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是2004年方誌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承業。系統介紹了環境科學和生態學的基礎知識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理論與實踐。全書共分10章,內容包括生態學基礎,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環境污染與防治,土地退化及其防治,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理論與實踐,環境倫理觀,環境法,環境規劃,環境管理。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書名: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書號:9787302242246

作者:曲向榮

定價:32元

出版日期:2010-12-1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專業的基礎課教材,也可作為非環境專業環境教育的公共課教材,同時還可供對環境保護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前言

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世界經濟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先人的許多夢想已經或正在逐步變成現實,這是很令人歡欣鼓舞的。

但人類在20世紀中葉開始面臨眾多環境問題的挑戰,由此帶來了一場新的覺醒,那就是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殘酷的現實告訴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物質享受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在犧牲了環境與資源的基礎上換來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短缺、酸雨蔓延、全球氣候變化、臭氧層出現空洞……正是人類在發展中對自然界採取了不公允、不友好的態度和做法的結果。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類正遭受著嚴重的環境問題的威脅和危害。這種威脅和危害關係到當今人類的健康、生存與發展,更關係到人類未來的前途。解決經濟成長和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矛盾和問題,謀求人類經濟、社會和生態的持續發展,已成為當代人類的歷史使命。

我國政府十分重視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1978年以來,先後把實行計畫生育和環境保護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兩項基本國策。90年代初,又把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作為兩項基本戰略,並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和政策。1994年,我國制定了《中國2l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它已成為我國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計畫的一個指導性檔案,並已經開始實施。

為了使讀者能夠了解有關環境、生態、資源及環境保護學科的一些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掌握環境保護的途徑與方法,全面而深入地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了解全球經濟發展與資源和環境的形勢; 也為了和讀者一起學習和借鑑國際先進理論、觀念和方法,研究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環境問題,特編寫了此教材。

本教材以高等學校普及環境教育為出發點,力求做到章節層次分明、內容重點突出、概念理論清晰、套用實例豐富,並使各專業學生在研讀本書後,不僅對資源和環境保護有深刻的認識,而且能在以後的生產、管理、設計及研究等工作中自覺地把環境保護放在重要地位,增強環境意識,具備可持續發展觀。為了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迫切需要全人類的覺醒和一致的行動。從高層的決策人物到普通的老百姓,無一例外地與環境問題密切相關,並對環境保護起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年輕的一代,是未來世界的主人,他們的意識、倫理、知識、信念都將極大程度地決定世界的未來。

應該看到,目前還有很多人,包括政府官員、企業家和一般公眾,仍然自覺或不自覺地把經濟發展同環境保護對立起來,注重經濟發展,輕視環境保護,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損害了環境,使可持續發展戰略不能得到真正的實施。可以說,為了貫徹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全書共分10章,第1、3、5、6、7、9、10章由曲向榮執筆,第8章由梁吉艷執筆,第2章由王新執筆,第4章關於大氣、水體、固體廢物、噪聲和其他物理污染與防治的內容分別由沈欣軍、崔麗、張林楠、李艷平執筆。全書由曲向榮統稿。

本書內容廣泛,因編者學術水平和經驗所限,書中缺點和錯誤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2010年8月

目錄

第1章緒論

1.1環境

1.1.1環境的概念

1.1.2環境要素及其屬性

1.1.3地球環境的構成

1.1.4環境的功能

1.1.5環境承載力

1.2環境問題

1.2.1環境問題的由來與發展

1.2.2當前世界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3環境科學

1.3.1環境科學的產生

1.3.2環境科學的研究對象

1.3.3環境科學的任務

1.3.4環境科學的分支學科

1.4環境保護

1.4.1世界環境保護的發展歷程

1.4.2中國環境保護的發展歷程

1.4.3環境保護的目的和內容

第2章生態學基礎

2.1生態學

2.1.1生態學的概念

2.1.2生態學的發展

2.2生態系統

2.2.1生態系統的概念

2.2.2生態系統的組成和結構

2.2.3生態系統的類型

2.2.4生態系統的功能

文摘

五、中國生態農業與世界可持續農業的關係

1.從世界可持續農業的概念與內涵看其與中國生態農業的關係

西方石油農業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制約了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各國都在尋求替代農業類型,但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之間未取得共識。所以,美國首先提出可持續農業模式,按其構想,可持續農業能夠在全球範圍內解決人類日益增長的環境需要與高效農業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因此在全世界廣為流傳。但可持續農業畢竟剛剛起步,對“持續”的理解,不同學者不盡相同,如國際農業研究磋商小組的技術諮詢委員會定義是:“成功的管理各種農業資源以滿足不斷變化的人類需求,而同時保持環境質量和保護自然資源”;美國Nabraska州合作推廣組織則認為:“可持續農業系統是一種經營戰略的結果,它幫助生產者選擇雜交種與品種、土壤肥力對策、輪作、病蟲害防治、耕作法和作物順序。其目的在於降低成本,減少對環境的壓力,以及生產與盈利的持續發展”;劉巽浩等從中國國情出發,主張稱可持續農業為集約持續農業,他認為:“持續”是指資源上、生態上、環境上是可持續利用,經久不衰,甚至可以提高的;“集約”是指經濟上、生產上是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率、高效益的。

儘管對可持續農業的概念理解各異,但其基本思想都是為創造一個“既可滿足當代人類需要,又不致於破壞後代的生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社會”。其內涵可概括為:通過重視可更新資源的利用,更多的依賴生物措施減少化石能的投入,在發展的同時,保護資源,改善環境和提高食物質量,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從可持續農業的概念和內涵看出,可持續農業把生產、資源、環境三者結合,通盤考慮人類的當前和長遠利益,從而把生態合理性、經濟可行性和社會可接受性統一起來。這和中國生態農業強調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統一的本質是一樣的,換句話說,追求“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生態農業的目的,講究“生態效益”僅僅是實現這個目的的手段。1990年9月美國持續農業代表團在中國考察時也承認,中國生態農業基本上等同於西方的可持續農業,如果說二者之間存在不同的話,就在於中國生態農業強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基礎上達到生態的協調,而可持續農業則是在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前提下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因此可以說.中國生態農業為世界可持續農業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模式。

媒體推薦

書評

本書重點闡明了人口與可持續發展、資源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環境污染與防治、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清潔生產以及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等內容。

目錄

第一章環境與環境保護

第一節環境與環境科學

一、環境

二、環境科學

第二節環境污染與環境問題

一、環境問題及其分類

二、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認識

三、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第三節環境保護進展

一、世界環境保護的發展歷程

二、中國環境保護的發展歷程

第四節環境承載力

一、環境承載力的來源及定義

二、環境承載力的特點

三、環境承載力的本質

四、環境承載力的量化分析

第五節可持續發展

一、可持續發展提出的背景

二、可持續發展定義的形成

三、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四、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六節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一、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

二、環境的作用

三、解決環境問題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四、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第二章人口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人類社會的發展與環境

第二節世界與中國人口的發展

一、世界人口的發展

二、中國人口與發展

第三節人口對環境的影響

第四節人口變化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章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第一節資源與資源利用

一、自然資源及其屬性

二、自然資源的類型

三、自然資源的蘊藏量

四、資源利用

第二節世界及中國資源現狀及特點

一、世界資源現狀及特點

二、中國資源現狀及特點

第三節資源利用對環境的影響

一、人類對能源利用的認識

二、中國能源利用概況

三、能源利用對環境的影響

第四節資源開發與可持續利用

一、水資源開發與可持續利用

二、礦產資源開發與可持續利用

三、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四、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五、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第四章環境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節環境污染概況

一、環境污染

二、污染源

三、污染物類型及成因

第二節大氣環境污染

一、大氣組成

二、大氣污染及其成因

三、大氣污染物

四、大氣污染的類型

五、大氣污染控制技術

六、全球大氣污染問題

七、空氣污染事故

八、中國大氣環境現狀

第三節水體環境污染

一、天然水的組成

二、水體污染與來源

三、水污染物

四、水污染治理技術

第四節固體廢棄物

一、固體廢棄物的定義、種類及來源

二、固體廢棄物的特點及其危害

三、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技術

四、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

第五節其他環境污染

一、噪聲污染

二、放射性污染

三、電磁污染

第五章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城市發展特徵

一、城市的含義和特徵

二、城市發展及其特徵

三、城市生態系統

第二節城市發展的環境問題

一、城市大氣環境問題。

二、城市水環境問題

三、城市噪聲問題

四、城市固體廢棄物問題

五、城市電磁波污染

第三節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一、加強對城市環境管理的立法和制度建設

二、科學地確定城市發展的性質和規模

三、進一步提高城市環境管理的水平

四、合理調整經濟結構和城市布局

五、加強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六、重視城市綠化

七、積極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

第六章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農業生產概況

一、農業的定義

二、農業生產概況

第二節農業生產中的環境問題

一、現代化農業

二、農業生產中的環境問題

第三節環境污染對農業的影響

第四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何謂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發展可持續農業的技術體系

三、建立中國特色的可持續農業技術體系

四、中國生態農業——可持續農業的基礎

五、中國生態農業與世界可持續農業的關係

六、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評價

第七章清潔生產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概述

一、清潔生產的由來

二、清潔生產概述

第二節清潔生產的途徑

第三節清潔生產面臨的障礙和實施步驟

一、清潔生產面臨的障礙

二、促進清潔生產的手段

三、清潔生產審核

四、實施清潔生產的步驟

第四節清潔生產的研究進展

第五節我國的清潔生產研究

第六節資源化與可持續發展

一、塑膠廢渣的處理和利用

二、硫鐵礦渣的處理和利用

三、鹼渣及電石渣

第八章環境保護對策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環境保護法律與法規

一、環境保護法的概念和特點

二、環境法制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三、國外環境立法的進展

四、國際環境法律文書及其進展

五、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及其進展

第二節環境標準

一、環境標準的含義

二、環境標準的作用

三、環境標準體系

四、環境標準的發展

第三節環境管理與環境教育

一、環境管理

二、環境教育

第四節環保產業及其發展

一、我國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現狀

二、環保產業科技隊伍及人才現狀

三、我國環保產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

四、我國環保產業存在問題及發展方向

第五節環境科學技術

一、發展環境科學技術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二、我國環境科學技術發展及產業化狀況

三、加強環境科學技術研究及套用

第九章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21世紀議程

一、《21世紀議程》

二、聯合國與各國的努力

三、《中國21世紀議程》

第二節社會可持續發展

一、人口綜合治理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三、改善人居環境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穩定性因素

第三節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國家產業政策是促進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

二、中國農村的持續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序言

本書比較完整、系統地介紹了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曾為浙江大學全校本科生“環境學概論”的選修教材及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研究生的入門教材。全書共分九章,在介紹環境、環境污染及可持續發展等概念的基礎上,重點闡明了人口與可持續發展、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環境污染與防治、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清潔生產以及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等問題。

本書以高等學校普及環境教育為出發點,力求做到章節層次分明、內容重點突出、概念理論清晰、套用實例豐富。力爭使各專業學生在研修本書後,不僅對環境和環境保護有深刻的認識,而且能在以後的生產、管理、設計及研究等工作中自覺地把環境保護放在重要地位,增強環境意識,具備可持續發展觀,因此具有相當的實用性。

使用本書進行教學,可以根據不同的專業和不同的課時選擇教學內容,一般以60學時為宜。此外,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環境專業的入門教材,也可以作為化工類、石化類、製藥類、材料類、冶金類及其他相關專業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可供從事環境保護及有關專業的管理、設計、研究等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參加本書編寫的有浙江大學徐新華(編寫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的第一、三、四節、第八章),吳忠標(編寫第三章、第四章的第二、五節、第五章、第七章、第九章),陳紅(編寫第六章),全書由徐新華統稿。北京大學姚榮奎教授審閱了本書,並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在此表示敬謝!

因編寫人員學術水平和時間經驗所限,書中缺點和錯誤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輯推薦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可作為高等學校非環境專業環境教育公共課教材,也可供從事環境保護的管理人員和關注環境保護事業的人員閱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