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1944年把反法西斯長篇小說《第七個十字架》搬上銀幕,並覓得了一種與文學原著的風格相適應的、緊張而有力度的電影表現手法,使影片大獲成功。小說和該片中關於人類精神不可戰勝的思想成為他40、50年代一系列影片的中心,如《搜尋》(1948,瑞士)、《暴行》(1948)、《梯麗莎》(1951)等。這一思想還強烈地反映在他的優秀影片中:《男子漢》(1950,美國)、《龍城殲霸戰》(1952)、《亂世忠魂》(1953,獲奧斯卡獎)。而他此後的作品——《俄克拉荷馬!》(1955)、《修女的故事》(1958)、《瞧那匹馬》(1963)等卻失去了昔日影片的深度,被許多無關宏旨的瑣碎細節所淹沒。1966年齊納曼把話劇《一個任何時候都吃得開的人》(獲奧斯卡獎)搬上銀幕。1973年齊納曼在銀幕上再現了秘密軍隊組織刺殺法國總統戴高樂的事件——《豺狼的日子》。1977年根據美國女作家L.黑爾曼的回憶錄導演了反法西斯影片《朱莉婭》。齊納曼的晚期影片帶有某些學院味道,但主題卻很鮮明。1982年他執導了《夏季的五天》。參演齊納曼影片的演員都是英美影壇巨星 。
人物風格
經典西部片的環境和影象都是高度圖解式。例如《正午》中的環境和其它經典西部片並無二致。廣袤的荒原、紀念碑式高聳的山岩、荒涼的小鎮、沉寂的街道、簡陋的酒館,甚至服裝和道具都具有特定的符碼意義。
不過在導演弗萊德·齊納曼細緻的處理下,空曠的原野,整潔而富有活力的小鎮,教堂、鐵路,法院、警察局作為蠻荒、文明、法律秩序,以及連線蠻荒與文明的媒介的象徵符號,從視覺上有力地形成了一種兩元對立。這種視覺上的對立關係恰是影片所折射的社會矛盾。也就是說,《正午》的環境和影象不僅是類型化的背景,而且有效地參與了敘事。
人物作品
《第七個十字架》
《雷迪斯》
《第七個十字架》
1948年:《搜尋》(《亂世孤雛》)《暴行》
1950年:《男子漢》
1951年:《德肋撒》
1952年:《正午》(《龍城殲霸戰》)
1953年:《走向永生》(《亂世忠魂》)
1956年:《俄克拉荷馬州》
1957年:《一帽子的雨水》
1959年:《修女的故事》
1961年:《無業游民》
1964年:《復仇之日終於來到》
1966年:《一個任何時候都吃得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