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朗村

瑪朗村

瑪朗村隸屬於雲南省紅河州建水縣官廳鎮烏梅行政村,屬於山區。面積9.76平方公里,海拔1,250.00米,農民收入主要以第二、三產業為主。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瑪朗村隸屬於雲南省紅河州建水縣官廳鎮烏梅行政村,屬於山區。位於官廳鎮南部,距離烏梅村委會3.00 公里,距離官廳鎮25.00公里。國土面積9.76平方公里,海拔1,250.00米,年平均氣溫20.00 ℃,年降水量815.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503.10畝,其中人均耕地0.40畝;有林地6,960.00畝。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有農戶289戶,有鄉村人口1262人,其中農業人口1258人,勞動力65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569人。

經濟狀況

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09.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1582.00元。該村屬於其他
村莊全貌
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第二、三產業為主。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抓住機遇,科技興農,穩定糧食生產,挖掘礦山潛力,引進外資,開發礦山,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由農村溫飽型向小康型發展。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7年的1582元增加到1930元。

農村概況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503.10畝(其中:田398.00畝,地105.10畝),人均耕地0.40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6,96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008畝,主要種植柿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80.00畝,其中養殖面積50.00畝;無草地;荒山荒地5,083.00畝,其他面積2,008.00畝。有鉛、鋅、鐵等豐富的礦產資源。有天然林、杉木、雲南松等豐富的森林資源;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09.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6.00萬元,占總收入的24.43%;畜牧業收入43.00萬元,占總收入的10.4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57頭,肉牛9頭,無肉羊,雞、鴨、鵝等家禽1430隻);漁業收入0.30萬元,占總收入的0.07%;林業收入6.00萬元,占總收入的1.46%;第二、三產業收入240.00萬元,占總收入的58.57%;工資性收入4.50萬元,占總
生豬養殖業
收入的1.1%。農民人均純收入1582.00元,農民收入以第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50萬元,外出務工勞動力23人,占勞動力的1.83%,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3人(占外出務工勞動力的100%),在省內務工23人,無到省外務工的勞動力。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289戶通自來水,無飲用井水的農戶,無
村中民居
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的農戶。有289戶通電,有289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1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75.0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4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20戶(分別占總數的49.48%和41.52%)。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7.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5.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輛,農用運輸車1輛,無拖拉機,機車2輛。全村無建有沼氣池農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4戶;無小水窖;無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98.00畝,有效灌溉率為79.1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98.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2 畝。該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6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9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無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如菸草、蔬菜、水果,主要銷售往本縣。2009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3.81%。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板粟等經濟林果特色產業。

新村建設

瑪郎村新農村建設開展得有聲有色,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在打造巨觀構造的同時也不忘微觀環境的塑造,呈現出了七個新。一是設定標誌牌。全村在公路沿線進村口處設定了醒目的標誌牌。標誌牌正面簡要的介紹了該村的情況,反面寫上新農村建設村規民約、十七屆三中全會的新政策、新措施等。同時配上了生動的圖畫,讓人耳目一新。二是開設路燈。為解決農民夜晚出行難的問題,同時站在資源節約的立場上,全村出資在每家門前安裝上路燈,電源直接從農戶家中接取,省去了拉線費用,同時也促使農戶把路燈當做是自家的一樣來愛護。三是門上貼上“文明村民六條要求”牌。每家門口上都貼有“文明村民六條要求”牌,讓村民們共同遵守和監督該村的文明、衛生狀況。四是建立洗澡間和沼氣池。全村建設打破傳統的“洗大鍋”的狀況,每家都建蓋了洗澡間和沼氣池,既清潔、衛生又節能環保。五是統一粉刷牆壁。全村牆壁統一粉刷成白色,且在上面畫上建設新農村漫畫、動物、花草圖畫,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六是村公房裡放有書報可供閒時閱讀、貼有村民代表會議制度、黨員活動制度、一事一儀制度、公民道德規範等。七是政府每戶出資1300元挖鑿水井。用打水井的辦法解決了缺水問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烏梅村小,中學生就讀到建水九中。該村距離國小校3.00公里,距離中學3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3 人,其中小學生11人,中學生2人。
該村為漢彝雜居的自然村,民風民俗既有漢族特點,又具有彝族特色。有過山號、鎖鑼舞、彝族土司樂、煙盒舞、芒鼓舞、獅子舞等豐富的民族民間舞樂。有原始森林等優美的自然風光。盛產雞棕、乾巴菌、牛乾茵等多種野生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