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隨著冰河時期內陸積雪漸漸溶解,瑞典一帶地區石器時代已有人聚居。他們居住在波羅的海附近,主要以打獵、蒐集、捕魚為生。
貿易活動的遺蹟顯示瑞典南部青銅時代人口已頗為稠密。
九至十世紀時,瑞典地區發展出維京文化,以貿易、侵略、殖民等方式向東發展,影響的地區包括波羅的海、俄羅斯及黑海。
公元1100年前後開始形成國家。1157年兼併芬蘭。1397年與丹麥、挪威組成卡爾馬聯盟(Kalmar),受丹統治。1523年脫離聯盟獨立。同年,古斯塔夫·瓦薩(Gustav Eriksson Vasa)被推舉為國王。1654至1719年為瑞典的強盛時期,領土包括現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以及俄國、波蘭和德國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
17世紀時瑞典在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中躍升成為歐洲強國。18世紀大北方戰爭(1700~1721年)後俄國取代瑞典在歐洲的地位。1718年對俄國、丹麥和波蘭作戰失敗後逐步走向衰落。1805年參加拿破崙戰爭,1809年敗於俄國後被迫割讓芬蘭,1814年從丹麥取得挪威,並與挪結成瑞挪聯盟。1905年挪威脫離聯盟獨立。瑞典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守中立。
瑞典的近代史比較平靜。最近期的一次是1814年與挪威的戰事。該戰後兩國組成由瑞典主導的聯盟,1905年解散。瑞典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保持中立。冷戰時期沒有向兩大陣營靠攏。瑞典不是軍事組織的成員,但會參與北約的軍事訓練。
擠身列強
瑞典在十世紀期間曾崛起為一大歐洲列強。在帝國出現以前, 瑞典是只是北歐一個非常貧困而人口稀疏的國家, 它缺乏全何具重要意義的強權或聲望而一直遭受忽視。 它的國力得以迅間在歐洲提升至擁有領導地位,很大程度上是歸功於前任君主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及一位名叫亞塞爾.奧辛斯達拿的勢力人士。這是幸虧他們在沙俄及波蘭-立陶宛中奪取不少領土。而且由於他們介入三十年戰爭,瑞典儼然轉營成一個新教在歐洲大陸具領導性的國家,直至帝國在大北方戰爭期間崩壞為止。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隨著三十年戰爭終結, the 威斯伐倫和約 Congress in 1648 granted Sweden territories as war reparations. 瑞國要求Silesia, 波美拉尼亞 (which had been in its possession since the Treaty of Stettin (1630)), 及一筆2千萬Riksdaler的戰爭賠款。
殖民地資產
瑞典亦曾擁有成熟的殖民事務。他們自1638年沉迷於開拓海外殖民地至1663年。並在1784年至1878年間在非洲及美洲多處成功殖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