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學語文的思考與實踐

現象學語文的思考與實踐

有一次我們談到諾貝爾文學獎的問題,於是從魯迅、老舍一直到北島、顧城。 魯迅是一個偏執的狂人 “橫眉冷對千夫指”這是魯迅所說的“金剛怒目式”,金剛怒目的魯迅是一個偏執的狂人。

書籍簡介

書名:現象學語文的思考與實踐
作者:梅培軍
出書機構: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網路推廣:個人出書網老人出書網
媒體支持:時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傳:時代教育出版社、時代文獻出版社、時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1月
版次:1版
開本:850×11681/32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作者簡介

梅培軍,1983年1月生,貴州安順人,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會員、中國教師寫作研究中心成員,柳州市一中語文教師,民主教育的踐行者,現象學教育的倡導者,率先提出“現象學語文”思想,提倡語文教學以“生活世界”和“學生體驗”為出發點。主持科研課題2項,有多項成果獲得自治區級以上獎勵,有多篇論文在《語文建設》《中學語文》《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等刊物上發表。

本書序文

“現象學語文”的提出並非要進行一個理論的建構,理論永遠是灰暗的堅冰,我心中的“現象學語文”則是鮮活的、原生態的,我更多的是用自己的語文感悟、感知的“在場”去踐行它,我願做一個踐行者,而不是言說者。簡而言之,所謂“現象學語文”就是真實、質樸、鮮活的語文,“現象學語文”在教學論的層次提倡語文教學以“生活世界”和“學生體驗”為出發點,用文化還原法還原真實的語文。
整本小書包含了“語文人生”“教學思想”“教學實踐”“文化語文”四個部分,從結構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大雜燴,那么所謂“現象學語文”則像是一個標籤,但是這個標籤正表明了我在教學實踐、文化解析、文本解讀等方面的一貫性,這個標籤就可以成為一個標誌了。儘管如此這本小書的出版,還是讓我感到不安。但是回到個體,回到本真,回到在場,不再是宏大敘事,我也不需要宏大敘事,就像這個標籤所提,它的意義在於“現象”,在於個體與個體產生的現象學。
感謝柳州一中,她是滋養我成長的土壤,感謝我的學生,我是與他們共同成長起來的,感謝才尚臣校長對我的關愛和支持,感謝我的恩師向丹為我作序並一直關注和支持著我,感謝我的妻子黃曉娟默默支持著我!這本小書是思考的見證,也是愛的見證!

書籍目錄

一、語文人生
二、教學思想
三、教學實踐
四、文化語文

原文摘錄

…………
有一次我們談到諾貝爾文學獎的問題,於是從魯迅、老舍一直到北島、顧城。這幾人又不經意地進入了我的世界。當時買了魯迅的散文集、雜文集和書信選,我和魯迅有了特殊的神遇,我在舊書攤淘到了一套《魯迅論文學與藝術》,如獲至寶。後來我走上教學崗位寫了一篇文章《魯迅是怎樣煉成的——兼論中學語文教學語境中的魯迅形象》,這文章的根源就在這個時候。魯迅的文風對我有一定的影響。
還有老舍中短篇小說集,特別愛《月牙兒》,後來又闖入了中國現代文學。再後來又進入了文學理論的漩渦,自以為在其中深潛往復,也樂得從容貪玩的情致。於是我從文學感性的世界中悄然激起了思辨的火花。最早閱讀的是一位英國理論家所寫的《小說家的技巧》,我已不記得那位理論家的姓名,我在網路上搜尋也無所獲,我想大抵不是一個重要的理論流派和理論家,但是他的邏輯力使我折服。然後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思想,那時便讀了一本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材,這些使得我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極大的訓練。經常寫一些文藝評論的文章,每次周記中都要評論一些文學作品,每每都能得到語文老師的讚許。
當時對我影響較大的還有朱自清、泰戈爾,很喜歡朱自清的質樸的文風,也喜愛泰戈爾的清新的詩句。我既愛質樸清新,更加鍾情魯迅那種犀利乾淨、入木三分。 陳丹青在《笑談大先生》中寫了些俏皮的話,認為魯迅“好看”並且“好玩”,我也有同樣的感受。最早在散文集《野草》中讀到《立論》,就已經覺得很“好玩”,那時我在讀高中,我把它抄在了教室後面的牆報上,同學都以為是《故事會》上面的笑談罷了,我告訴他們這是魯迅的文章,他們都覺得很驚訝,最終還是半信半疑,直到我拿出了《魯迅散文集》作為證據,他們才肯相信,於是有幾個同學便在我的影響下開始讀魯迅,開始消解了一些先前對於魯迅的厭惡。《立論》看起來也就是一個笑談罷了,但是魯迅用他獨特的語氣陳述出來,我真感到他是個好玩的大人!魯迅在文字間沈潛往復,從容貪玩。魯迅好玩的性情在雜文中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光是題目就特別的有意思,這個陳丹青也說過。《論“他媽的”》、《“揩油”》、《香汗與臭汗》、《“以眼還眼”》,這些文章是我特喜歡的,單看題目就知道這些都是來自生活世界的思考。後來在舊書攤上覓得了一套《魯迅論文學與藝術》,編者的意圖大抵是為魯迅文學思想的研究提供資料的匯集,但是他哪裡知道這些文字的“好玩”,魯迅對於文學是用序、跋、記、憶、想、談的方式來陳述的,魯迅對於文學和寫作的方式,陳丹青說的好:“文章的張力,是人格的張力,寫作的維度,也是人格的維度——憤怒、但是同時好玩;深刻、然而精通遊戲;挑釁、卻隨時自嘲,批判、卻忽然話說回來……魯迅作文,就是這樣地在玩自己人格的維度與張力。”
而在我們中學時代所知道的不過是《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拿來主義》、《友邦驚詫論》,這些雜文都不足以見到魯迅的“好玩”,所以我們都未能見到先生“好玩”的一面,久而久之便對魯迅失去了興趣,加上語文老師生硬的講解,就對魯迅產生了厭惡的情緒。幸而後來得到了一本《魯迅雜文選集》,任由自己的興致翻閱,漸漸覺得魯迅是個善於調侃,是個有趣的人,後來又才知道這就是幽默與諷刺。大學時代模仿了先生的《航空救國三願》寫了一篇時政評論《阿富汗問題三願》,模仿了魯迅的調侃和好玩,文章發表在校刊上面,而且竟然有人慕名要來尋我,於是覺得自己似乎有了魯迅的情結,沾染了魯迅的風骨。當我教授魯迅的文章時,我將我的經歷一一敘述給學生聽,他們竟也被我感染了。我想我是用我的真實的情感來理解魯迅的。
魯迅是一個偏執的狂人
“橫眉冷對千夫指”這是魯迅所說的“金剛怒目式”,金剛怒目的魯迅是一個偏執的狂人。福柯把瘋癲看作是一種文明的產物,瘋癲的文化是悲劇的文化,范進中舉就是一個瘋癲的悲劇,然而魯迅卻是“狂”的文化。面對愚弱的國民,魯迅不是一個居高臨下的啟蒙者,更多的像一個無助的狂人,他有思想者的孤獨和無助,有時他也會狂躁不安,近於發狂抓狂。《狂人日記》不僅是對吃人的社會的深刻批判,也是他自身的心理映射。魯迅的“狂”是一種自我放逐。在他冷峻好看的外表背後涌動著的是熱情萬丈又焦躁不安的心,好像力挽狂瀾,又好像孤立無援,魯迅曾引過裴多菲的詩“絕望之謂虛妄正與希望相同”,這是魯迅心理最真實的寫照。當我作為語文老師去教授《〈吶喊〉自序》時,我沒有塑造一個毅然棄醫從文、憂國憂民的魯迅形象。他們塑造了一個偉人,但是他們並不理解魯迅。《〈吶喊〉自序》是魯迅心靈的歷史,“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你們讀得出魯迅的血淚么?在我們眼中魯迅是個鬥士,然後不過是在生人中叫喊的吶喊者,魯迅的偏執源於他希望與絕望複雜交替糾纏的心靈。他對敵人偏執的恨,對於他所恨的人和事偏執,他恨他所恨。
……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