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
瑪蒂爾德的“夢想”,兩個詞典義兼而有之。首先,她是在“妄想”、“空想”,想像的事情不太可能實現;其次,她雖然是“空想”,可卻又“渴望”實現。這就表明了她的自不量力,預示了悲劇的必然發生。
動作描寫方面則重點賞析瑪蒂爾德“借項鍊”一節(從“第二天,她到她的朋友家裡,說起自己的煩惱”到“她跳起來,摟住朋友的脖子,狂熱地親她,接著就帶著這件寶物跑了”)。“莫泊桑的老師福樓拜在指導莫泊桑寫作時說:‘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麼,真正能夠表達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借項鍊’一節是作者描寫得非常精彩的片斷,其中有很多‘最準確’的句子,‘最準確’的動詞和形容詞。請各位好好欣賞,細細品味,並向同學介紹你的感受,讓大家共享。”瑪蒂爾德在試這些首飾的時候,“不知道該拿起哪件,放下哪件”,而且還不斷地問著:“再沒有別的了嗎?”讓讀者充分感受到一個貧窮卻又對珠寶情有獨鐘的婦女見到日思夜想的珠寶首飾時特有的激動、驚喜。這種激動與驚喜絕不亞於一個在沙漠中行走多日快要渴死的人突然見到一泓清泉時的心情。當她忽然發現青緞盒子裡的一掛精美鑽石項鍊時,高興得“心也跳起來了”,雙手拿著那掛項鍊“發抖”。她真是又激動又緊張。激動,是因為她發現這裡竟有如此精美的項鍊;緊張,是她很想借到卻又擔心對方不借給她。她把這串項鍊掛在脖子上,對著鏡子“出神好半天”——她發現自己配上這副項鍊太美了,美得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鏡中這位高雅迷人的貴婦人竟然就是自己,這不正是自己日夜夢想中的富貴形象嗎?現在竟然變成現實了!可是要開口借了,卻又顯得“遲疑而焦急”——擔心借不到,所以“遲疑”;可又很想借到,所以又“焦急”。這種心情只有瑪蒂爾德自己才能真切地體會到。她的問話也特別講究:“你能借我這件嗎?我只借這一件。”這裡“這件”、“只”、“這”,三個詞必須重讀,才能體現她此時的心情。“這件”、“這”,強調自己對這串項鍊情有獨鍾;“只”,表明自己要求不高,別無他求。她問得如此遲疑而焦急,如此講究問話“藝術”,是擔心對方不借給她。可沒想到對方卻爽爽快快四個字:“當然可以!”這可太意外了,她興奮得簡直要發瘋了,“跳起來”,“摟住”朋友的脖子,“狂熱”地親她,接著就帶著這件寶物“跑”了。莫泊桑真不愧是得到老師真傳的語言高手,場景不大,著墨不多,卻把一個愛慕虛榮的小資產階級婦女描繪得栩栩如生,把她的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上面賞析了瑪蒂爾德的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了解了她的性格,然後就可引導學生對瑪蒂爾德的悲劇根源展開討論:瑪蒂爾德為了一夜的狂歡,換來的卻是十年的辛酸,最後又得知項鍊是假的。那么,造成主人公悲劇的根源是什麼呢?請用層層挖掘的方法找出一連串的根源,並依次排列。注意用文中的語句來印證自己的觀點。
造成瑪蒂爾德悲劇的根源是“極細小的一件事”;這“極細小的一件事”又源於她強烈的虛榮心;強烈的虛榮心又源於她錯誤的人生觀——“她覺得她生來就是為著過高雅和奢華的生活”、“她覺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為了這些”;而錯誤的人生觀又源於她生活的社會環境。在那個社會裡,人們崇尚金錢,貪慕富貴(“我費了多大的力氣才弄到手……你在那兒可以看到所有的官員”);而且女子是男子的附屬品——“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好像由於命運的差錯,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裡。”言外之意,美麗動人就應該有好命運,就應該嫁個好丈夫。在晚會上,“所有的男賓都注視她,打聽她的姓名,求人給介紹;部里機要處的人員都想跟她跳舞,部長也注意她了”。受到男人賞識,她就覺得是最大的幸福。所以魯迅先生曾一針見血地說:“在女子充當男子附屬品的社會裡,娘兒們的頸項上、耳朵上的鏈兒、環兒都是古代奴隸身上的鏈銬演化來的。它們好像是富貴的象徵,其實是苦難的標記。”可以說,主人公瑪蒂爾德個人的悲劇就是法國當時社會的悲劇。
其實,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者總會在閱讀時進行再思考、再創造,形成自己的理解。
分析
同樣的一篇文章,不同的時間讀起來感受卻大不相同。近日閒來無事,重溫法國著名短篇小說家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說《項鍊》,讀出了不一樣的味道,竟然對其中的主人公瑪蒂爾德女士萌生了深深的敬意!這有點兒匪夷所思,大概真的象許多對我不是很喜歡的人說的那樣,我的思維有問題。
在《項鍊》中,女主人公瑪蒂爾德為了參加一個豪華舞會,從一個做了貴婦人的朋友處借了一個貴重的項鍊,在一夜風流快活之後,回家卻發現項鍊不翼而飛,經過艱苦的尋找仍一無所獲,無奈之下想方設法拖延歸還時間,四處告貸重金購買了一個同樣的項鍊,並因此而傾家蕩產,不得不換上粗布衣服,乾各種各樣的粗活重活掙錢還賬,在失去青春和美麗之後,終於還清了債務,見到當初的朋友,她終於可以長出一口氣了,朋友驚訝於她的蒼老和粗糙,她告之真相,只聽朋友一聲尖叫:“我可憐的瑪蒂爾德,那個項鍊是假的,至多值500法郎!”
在我的印象中,瑪蒂爾德無論是在我們的課堂上,還是在飯後的閒談中,一直是一個可悲和可笑的角色。她是一個愛慕虛榮,追求浮華和腐化墮落生活的典型,她為了一夜風流而付出的一生的代價,讓人在“哀其不幸”的同時,又有一種“罪有應得”的感覺,似乎這是她沒有樹立我們所倡導的共產主義人生觀的必然結果。然而在我看來,其實瑪蒂爾德身上有許多我們社會現在很缺少和東西,這就是對人的尊嚴的捍衛,對應負責任的承擔,對個人信譽的維護!
在丟失項鍊後,瑪蒂爾德沒有喪失個人的尊嚴,反而一直在竭力捍衛自己的尊嚴,她沒有選擇擺出一付“死豬不怕開水燙”或者是“我是流氓我怕誰”的架勢,說“我窮家小戶,沒有錢,要錢沒有,要命有一條”,也沒有選擇說明真相,苦苦哀求朋友免去她歸還的責任(以她的條件,是完全有理由這么說的),而是不讓朋友知道,傾家蕩產去買一條在她看來價值同樣的項鍊去歸還朋友。也許她告訴朋友丟失了項鍊,即使是真正貴重的項鍊,她的朋友也有可能不會讓她再歸還,她沒有這樣,是不想在朋友面前失去自己的尊嚴。對於瑪蒂爾德來說,這個項鍊的丟失是災難性的,毀滅性的,對朋友來說只是小事一樁,她完全可以把這個損失轉嫁給朋友,在情理上也沒有什麼可以過於譴責的,然而在事情發生之後,她自始而終沒有逃避自己應負的責任,轉嫁責任,開始是竭力尋找,再就是傾家蕩產補救,最終是付出了畢生的代價!可以說,瑪蒂爾德以一生在承擔自己應負的責任,這種崇高的責任心是不多見的,是應該承受深深敬意的!在瑪蒂爾德看來,我拿了朋友的項鍊,就應該歸還朋友一個同樣的項鍊,這是個人應負的責任,也是個人的信譽,即使這樣做對我是傾家蕩產,對朋友是小菜一碟,我也要這樣做,這是一個人起碼的道德,也是她的做人的原則。並且還不能讓朋友知道,避免讓朋友內心不安,本應是自己的痛苦卻讓朋友分擔。當一切都已經成為定局,不會給朋友造成任何不安的情況下,她才長出一口氣,告訴朋友真相。處處為朋友著想,不逃避責任,這樣的朋友,我想不出可以嘲笑或者蔑視的理由!
回頭看看我們許多自以為高尚,嘲笑蔑視瑪蒂爾德的人,他們有幾個能在關鍵時刻堅守道德的底線,捍衛做人的尊嚴,承擔應負的責任,維護自身的信譽?在一個污濁的環境中,更能看出瑪蒂爾德等迂腐之人的可貴。在我們當今的社會,有多少人能夠為了捍衛做人的尊嚴,承擔應負的責任,維護做人的信譽,無怨無悔地付出一生的代價?君不見,許多人有錢卻欠債不還,大耍無賴,任憑對方在死亡線上掙扎,自己卻花天酒地;多少司機撞死人後,首先考慮的是自己沒有投保,為逃避賠償而逃逸,留下受害者家屬欲哭無淚,忍受肉體和精神雙重折磨;多少知名商家口口聲聲保修退貨,小數額還能強撐門面,遇到大數額卻推三阻四,擺出一付無賴嘴臉;多少人為了逃避債務,搞假破產,假離婚,假脫離父子關係,喪失人格尊嚴,為了錢轉嫁責任,出賣朋友親人;多少高官為了官職遇到重大事故拚命推脫責任,找替罪羊。我們現在的大環境下,我想不出我們有什麼理由和資格去嘲笑和蔑視瑪蒂爾德,不去從她身上吸取點我們社會缺少的什麼!如果上述諸位有瑪蒂爾德的氣節,商家會說是我的責任,寧可破產,我賠付,哪怕賠付以後我會撿垃圾;老賴們會寧可缺衣少食,也會我欠人家我要還;官員們會說是我的責任我扛上,不等別人說,會自己自動引咎辭職,以烏紗帽謝罪民眾。看看這些人,有哪一個有瑪蒂爾德這個普通婦人的道德和人格,誰能象她我做的事我承擔,不惜傾家蕩產甚至於以多半生的代價;有誰象瑪蒂爾德一樣,能夠脫去盛裝,穿上粗布衣服用苦難去彌補自己的過錯,維護自己的人格和信譽。在我看來,我們社會的大多數人是沒有資格去對瑪蒂爾德說三道四,相反,應該以一種尊敬的口吻來談論她!
作為一個人,我尊重瑪蒂爾德,因為她擁有人的尊嚴;如果我是一個老闆,我會重用瑪蒂爾德,她的責任心可以使她承擔任何她力所能及的重任;如果她是一個商家,我會毫不猶豫地購買她的商品,她的信譽使她可以贏得顧客的完全信任,也只有她,有勇氣並且也會不惜傾家蕩產來擔保自己商品的責任。
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社會風氣,也許使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瑪蒂爾德這種精神,我不能不對瑪蒂爾德表示敬意,她身上所具有的品格正是我們這個世風日下的時代所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