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吉歐·萊昂內

瑟吉歐·萊昂內

Leon Leon Leon

簡介

中文譯名:瑟吉歐·萊昂內(1929.1.3~1989.4.30)
其他中文譯名:賽爾喬·萊昂內、塞爾吉奧·萊昂內、沙治奧·李昂尼、塞爾吉奧·李奧尼、塞吉奧·李安尼、賽爾喬·萊翁、塞爾吉奧·萊翁內
外文名:Sergio Leone
性別:男
國籍:義大利
身高:173cm
星座: 摩羯座

Sergio LeoneSergio Leone
義大利西部片之父”賽爾喬·萊昂內可能是將藝術片和商業片結合得最為成功的藝術家。雖然一生只以兩套“三部曲”存世,卻足以名垂青史,他的電影是電影院校的必讀,也是影迷的珍藏。
萊昂內是個被低估的電影藝術大師,他的電影總是被冠以低檔貨色的頭銜,諸如什麼“通心粉式西部片”之類的帽子。但經過20年後,他對電影藝術的貢獻終於得到了遲到的承認。

個人履歷

生卒
1929年1月3日出生於義大利羅馬。
家族:父親是義大利默片時期的著名導演、電影活動家文森佐·萊昂內(Vincenzon Leone),母親則是默片時期的演員Bice valerian。母親為了追求他父親,而退掉了與當地一個王室的訂婚。義大利電影史上最早的影片就是父親文森佐·萊昂內導演的,而演員就是文森佐夫婦。
1989年4月30日因突發心臟病逝世於羅馬寓所,終年只有60歲,逝世之前,他正籌拍戰爭片《列寧格勒900天》。
早年
萊奧內是家中的獨生子,而且是他父親中年得子,由於是獨生子,所以他才喜歡在電影中展現男性友情,因為他始終希望有一個哥哥或弟弟。
他成長在義大利法西斯統治的時期,就讀於一所教會學校。
從業經歷
萊奧內少年時代比較頑皮,曾跟夥伴們站在牆上比賽撒尿,曾與夥伴到猶太人區與那裡的小混混群毆,他的部分童年記憶後來融入到《美國往事》的創作中。
助理導演
1942年,他父親在朋友幫助下,獲得拍攝的機會。
二戰結束後,由於受到父親的影響,萊奧內很快地進入電影界,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助理導演,他曾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著名導演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和科曼奇尼(Luigi Comencini)擔任助理導演,學習到如何處理真實歷史元素和現實元素,同時他又在好萊塢古裝歷史片拍攝過程中擔任助理導演,其中包括羅伯特·懷斯(Robert Wise)和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等著名導演,他是著名歷史片《賓虛》、《木馬屠城記》的助理導演,他還為沃爾什(Raoul Walsh)和弗萊德·齊納曼(Fred Zinnemann)等著名導演做過助理導演,他曾受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邀請參與電影拍攝(該片由於資金問題沒有實現),這種經歷奠定了他對美國電影製作流程的充分認識,積累了豐富的攝影棚工作經驗,並在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和好萊塢史詩片之間,逐漸找到個人風格。他擔任助理導演的片子至少在五十部以上。
萊昂內於1961年和1962年先後執導了兩部英雄史詩電影,分別是《羅德島的要塞》The Colossus of Rhodes和《天火焚城錄》The Last Days of SODOM and gomorrah
成就及榮譽
賞金三部曲
1963年,萊昂內看到了黑澤明拍攝的《用心棒》,他籌劃把這部影片改編成西部片。當時這部作品非常不被看好,很多電影公司拒絕為這部影片投資,萊昂內最後在義大利、西班牙、西德的三方投資下,才剛剛湊足了20多萬美金用於拍攝,影片最終定名為《荒野大鏢客》A Fistful of Dollars。獲得了意外的巨大成功,以此片為標誌,西部片的主產地由美國轉移到了義大利,從1964—1973的十年間,義大利總共出品了400多部西部片,僅1968年一年間就有78部問世,占出品影片總數的30%。
A Fistful of Dollars拍完後,萊奧內本無心將其拍成三部曲。由於製片公司Jolly公司沒有購買翻拍著作權,公司和萊奧內受到黑澤明起訴,訴訟結果是黑澤明獲得了該片在日本、韓國與台灣的發行權及該片全球票房的15%。訴訟導致影片在完成1年之後才在美國上映。Jolly最後以訴訟為名,拒絕付給萊奧內薪水,與萊奧內鬧翻。作為向製片人的報復,本來不打算繼續拍西部片的萊奧內,決定用同樣的演員、同樣的風格再拍一部西部片,賺更多的錢,故命名為“為了更多一點美元”,即《黃昏雙鏢客》For A Few Dollars More。
萊昂內在1965年和1966年繼續以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為主角拍攝了《黃昏雙鏢客》For A Few Dollars More和《黃金三鏢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兩部作品(後被稱為“賞金三部曲”)。《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可以說就是萊昂內商業娛樂電影的最高成就,所有的導演的個人風格在此片中已經達到完全成熟。
往事三部曲
1968年,拍攝完成《西部往事》,這標誌著Leone藝術生涯的一次飛躍.該片場面緩慢,優美而震撼,是一次向老西部樸素誠實精神的完美致敬。在拍攝此片時,萊昂內不僅資金充裕,演職員陣容也可謂華麗。劇本方面就有Dario Argento和貝爾南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的鼎力加盟。演員方面,亨利·方達(Henry Fonda)、克勞迪婭·卡蒂娜麗(Claudia Cardinale)、查爾斯·布朗森(Charles Bronson)等美國和義大利的當紅明星都出現在了影片中。從很大程度上來講這部影片已經超越了商業娛樂片的範疇,萊昂內把他個人的調度技巧,敘事手法都推向了極致,影片節奏趨於舒緩,手法更加藝術化,觀賞性卻沒有降低,實現了商業和藝術的雙重完美。
1973年,萊昂內作為製片方籌劃的西部片《一把炸藥》(A Fistful Of Dynamite),此片在美國上映時,片名被改為《革命往事》(Once Upon A Time the Revolution),和《西部往事》及後來的《美國往事》被電影史學家成為萊昂內的“往事三部曲”(或稱為美國三部曲)。萊昂內後來在談到《革命往事》時,很痛苦的說他最不想回憶的就是這部影片,它根本就不應該存在。
在最後的日子裡,萊昂內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美國往事》的拍攝上,他先後聯合了7位編劇,將《The Hoods》這部小說完成成為劇本。從籌劃到拍攝,足足用了13年的時間,最後的拍攝經費高達4000萬美金。影片的完整版本長達4小時,美國製片方對這種長度的影片能否有商業回報表示懷疑,所以將影片剪輯成為2個小時的版本,很多戲幾乎是整場的刪減,導致影片語焉不詳,萊昂內在痛斥美國剪輯師的粗暴行為後也無可奈何,連忙將此片的完整版送至坎城影展,希望能夠在影展上得到評論家們的重視,結果參與影展的女性評論家憤怒的指責這部影片嚴重的歧視,醜化了女性人物形象,給予嚴厲的抨擊,在影片的口碑和票房雙重慘敗的打擊下,萊昂內身心俱疲……
晚年的萊昂內為了償還很多拍攝《美國往事》所欠下的債務而未能再拍攝電影,他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1989年,萊昂內與世長辭,享年60歲。逝世之前,他正籌拍戰爭片《列寧格勒900天》。

特點

主題: “死亡情結”。如影片中經常出現的絞索、十字架、墳墓、棺材等道具。 美國夢:萊奧內電影始終圍繞著“美國夢及其幻滅”的主題展開,這表現在三部曲的寓意中,在影片中表現為童真的失去,如被殺害的兒童和反覆出現的兒童視角鏡頭等。
超長片長:自《黃昏雙鏢客》以後,萊奧內的影片片長相對較長,多數影片片長在2小時以上,《美國往事》導演剪輯版本長達4小時30分鐘。
精簡的對白:萊奧內西部片的主要形象“無名氏”與美國西部片英雄形不同,他少言寡語,處事謹慎。萊奧內不喜歡讓他的人物說話,而喜歡在戲劇化的衝突和人物動作中塑造人物。
反諷與戲仿:萊奧內的西部片以帶有反諷色彩的喜劇感著稱,人物詼諧、生動、誇張,劇本的戲劇化程度較高。在西部片中,萊奧內喜歡戲仿和引用西部片中一些著名的人物、造型和場景。
無政府主義:萊奧內自稱:“我的電影中到處都是政治。”萊奧內的影片產生和流行於義大利西部片盛行時期,但他的西部片,無論是語言風格還是導演觀念,都與其他義大利西部片有著明顯區別,這尤其表現在政治觀點的表達上。萊奧內成長於墨索里尼時期,他的父親是義大利電影界的工會領袖和左派代表,深受法西斯主義的迫害,萊奧內說,“我曾親眼看見家中美好的東西一樣一樣地失去,所以我要在電影中將它們一樣一樣地找回來。“因此青年時代的萊奧內受到了左翼思想和革命思想的影響,這種思想表現在他早期參與製作的《烈火焚城記》中。到了60年代末,隨著前蘇聯史達林政治內幕的揭開,以及蔓延歐洲的紅色恐怖和青年革命,萊奧內對極左翼思想開始懷疑,並在《革命往事》中第一次大膽表達了對暴力革命思想的懷疑和諷刺,表達一種無政府主義態度。他個人極少提及政治,他的政治觀點都是通過影片間接表現出來的。《革命往事》上映後曾遭到左翼批評屆的爭議。
超大特寫:萊奧內對特寫的大膽運用和創新成為電影史上運用特寫鏡頭的典範,他的人物臉孔特寫往往超過一般特寫的取景範圍,將特寫鏡頭更加深入,最大時攝影機只對準人物的眼睛,以突出主人公強烈的內心世界和情感世界,並以連續推進的”漸近式特寫“,強化從人物冷漠的外部面貌進入內心世界的過程,並配合閃回、音樂和交叉剪輯,使特寫的運用更加強烈有力。
間斷性閃回:萊奧內的閃回經常突破了閃回手法通常的敘事功能,往往出現在影片結尾,如《黃昏雙鏢客》和《西部往事》,決鬥前的閃回,讓貫穿影片的因果事件懸念,即原因(過去)與結果(現在)發生在同一時間和空間中,爆發出強烈的戲劇力量、敘事力量和情感力量。萊奧內在運用這種閃回時,往往是一些帶有復仇色彩的主人公在與兇手決鬥的時刻,塔倫蒂諾稱之為“Anwser first, question later”(答案在前,問題在後)。
慢板平移與慢板平移:萊奧內喜歡固定機位的鏡頭,但他的電影中也有許多平移鏡頭(travelling),鏡頭平移的速度經常向極慢和極快的兩極發展,極慢的平移鏡頭往往出現在影片結尾的決鬥場面,以較低的機位緩緩移動,仿佛一個緊張的觀眾面對一場千津一發的決鬥時,謹慎而小心的腳步移動。萊奧內喜歡對基本的電影技巧進行兩極化的運用與對比。
蒙太奇:萊奧內是二戰後義大利電影中最重要的愛森斯坦繼承者,他是義大利類型片導演中最重視電影剪輯語言的革新家之一。萊奧內喜歡用嚴謹的形似特徵進行剪輯,如圓形的槍口剪火車頭,大煙館的煙燈剪路燈燈。在《荒野大鏢客》中,萊奧內運用了聲音的連貫性進行諷刺性交叉剪輯。
內部聲音與外部聲音的滲透:萊奧內與義大利著名作曲家莫里康尼的合作成為電影史的佳話。《西部往事》的開場段落,被稱為“自然聲響與音樂的交響樂”,萊奧內受到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影響,在西部片中注意真實的環境聲響的表現力,並將自然聲響創造出獨特的故事氣氛,如《西部往事》中McBain一家遭到Frank匪幫屠殺前,通過自然界的異常聲響預示災難的到來。
成人童話觀:萊奧內始終認為電影是一種“成人童話”,所謂成人童話,就是運用真實的電影元素(成人特徵)講述的童話故事(神話色彩),前者在他的電影中表現為一種超越了美國西部片的現實主義特徵(真實的史料、服裝、射擊、搏鬥),以及對西部歷史本質的再挖掘,後者則大量借鑑了西西里木偶戲和義大利即興喜劇傳統,創造性地塑造人物,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喜劇風格。

導演作品年表

1.
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1984)
2.
《天才、兩個夥伴和容易受騙的人》Genio, due compari, un pollo, Un (1975) (uncredited)
3.
《無名小子》Mio nome è Nessuno, Il (1973) (uncredited)
4.
革命往事 / 革命怪客》Giù la testa / Once Upon a Time... the Revolution (1971)
5.
西部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1968)
6.
黃金三鏢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1966)
7.
黃昏雙鏢客》For a Few Dollars More (1965)
8.
荒野大鏢客》A Fistful of Dollars (1964))
9.
《衛兵換崗》Il cambio della guardia (1962)
10.
《天火焚城錄》Sodoma e Gomorra (1962)
11.
《羅德斯巨人 / 羅德島的要塞》Colosso di Rodi, Il (1961)
12.
龐貝城的末日》Ultimi giorni di Pompei, Gli (1959)

佳作欣賞

《黃金三鏢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1966)
故事背景置於美國內戰時期的西部,在籌備影片期間,奧遜·威爾斯曾勸阻萊奧內不要拍美國內戰,“因為內戰題材是被詛咒的題材,很多人都栽在這個題材上”。但萊奧內還是以令人信服的故事和巧妙的隱喻,出色完成了這部電影。影片因三個主人公分別是:“好人黃毛仔”(blondy)、“醜鬼圖可”(Tuco)和“壞人天使眼”(Angel Eyes)而得名,講述三個槍法高明但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去搶奪一筆黃金的故事。影片最後一場戲中的剪輯成為美國電影院校的著名段落。影片中的關於北方軍隊戰俘營的描寫,來自美國內戰期間的安德森維爾(Andersonville)戰俘營的真實事件。在影片中,與美國內戰題材的電影多傾向北方軍隊不同,萊奧內對內戰中南方軍隊和北方軍隊進行了平等的描述。
最後三人決鬥時的著名盛大墳墓場景,內戰中犧牲士兵的墳墓圍成圓形,模擬古羅馬的鬥獸場,這場戲採用了大全景與大特寫交錯剪輯,充分發揮了寬銀幕構圖的表現力,一秒鐘的決鬥卻由74個鏡頭組成。
該片上映後成為義大利歷史上最賣座的影片。萊奧內曾偷偷溜到電影院查看觀眾反響,巧遇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兩人因在西部片上中的共同興趣而決定以後一起合作。
《西部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1968)
拍完《黃金三鏢客》之後,萊奧內打算拍攝黑色電影,他看中了黑幫成員傳記小說《小混混》(The Hoods),但美國公司想讓他再拍一部西部片,派拉蒙公司的老總在巴黎一家電影院看過《黃金三鏢客》之後,決定與萊奧內合作,但他不同意拍攝《小混混》(The Hoods),但允許萊奧內隨心所欲地拍攝一部西部片。最終影片在美國並未取得商業成功,但在歐洲國家卻大受歡迎。
在拍攝《西部往事》之前,萊奧內對其他義大利西部片已經失望,他宣布這將是自己的最後一部西部片,而且將以一種與過去完全不同的風格拍攝這部影片,他稱影片是一部“死者的芭蕾”,並且將出現女性主人公,由義大利美女克羅蒂婭·卡迪娜(Claudia Cardinale)扮演,影片終於讓萊奧內與自己喜歡的亨利·方達和查爾斯·布龍松(Charles Bronson)合作,同時還有他喜歡的傑森·羅巴茲(Jason Robards)。
影片通過5個西部人物原型(印第安人、妓女、匪徒、殺手和鐵路大亨),表達了萊奧內對美國西部歷史的一種看法。同時影片成為一部對西部片歷史“引經據典”的致敬電影,片中可查證的對美國經典西部片的引用就有70多處。其中以對約翰·福特(John Ford)的紀念碑山谷的引用最為著名。
《革命往事》Once Upon a Time... the Revolution (1971)
起初並不是萊奧內想拍的電影,拍完《西部往事》後,萊奧內決定不拍西部片了,去拍自己鍾愛的黑色電影。萊奧內插手這部電影,是為了幫助小舅子弗爾維奧·莫塞拉(Fulvio Morsella)和好朋友克洛狄奧·曼奇尼(Claudio Mancini),於是萊奧內成了《革命往事》的製片人,三個人寫了一個25頁的劇情大綱,講一個墨西哥農民和一個愛爾蘭革命分子的故事,聯藝決定投資,推薦Peter Bogdanovich當導演。彼得·伯格達諾維奇到了羅馬,和萊奧內話不投機,最後被送回了美國。在萊奧內心裡,《革命往事》最合適的導演是Sam Peckinpah,但是聯藝遲遲不給答覆,不說行,也不說不行。
山姆·佩金帕同意了擔任導演,但就在影片即將開拍的時候,聯藝卻突然通知萊奧內:如果他不做導演,兩名男主演將拒絕拍攝。萊奧內逼不得已,只好再拍最後一次西部片,但他為了讓自己滿意,決心重寫劇本。
《革命往事》後來在全球發行,被各國發行商改得一塌糊塗。在美國,影片改名為《趴下,你這蠢貨》(Duck, You Sucker),在有的國家,改為《一把炸藥》(A Fistful of Dynamite),這是為了呼應“賞金三部曲”的片名,但文不對題。在多數版本里,片頭毛澤東那段“槍桿子裡出政權”的名言被刪掉,影片結尾愛爾蘭“革命怪客 ”肖恩(Sean)臨死前的回憶段落被刪掉,只有法國上映時保留了《革命往事》的原名及原來版本。
萊奧內的心中並沒有打算把《革命往事》算作《西部往事》的延續,以組建另一套三部曲,但外界卻將這兩部電影加上他最後一部《美國往事》合在一起,稱為“往事三部曲”。《革命往事》在義大利又有個名字叫做C'era una volta la rivoluzione,影片還有一個不太正式的英文名叫做Once Upon a Time... the Revolution。對萊奧內來說,他認為影片的名字就是《革命往事》。
《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1984)
《美國往事》,從最初談判到影片開拍,劇本著作權共談了15年。為拍攝本片,萊奧內曾見過義大利黑幫的成員,研究猶太黑幫在美國的歷史,蒐集了很多真實素材。
故事橫跨四十餘年,以紐約的猶太社區為背景,敘述四個從小一起長大的童年玩伴之間糾葛的恩怨情仇,是一部描寫友誼與對立、忠 誠和背叛等人性衝突的黑幫史詩電影,時代背景跨越經濟大恐慌、禁酒令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等美國史上的重要大事。Robert De Niro、James Woods、Jennifer Connelly等主演;本片當年曾入圍金球獎最佳導演,而曾為多部膾炙人口的電影配樂,堪稱義大利國寶級大師的Ennio Morricone,也以本片獲得金球獎的最佳原著音樂提名。
黑幫電影僅僅只是提供了一個故事載體而已。影片主人公並不象一個傳統黑幫電影中黑幫人物,他更像一個屈從於環境和直覺的平凡之人,同時也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價來尋求最終的救贖。事實上Leone是非常細心地對這部影片進行了挑選和斟酌,這也是為何他身為義大利人,卻把此片的人物設定在猶太黑幫的背景之下。大部分美國黑幫電影講述的都是義大利裔幫派或者愛爾蘭裔幫派,但曾經在禁酒時期空前活躍的猶太幫派卻很少有電影提及。《美國往事》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一部純粹的作者電影,它承載的是導演所有的“美國情結”Leone本人並非在美國出生且未在美國長期生活過),他所要講述的並非是一個邏輯完整的傳統故事,而是他本人對他一生所鍾愛的美國歷史、文化與精神的一次純粹自我的表達。因為他對於大洋彼岸的理解並非像科波拉這樣在街邊成長起來的意裔美國人,而是通過銀幕上的美國電影所獲得和積累的,所以他才會拍攝一部帶著非美國氣質的美國題材的電影來完成自己一生所求證的事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