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智慧:中國法律傳統再探討

中國法律文化心理之初探 “Agreemen 大庭修和中國法制史的研究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0月1日)
平裝: 50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62033042, 7562033048
條形碼: 9787562033042
尺寸: 22.8 x 16.8 x 2.6 cm
重量: 662 g

內容簡介

《理性與智慧:中國法律傳統再探討》由張中秋教授編寫。中國政法人學法律史學研究院是教育部所屬的國家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其前身是中國政法大學中國法律史研究所,創始人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張晉藩先生。現研究院名譽院長為張晉藩先生,朱勇教授任院長,張中秋教授任常務副院長。研究院現設有法制史、比較法史、法文化史三個研究室和資料室、網路事、辦公室、信息交流部。
1985年以來,在張晉藩先生的帶領下,研究院(所)承擔並完成數十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發表了一大批具有較高學術價值和影響的研究成果,如《中國法制通史》(10卷本),其中獲獎成果20餘項。目前研究院專職研究人員主持的各類在研項目20餘項,獲得課題經費300餘萬元,其中國家級重大項目有“清史·法律志”等。研究院專職研究人員已出版學術著作100餘部、教材30餘部、工具書10餘部,發表專業學術論文600餘篇,其中在國外/境外發表論著30餘篇(部)。
二十餘年來,研究院的法律史學研究已形成鮮明特色,同時承擔了博士後、博上(包括留學生)、碩士研究生以及本科生的教學和培養工作。研究院始終以學術為己任,經常舉辦各種形式的學術活動,每年至少主辦一次高水平的國際/國內會議。研究院現有學術年刊、博士文叢和學術文庫三個出版系列,並與國內外多家學術機構開展交流與合作。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將團結學界同仁,群策群力,努力將其建設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法律史學研究基地。

目錄

第一部分
論中華法制文明的幾個問題
權利換和諧:中國傳統法律的秩序路徑
傳統中國法的道德原理及其價值
中國傳統法典作用的再探討
法律制度中理性的衝突與調整
試探“斷獄”、“聽訟”與“訴訟”之別——以漢代文書資料為中心
中國法律文化心理之初探
儒家法律文化的現代價值
個人獨立意識與我國傳統社會治理模式的變遷
從社會秩序的角度解讀中國“古代民法”
傳統中國法律意識傳播體系初探
作為文化手段的“中華法系”——“中華法系”話語在近代中國的建構
第二部分
漢字與古中國法制
中國古代碑刻中的教育法律信息
中國法制史上“存留養親”規定的變遷及其意義
出土法律文獻研究之新動向
“Agreement”,“Contract”,and“Obligation”in Early Chinese Law:A Commentary on the Terms ze,fu,zhai,yue,and quan
秦王朝關於宗教事務的法律及其歷史作用——里耶秦簡《祠律》考述
論漢唐律的罪數與處罰
中國古代律中條標演進之論綱——以唐律、宋刑統、大明律和大清律例為例
唐代訴訟活動中的翻譯人
唐代死刑覆核制度探究
監察法制與唐初和諧盛世——從君臣關係、官民關係切入
宋代司法傳統的敘事及其意義——立足於南宋民事審判的考察
論宋代民事審判的刑罰問題
第三部分
明代婚姻形態考略——以小說、筆記為中心
論中國傳統法律的繼承性與臣僚議法——中國古代權力與法律關係研究之一
清代判牘中的女性訴訟
清代的秋審處與秋審條款
中國古代司法官司法責任制述略——以清代司法責任制度為例
制度與實踐:民國初年行政訴訟析論(1912~1928)
我國鄉村自治的傳統與農村基層民主的演進
第四部分
略論中國少數民族法律文化的價值
瑤族的契約探析
簡論內蒙古鄂倫春族實現自治權的基礎
中華多元法文化背景下的蒙古法制史研究
歷史文化視野下的巴楚民族文化圈
苟子“性惡”論法律思想及價值評析
真知篤行淳風美俗——王守仁法律思想探微
附錄
大庭修和中國法制史的研究
理性與智慧:中國法律傳統再探討——暨中國法律史學會2007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2007年法律史學科新進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