經過7年的戰爭,於1818年沙特王朝的首都達爾伊葉被夷平,埃米爾阿卜杜拉·本·沙特被押往伊斯坦堡處死,沙特王室逃往科威特,瓦哈比信徒被趕往沙漠地帶。
復興
20世紀初,沙特王室的阿卜杜勒·阿齊茲·本·沙特從科威特返回故鄉,集結舊部收複利雅得,進而統一納季德地區。1910年,阿卜杜勒·阿齊茲創建“伊赫萬·陶希德”(即認主獨一兄弟會)組織,大力傳播瓦哈比派教義,並在軍事、政治、經濟、宗教諸方面進行改革。兄弟會發展成宗教、軍事、生產的綜合性組織,隨著會員的不斷增加,逐漸向納季德的農業區遷移,組成了大量“希吉來”區,為新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921~1925年,先征服了拉希德家族的領地,後進攻希賈茲國王海珊的屬地,先後占領塔伊夫、麥加、麥地那、吉達,後又兼併了阿西爾,阿卜杜勒·阿齊茲被擁戴為“漢志王和內志及其屬地的素丹”。1932年9月,正式定國名為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立瓦哈比派教義為國教。
同期教派
與此同時,在北非地區產生了提加尼教團,18世紀創立於摩洛哥的菲斯,強調善行,服從政府,得到官方支持,流行於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傳播於埃及、幾內亞、蘇丹、阿拉伯半島等地。又有塞努西教團,19世紀興起於昔蘭尼加(今利比亞),創始人宣稱自己是先知女兒法蒂瑪的後裔,主張恢復先知教義,反對殖民侵略,19世紀80年代信徒達到155-300萬人,遍布北非各國,20世紀初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