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國際學術會議

本次會議由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主辦,中國地質大學承辦。 四、校長張錦高說本次會議的召開搭建了國際交流的橋樑,促進了地球物理相關學科的發展。 此次會議由我校、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聯合主辦。

學術會議-第一屆

第一屆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國際學術會議(ICEEG)2004年6月7日至6月11日在武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隆重召開並取得圓滿成功.
大會主席為中國地質大學王家映教授,執行主席為來自美國博士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於晟教授.大會名譽主席為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名譽理事長劉光鼎院士.
這是近年來在中國召開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國際環境和工程地球物理學術會議.
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士、法國、日本、韓國、瑞典、泰國和中國及香港、台灣等共16個國家和地區的160餘名科學家和學者出席了會議,並向大會提交了110多篇論文和摘要.

學術會議-第二屆

第二屆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國際學術會議(ICEEG)於2006年6月4 - 9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舉行。
本次會議由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主辦,中國地質大學承辦。議題涉及交通工程、環境、生態、水資源、災害等領域地球物理方法技術方面的最新成就,以及相關方面的技術、儀器、軟體方面的新進展;地球物理方法技術在重大工程中新近套用成果;在工程質量檢測、地質災害勘察與監測、地下水的勘查和保護、振動監測、航空地球物理、地球物理綜合套用、資料解釋與可視化等方面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及套用實例。
本次大會的主題是地球物理與交通及地下水。
二、來自美國、加拿大、法國等14個國家的150餘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三、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光鼎為大會致辭。他說,我們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開發利用模式,而充分發揮地球物理無損檢測的作用,處理好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四、校長張錦高說本次會議的召開搭建了國際交流的橋樑,促進了地球物理相關學科的發展。
五、校長張錦高和劉光鼎院士為籌辦本次會議做出貢獻的外國朋友頒發象徵友誼的金橋獎證書。  六、與會代表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
七、會議期間,國內外有關技術公司展示了最新地球物理勘探設備,與會專家學者參觀了儀器設備。
八、學校為參加會議的專家、代表舉行了專場文藝演出。

學術會議-第三屆

第三屆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國際學術會議(ICEEG2008)2008年6月15日-20日在校學術交流中心召開。校長張錦高,副校長唐輝明,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出席會議。
本屆會議主題更為關注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的影響。議題涉及交通工程、環境、生態、水資源、災害等領域地球物理方法技術方面的最新成就,以及相關的技術、儀器及軟體等方面的新進展;地球物理方法技術在重大工程中新近套用成果;在工程質量檢測、地下水的勘查和保護、振動檢測、航空地球物理、地球物理綜合套用、資料解釋與可視化等方面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及套用實例。
會議期間,國際著名地球物理學家等14位知名專家應邀作了特邀報告,同時約130餘名與會的專家、學者們圍繞位場方法技術、電與電磁法方法技術、地震新方法技術與套用、空間信息技術與套用、地質雷達、生態地球物理、其他相關方法技術等7個專題進行了學術交流,展示了他們套用地球物理的方法和技術在地球表層組成、結構及狀態探測中的成果,解釋了地球表層系統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規律, 預知了人類互動對地球表層的改造作用,為人類安全、合理地開發利用地球表層空間提供了物理參數和相關技術支撐。
此次會議由我校、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聯合主辦。會議共收到論文近300篇,經專家評議,最終134篇交由科學出版社美國分支機構出版發行。供與會各國專家和學者參考。

學術會議-第四屆

第四屆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國際學術會議(ICEEG)2010年6月在成都召開,由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地質大學成都理工大學主辦,來自美國、德國、瑞典、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的20餘名代表和150餘名國內代表參加會議。
會議開幕式由本屆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國際學術會議執行主席之一、成都理工大學教授王緒本主持。
美國勘探地球物理學會(SEG)副主席表達了進一步加強美國勘探地球物理學會與中國地球物理領域合作的意向。
會議執行副主席、美國KANSAS大學教授夏江海主持了主題報告會,14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地球物理學者作了特邀學術報告,會議深入交流了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次會議以地表淺層地球物理與地質災害為主題,分為地震、電法與電磁法、位場方法、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綜合地球物理等六個專題展開討論與交流。會議收到180餘篇論文,並由科學出版社紐約分社結集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