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瑞鷓鴣
寒食 未明至湖上。太守 未來,兩縣 令先在。
城頭月落尚啼烏。朱艦紅船 早滿湖。鼓吹 未容迎五馬 ,水雲先已漾雙鳧 。
映山黃帽 螭頭舫 ,夾岸青煙鵲尾爐 。老病逢春只思睡,獨求僧榻寄須臾 。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⑴瑞鷓鴣:詞牌名。原本七言律詩,由唐人譜曲而成詞調。又名《舞春風》、《鷓鴣詞》等。有上下片首句平起或仄起兩種格式。
⑵寒食:節令名。清明節前一日或二日,古代寒食節時禁火,吃冷食。
⑶太守:宋代對知府、知州的別稱。此處指當時杭州知州陳襄。
⑷兩縣令:指錢塘令周邠(bīn)和仁和令徐疇。
⑸朱艦紅船:指各級文武官員的船隻。宋代官船塗以朱紅色。“朱艦”一本做“烏榜”。
⑹鼓吹:漢以來古樂名。這裡泛指當時演奏的樂曲。
⑺五馬:太守的代稱。
⑻水云:遠處水面。滾:泛舟。雙鳧(fú):《後漢書》卷八十二《方術傳上》載,王喬做縣令時,能化為雙鳧(野鴨)飛到京都,定期朝見皇帝。此處指二縣令。
⑼黃帽:指用篙(gāo)撐船的年輕人。見《漢書》卷九十三《佞幸傳》。
⑽螭(chī)頭舫:泛指龍船。螭,古代傳說中一種動物,蛟龍之屬。
⑾鵲尾爐:《詩集》同題詩同句王文誥注引《法苑珠林》:“費崇先,吳興人,少尤信佛法,每聽經,常以鵲尾香爐置膝前。”查慎行注引《珠林》:“香爐有柄,日鵲尾爐。”
⑿須臾:片刻。
白話譯文
寒食節到西湖時天還沒亮,太守還沒有來,兩縣令先來了。
天色未明,烏鴉尚在啼鳴,官船早已滿湖都是。禮儀樂隊尚未列好隊伍迎接太守,遠處水面就迅速駛來了兩縣令的船隻。
青山倒映在湖中,用篙撐船的年輕人駕駛著龍船,岸上青煙繚繞,那是從有柄的香爐里升騰起來的。難得遇見如此晴朗的春日,而年老多病的我只想真正地睡一覺。但願能有一個僧榻,讓我好好地睡一會。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三月,寒食節清晨蘇軾同眾官游西湖,迎接太守到來,蘇軾作該詞記錄當時的情景。
作品鑑賞
文學鑑賞
該詞是一首紀游即景之作。詞前有小序,序中交代了時間、地點及有關人物。上片寫天色未明時的景物,並暗示“太守未來,兩縣令先在”。開頭“城頭月落尚啼烏”一句,借用唐詩“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意象(也是實寫),寫出了黎明前的特徵性景物。暗點題目中“未明”二字,而且景中有事,由自己從杭州城內出發寫起,也暗示了西湖的方位(“月落”在西方),下句寫到西湖便不覺突兀。接著寫來到西湖邊一眼瞥見的景物:“朱艦紅船早滿湖。”意思是大大小小的遊船早已滿湖都是。正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可見西湖上遊人遊興之濃,也為下文寫“兩縣令先在”伏下一筆。“尚”、“早”二字前後呼應,體現了兩句所描述的景物在時間上的聯繫。三、四句就同遊伴侶著筆,意思是說還未安排用樂曲來迎接太守,而水天一色的湖面先已蕩漾起兩位縣令的遊船。兩句一虛一實,暗點題目“太守未來,兩縣令先在”。“雙鳧”既是用典,也是比喻,用來指遊興極高的兩位縣令,顯然也帶有調侃的意味。
下片承上二、四句,再寫湖上、岸邊景物,並略表厭倦之意。“映山黃帽螭頭舫,夾岸青煙鵲尾爐。”兩句展現了西湖湖上、岸邊有特色的畫面。這既是西湖景,又是風俗畫,給人以清新感。篇末二句回筆寫蘇軾自己,與起筆相照應,表達了某種厭倦的情緒和澄淡的情懷。
全詞展示了寒食節清晨眾官迎接太守到來的一段場景特寫。其中,蘇軾的傲散與兩縣令的恭謹形成強烈的反差,表現出蘇軾厭倦官場應酬,蔑視俗吏的內心情懷。
名家評論
清代學者、詩人王文誥輯注《蘇軾詩集》卷九:一結平淡,公往往不脫此意,故能晚年肆力於陶。
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於培傑《蘇東坡詞選》:該詞通過寒食節湖上盛會的描寫,表現了作者懶於應酬官場、蔑視封建禮儀的超脫思想。
中國蘇軾研究會、李清照、辛棄疾研究會理事、常務理事冷成金《中國古代十大詞人精品全集·蘇軾》:雖是應酬之作,但寫得從容優裕,結尾處寓意深遠。
作者介紹
蘇軾(1037年~1101年),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蘇軾七集》、《蘇軾詞》、《蘇軾易傳》、《蘇軾樂府》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