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第2版)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第2版)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非環境保護專業學生及環境保護人員培訓班的教材,也可作為工礦企業管理人員、環境保護工作幹部及經濟管理幹部的參考書。本書比較全面地闡述了有關環境保護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比較系統地論述了環境問題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意義 全書共分13章,第1章至第10章由常慧、程發良編寫,第11章由程發良編寫,第12章由陳艦、程發良編寫,第13章由寧滿霞編寫,程發良還編寫了附錄部分並負責全文的潤飾工作。

內 容 簡 介

對人類活動引起的各種環境要素(包括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物理性污染等)的污染過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進行了比較詳盡的介紹。同時對環境影響與環境評價、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等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圖書前言

第1版前言
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使用頻率最高的辭彙,環境問題是當今人類面臨的重要問題,環境保護是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熱點、難點和焦點。人類是否能夠解決環境問題及保護好人類的家園,將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甚至影響著地球的生態系統、人類的生存和繁衍以及世界的和平與安寧。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環境問題已滲透至經濟、貿易、政治、文化和軍事等各個方面。環境保護現已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世界各國人民正不斷努力,以求人類和環境共同、可持續的發展。
要保護人類的環境,首先要認識環境、了解環境是如何被污染的,生態是如何被破壞的。所以,加強全體人民的環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早在1984年,國務院在《關於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大學和中等專業學校的理、工、農、醫、經濟、法律專業要開設環境保護課程”。1992年,全國環境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環境教育是教育戰線在新形勢下需要加強的一個重要方面,今後學生如果不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環境科學知識將不是一個合格的畢業生”。近幾年來,環境知識普及教育的課程已陸續在全國的學校開設。加強環境教育、學習環境法規、提高全民的環境意識,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
隨著環境科學理論和實踐的不斷充實和發展,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控制環境污染的技術和措施不斷完善,對環境與發展的關係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我們僅通過本書探討環境科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內容及分科,分析環境污染與人類健康及生態系統的關係,討論各環境要素在人類活動影響下出現的污染及一般的治理原則和技術措施,闡述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意義,介紹最新的環境標準和環境監測方法以及環境質量評價、環境規劃、環境管理等環境質量巨觀調控手段。本書力圖使讀者在掌握和套用本專業知識及從業過程中始終保持環境保護的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阮湘元教授的熱情支持並提出了寶貴的意見,梁永鴻、袁淦泉、李志勤同志繪製了全書的圖表,蔣欣同志參加了本書初稿的部分工作,在此一併致謝。
由於編者水平所限,書中如出現不足和疏漏,望同行和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02年3月

圖書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環境概述 1
1.1.1 環境的概念 1
1.1.2 環境的分類 1
1.1.3 環境的功能特性 3
1.2 環境問題 3
1.2.1 環境問題及其分類 3
1.2.2 環境問題的產生和發展 4
1.2.3 當代全球環境問題 7
1.2.4 中國的環境問題 7
1.3 環境科學 12
1.3.1 環境科學的概念 12
1.3.2 環境科學研究的對象和任務 13
1.3.3 環境科學的內容和分科 14
1.4 環境思想和環境意識 15
1.4.1 中國古代的環境意識及“天人合一” 15
1.4.2 西方環境思想的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興起 16
1.5 環境倫理觀與環境倫理學 17
1.5.1 基本概念 17
1.5.2 環境倫理觀:困惑與爭議 18
1.5.3 環境倫理準則 18
1.6 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19
1.6.1 環境保護的概念 19
1.6.2 環境保護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20
第2章 生態學基礎 22
2.1 生態學定義及其發展 22
2.1.1 生態學定義 22
2.1.2 生態學的發展 22
2.2 生態系統 22
2.2.1 生態系統的涵義 22
2.2.2 生態系統的組成 23
2.2.3 生態系統的類型和結構 24
2.3 生態系統的功能 25
2.3.1 食物鏈(網)及營養級 25
2.3.2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 27
2.3.3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28
2.3.4 生態系統中的信息聯繫 30
2.4 生態平衡 31
2.4.1 生態平衡的概念 31
2.4.2 生態平衡的破壞 31
2.5 生態學在環境保護中的套用 32
2.5.1 全面考察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33
2.5.2 對環境質量的生物監測與生物評價 33
2.5.3 對污染環境的生物淨化 34
2.5.4 以生態學規律指導經濟建設 34
第3章 資源與可持續發展 38
3.1 可持續發展 38
3.1.1 文明發展及其特徵 38
3.1.2 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內涵 39
3.1.3 可持續發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42
3.2 自然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 43
3.2.1 自然資源的概念與分類 43
3.2.2 自然資源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45
3.2.3 我國自然資源的概況 45
3.2.4 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49
3.3 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觀 50
3.4 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52
3.4.1 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唯一正確的選擇 52
3.4.2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目標 53
3.4.3 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任務 55
3.4.4 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 57
3.4.5 可持續發展的新課題 58
第4章 環境與人體健康 59
4.1 人和環境的關係 59
4.1.1 人與環境物質組成的相關性 59
4.1.2 環境致病因素對人體的影響程度 60
4.2 環境污染及其對人體的作用 62
4.2.1 環境污染物及其分類 62
4.2.2 環境污染物在人體內的轉歸 63
4.2.3 環境污染物對人體產生危害作用的因素 65
4.3 環境污染的特徵和危害 66
4.3.1 環境污染的特徵 66
4.3.2 環境污染對人體的危害 68
4.4 室內環境與健康 73
4.4.1 吸菸引起的污染 73
4.4.2 居室裝修及新家具引起的污染 74
4.4.3 生活用品對健康的影響 74
4.4.4 食品對健康的影響 75
第5章 大氣污染及其防治 76
5.1 概述 76
5.1.1 大氣圈及其結構 76
5.1.2 大氣的組成 78
5.1.3 大氣環境質量標準 78
5.2 大氣污染源及污染類型 78
5.2.1 大氣污染及其分類 78
5.2.2 大氣污染源 78
5.2.3 主要大氣污染物及其發生機制 79
5.3 大氣污染的危害 84
5.4 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 87
5.4.1 全球氣候變暖 87
5.4.2 臭氧層被破壞 88
5.4.3 酸雨蔓延 89
5.5 大氣污染的防治 91
5.5.1 控制大氣污染的基本原則和措施 91
5.5.2 主要大氣污染物的治理技術 92
第6章 水環境污染及其防治 98
6.1 水環境概述 98
6.1.1 天然水資源分布 98
6.1.2 天然水在環境中的循環 99
6.2 水體污染與水體自淨作用 99
6.2.1 水體污染 99
6.2.2 水體自淨作用和水環境容量 102
6.2.3 水質及水質指標 103
6.3 污染物在水體中的擴散及遷移轉化 103
6.3.1 水中污染物的遷移和轉化模式 103
6.3.2 常見水體污染物的轉化 104
6.4 水環境污染的危害 109
6.4.1 水污染嚴重影響人的健康 109
6.4.2 水污染造成水生態系統破壞 109
6.4.3 水污染加劇了缺水狀況 109
6.4.4 水污染對農作物的危害 110
6.4.5 水污染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 110
6.5 水環境污染防治 110
6.5.1 水污染防治的原則 110
6.5.2 污水處理技術概述 111
第7章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118
7.1 土壤概述 118
7.1.1 土壤及其組成 118
7.1.2 土壤的性質 118
7.1.3 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環境容量 119
7.2 土壤環境污染 119
7.2.1 土壤環境污染及其污染特徵 119
7.2.2 土壤污染類型 120
7.2.3 土壤污染物及土壤的自然淨化過程 120
7.3 土壤環境污染的危害 121
7.3.1 農藥與土壤污染 121
7.3.2 重金屬與土壤污染 123
7.4 我國土壤污染的防治 127
7.4.1 土壤污染防治的原則 127
7.4.2 土壤污染的預防措施 128
7.4.3 污染土壤的綜合治理 129
第8章 固體廢物的處理和利用 131
8.1 概述 131
8.1.1 基本概念 131
8.1.2 固體廢物污染及固體廢物的分類 131
8.1.3 固體廢物的危害及處理原則 133
8.2 工業固體廢物的處理利用 135
8.2.1 一般工礦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 135
8.2.2 一般工礦業固體廢物的處理 137
8.2.3 危險固體廢物的處理和處置 137
8.3 城市垃圾的利用與治理 138
8.3.1 處理城市垃圾的原則 138
8.3.2 城市垃圾的資源化處理 138
8.3.3 城市垃圾的其他無害化處理 139
第9章 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 143
9.1 噪聲污染及其控制 143
9.1.1 環境噪聲的特徵與噪聲源分類 143
9.1.2 噪聲的評價和檢測 145
9.1.3 環境噪聲的危害 150
9.1.4 噪聲的控制 152
9.2 放射性污染與防治 156
9.2.1 放射性及其度量單位 156
9.2.2 放射性污染源 158
9.2.3 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160
9.2.4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 161
9.3 電磁輻射污染與防治 163
9.3.1 電磁輻射及輻射污染 163
9.3.2 電磁輻射源 164
9.3.3 電磁輻射污染的危害與控制 165
9.3.4 光污染與防護 166
9.4 熱污染及其防治 167
9.4.1 熱污染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167
9.4.2 熱污染的控制與綜合利用 168
第10章 環境質量評價 170
10.1 環境質量評價概述 170
10.1.1 環境質量 170
10.1.2 環境質量評價的概念 170
10.1.3 環境質量評價的目的 171
10.1.4 環境質量評價的類型 171
10.1.5 環境質量評價的方法 171
10.2 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173
10.2.1 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的基本程式 173
10.2.2 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的內容 173
10.2.3 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的方法 174
10.2.4 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174
10.2.5 水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178
10.2.6 總環境質量綜合評價 181
10.3 環境影響評價 183
10.3.1 環境影響評價的程式 183
10.3.2 環境影響評價的類型 184
10.3.3 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編制 184
第11章 環境分析與環境監測 186
11.1 環境分析與環境監測概述 186
11.1.1 環境分析與環境監測的概念 186
11.1.2 環境監測的作用及目的 187
11.1.3 環境監測的要求和特點 188
11.1.4 環境監測的分類 190
11.2 環境標準 191
11.2.1 環境標準的種類和作用 191
11.2.2 環境標準發展的歷史 192
11.2.3 環境標準制訂的原則 193
11.2.4 環境標準物質 193
11.3 環境監測的組織 194
11.3.1 環境監測方案的制定 194
11.3.2 地面水質監測方案的制定 195
11.3.3 大氣污染監測方案的制定 197
11.3.4 樣品的採集和保存 199
11.3.5 樣品的預處理 203
11.4 環境監測主要方法簡介 205
11.4.1 物理監測方法 205
11.4.2 化學監測方法 206
11.4.3 生物監測方法 210
11.5 環境監測的質量控制 213
11.5.1 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 213
11.5.2 實驗室外部質量控制 215
第12章 環境保護法規與環境管理 216
12.1 環境法概述 216
12.1.1 環境法的概念和特點 216
12.1.2 環境法的產生和發展 217
12.2 環境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 218
12.2.1 環境法的基本原則 218
12.2.2 環境法的基本制度 221
12.3 國家對環境的管理 224
12.3.1 環境管理的概念、原則和範圍 224
12.3.2 環境管理是國家的一項基本職能 225
12.3.3 環境管理機構 225
12.4 我國的環境保護基本法 227
12.4.1 環境保護基本法的概念 227
12.4.2 環境保護基本法的地位 229
12.4.3 我國環境保護基本法的主要內容 229
第13章 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 231
13.1 清潔生產的產生與發展 231
13.1.1 國際清潔生產進展 231
13.1.2 中國清潔生產進展 232
13.2 清潔生產的內容與意義 232
13.2.1 清潔生產的定義 232
13.2.2 清潔生產的內涵 233
13.2.3 清潔生產的內容 233
13.2.4 清潔生產的意義 234
13.3 清潔生產的科學方法 234
13.3.1 生命周期評價 234
13.3.2 生態設計 236
13.3.3 綠色化學 237
13.3.4 環境標誌 238
13.4 企業清潔生產審核 240
13.4.1 清潔生產審核原理 240
13.4.2 清潔生產審核程式 242
13.5 循環經濟產生的時代背景 243
13.5.1 人類共同面臨資源環境與經濟成長的矛盾 244
13.5.2 傳統的工業文明和發展模式受到挑戰 244
13.6 循環經濟的內涵 245
13.6.1 循環經濟的含義 245
13.6.2 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 246
13.6.3 循環經濟的“3R”原則 247
13.6.4 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意義 247
13.7 循環經濟的主要模式 248
13.7.1 循環型企業 248
13.7.2 循環型產業園區 250
13.7.3 循環型社會 252
13.8 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構建 254
13.8.1 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必要性 254
13.8.2 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構成 255
13.8.3 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途徑 255
第14章 實驗 257
14.1 水樣物理性質及其pH值、溶解氧的測定 257
14.1.1 第1部分 257
14.1.2 第2部分 260
14.2 氨氮的測定 264
14.2.1 納氏試劑比色法 264
14.2.2 電極法 266
14.3 化學需氧量的測定 267
14.3.1 重鉻酸鉀法(CODCr) 267
14.3.2 庫侖滴定法 269
14.4 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測定(微機BOD5測定法) 271
14.4.1 基本原理 271
14.4.2 測定原理 271
14.4.3 儀器和試劑 272
14.4.4 測定步驟 272
14.5 尿液中氟化物的測定(氟離子選擇電極法) 273
14.6 廢液中酚類的測定(氣相色譜法) 274
14.7 大氣中SO2的測定(鹽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276
14.8 大氣中CO的測定(非色散紅外吸收法) 279
14.9 土壤中鎘的測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80
14.10 環境噪聲監測 281
參考文獻 283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第2版)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第2版)

作者:曲向榮

圖書詳細信息:

ISBN:9787302366157
定價:39元
印次:2-1
裝幀:平裝
印刷日期:2014-8-18


圖書簡介:

本書以環境問題、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為主線,全面、系統地闡述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內容包括:緒論、生態學基礎、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大氣污染及其防治、水體污染及其防治、固體廢物污染及其防治、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法治、環境倫理觀、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等。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專業及相關專業的基礎課教材,也可作為高等院校非環境專業環境教育的公選課教材,同時還可作為從事環境保護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及關注環境保護事業人員的參考書。

前言

環境保護所研究的環境問題不是自然災害問題(原生或第一環境問題),而是人為因素引起的環境問題(次生或第二環境問題)。這種人為環境問題一般可分為兩類: 一是不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超出環境承載力,使生態環境質量惡化或自然資源枯竭的現象; 二是人口激增、城市化和工農業高速發展引起的環境污染和破壞。總之,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係不協調引起的問題。

環境問題隨著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而變得日益嚴重,殘酷的現實告訴人們,人類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物質享受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環境與資源換來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短缺、酸雨蔓延、全球氣候變化、臭氧層出現空洞等,都是由於人類在發展中對自然環境採取了不公允、不友好的態度和做法的結果。環境與資源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正通過上述種種問題對人類施以報復。人類正遭受著環境問題的嚴重威脅和危害,這種威脅和危害已危及當今人類的健康、生存與發展,更危及地球的命運和人類的前途。保護環境迫在眉睫。

保護環境不僅需要環境科學、工程與技術,環境政策、法規與管理等領域的理論研究與科學實踐,更重要的是需要全人類的一致行動。要轉變傳統的社會發展模式和經濟成長方式,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統一起來,就必須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本書在第1版的基礎上,做了結構上的調整和內容上的充實,更具有系統性和前瞻性。本書內容豐富,理論聯繫實際,可滿足學生拓寬知識面、適應當前教學信息量大的要求,並便於在教學中選擇講授。

本書以環境問題、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為主線,全面、系統地闡述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內容包括: 緒論、生態學基礎、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大氣污染及其防治、水體污染及其防治、固體廢物污染及其防治、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法治、環境倫理觀、清潔生產及循環經濟等。融合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既涉及科學知識和技術,又涉及思想意識和觀念; 既揭露了問題、總結了教訓,又闡明了解決問題、尋求人類光明前途的戰略和措施。

全書共分12章。第1、8、10~12章由曲向榮編寫,第2章由王新編寫,第3章由劉洋編寫,第4~7章分別由沈欣軍、崔麗、張林楠、李艷平編寫,第9章由梁吉艷編寫。全書由曲向榮統稿。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國內外相關領域的最新成果與資料,具有先進性和實用性。在此向相關專家、學者致以衷心的感謝。

由於編者水平和經驗有限,錯漏和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2014年5月

目錄

第1章緒論

1.1環境

1.1.1環境的概念

1.1.2環境要素及其屬性

1.1.3地球環境的構成

1.1.4環境的功能

1.1.5環境承載力

1.2環境問題

1.2.1環境問題的由來與發展

1.2.2當前世界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及其危害

1.3環境保護

1.3.1世界環境保護的發展歷程

1.3.2中國環境保護的發展歷程

1.4可持續發展理論及其內涵

1.4.1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由來

1.4.2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指標體系

1.4.3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

複習與思考

第2章生態學基礎

2.1生態學

2.1.1生態學的概念

2.1.2生態學的發展

2.2生態系統

2.2.1生態系統的概念

2.2.2生態系統的組成和結構

2.2.3生態系統的類型

2.2.4生態系統的功能

2.3生態破壞及其修復與重建

2.3.1生態破壞的原因和類型

2.3.2植被破壞的生態修復與重建

2.3.3土壤退化的生態修復與重建

複習與思考

第3章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3.1自然資源概述

3.1.1自然資源的定義

3.1.2自然資源的分類

3.1.3自然資源的屬性

3.2土地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3.2.1土地資源的概念與特點

3.2.2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環境問題

3.2.3土地資源環境保護的原則和方法

3.3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3.3.1水資源的概念和特點

3.3.2水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環境問題

3.3.3水資源環境保護的原則和方法

3.4礦產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3.4.1礦產資源的特點

3.4.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環境問題

3.4.3礦產資源環境保護的原則和方法

複習與思考

第4章大氣污染及其防治

4.1大氣污染概述

4.1.1大氣污染的定義和大氣污染源

4.1.2大氣污染物及其危害

4.2大氣污染的源頭控制

4.3大氣污染治理技術

4.3.1顆粒態污染物的治理技術

4.3.2氣態污染物的治理技術

4.3.3汽車排氣淨化技術

複習與思考

第5章水體污染及其防治

5.1水體污染概述

5.1.1水體污染的定義和水體污染源

5.1.2水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5.2源頭控制

5.2.1清潔生產

5.2.2節水

5.3水體污染源控制工程技術

5.3.1污水處理方法

5.3.2污泥處理

5.3.3污水處理系統

複習與思考

第6章固體廢物污染及其防治

6.1固體廢物概述

6.1.1固體廢物的分類、來源及特性

6.1.2固體廢物的環境問題

6.2固體廢物的管理原則

6.3固體廢物污染綜合防治對策

6.3.1固體廢物減量化對策與措施

6.3.2固體廢物資源化與綜合利用

6.3.3固體廢物的無害化處理處置

6.3.4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系統簡介

複習與思考

第7章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

7.1噪聲污染及其防治

7.1.1聲音與噪聲

7.1.2噪聲的主要特徵及其來源

7.1.3噪聲污染的危害

7.1.4噪聲污染綜合防治

7.2電磁輻射污染及其防治

7.2.1電磁輻射源及其危害

7.2.2電磁輻射污染的防治

7.3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治

7.3.1放射性污染源

7.3.2放射性對人類的危害

7.3.3放射性污染的控制

複習與思考

第8章環境規劃與管理

8.1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含義

8.1.1環境規劃的含義

8.1.2環境管理的定義

8.1.3環境規劃與環境管理的關係

8.1.4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目的、任務和作用

8.2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對象和手段

8.2.1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對象

8.2.2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手段

8.3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內容

8.3.1環境規劃的內容

8.3.2環境管理的內容

複習與思考

第9章環境法治

9.1環境法及其功能與地位

9.1.1環境法的定義

9.1.2環境法的功能與地位

9.2環境法的體系與實施

9.2.1環境法體系的概念

9.2.2我國環境法體系的構成

9.2.3環境法的實施

9.3我國環境法的基本制度

9.3.1環境規劃法律制度

9.3.2環境管理法律制度

9.4環境法律責任

9.4.1環境法律責任的概念

9.4.2環境法律責任的種類

複習與思考

第10章環境倫理觀

10.1環境倫理觀的由來與發展

10.1.1環境倫理觀的產生

10.1.2中國古代的生態智慧

10.1.3西方環境倫理學的代表性觀點

10.2環境倫理學的內容

10.2.1環境倫理學的定義

10.2.2環境倫理學的主要內容

10.2.3學習和研究環境倫理學的意義

10.3環境倫理觀與人類行為方式

10.3.1環境倫理對決策者行為的影響

10.3.2環境倫理觀對企業家行為的影響

10.3.3環境倫理觀對公眾行為的影響

複習與思考

第11章清潔生產

11.1清潔生產的產生與發展

11.1.1清潔生產的產生

11.1.2清潔生產的發展

11.2清潔生產的概念和主要內容

11.2.1清潔生產的概念

11.2.2清潔生產的主要內容

11.3清潔生產審核

11.3.1清潔生產審核概述

11.3.2清潔生產審核的工作程式

11.4清潔生產的實施途徑

11.4.1清潔生產實施的主要方法與途徑

11.4.2清潔生產實施的政策法規保障

複習與思考

第12章循環經濟

12.1循環經濟的產生與發展

12.1.1循環經濟的產生

12.1.2循環經濟的發展歷程

12.1.3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意義

12.2循環經濟的內涵和主要原則

12.2.1循環經濟的定義

12.2.2循環經濟的內涵

12.2.3循環經濟的技術特徵

12.2.4循環經濟的主要原則

12.3循環經濟的實施

12.3.1實施循環經濟的框架

12.3.2實施循環經濟的支持體系

12.4循環經濟在中國的發展

12.4.1研究探索階段

12.4.2全面推動、實施階段

複習與思考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