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現代農業發展理論——邏輯線索與創新路徑》由農業出版社出版,全書分4點闡述。一是通過構建“農民收入-農業效率-分工約束-產業深化”的邏輯分析框架,把握現代農業發展的巨觀背景;二是通過產業特性與分工機制的分析線索,闡明現代農業發展的理論依據;三是通過對農業基礎地位之本質與作用機理的闡釋,揭示了現代農業發展的選擇空間與方向;四是闡明決定現代農業發展績效的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與體制創新。
圖書目錄
前言
1 現代農業發展的巨觀背景:“三農”問題的癥結及其化解邏輯
1.1 分析框架與思路
1.2 理論背景:一個超邊際分析模型
1.3 政府管制與限制擇業:農民收入問題的歷史根源
1.4 化解“三農”問題的邏輯推論及其政策含義
1.4.1 “三農”問題的生成邏輯
1.4.2 外部的化解戰略:農業勞動力轉移與就業空間拓展
1.4.3 內部的化解戰略:分工深化與效率改善
1.5 小結與進一步的討論:發展現代農業的巨觀意義
1.5.1 小結
1.5.2 進一步的討論:發展現代農業的巨觀意義
2 現代農業發展的理論依據:產業特性、農業分工與效率改善
2.1 分工與“斯密猜想”:基本命題
2.2 產業特性與農業分工的有限性
2.2.1 生命特性與分工約束
2.2.2 生產的季節性與勞動的非連續性影響分工深化
2.2.3 市場特性與分工約束
2.2.4 組織特性與分工限制
2.3 迂迴經濟、資本替代與勞動排斥
2.3.1 迂迴生產空間:農業的有限性
2.3.2 農業迂迴生產中的資本替代與勞動排斥
2.4 現代農業發展:農業分工深化與效率改善的途徑
2.4.1 根本途徑:改變產業特性,改造傳統農業
2.4.2 外部支持:農業勞動力的非農轉移
2.4.3 政策扶持:城鄉統籌背景下的財政支農
3 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選擇:農業份額、基礎地位及其發展線索
3.1 問題的提出:對傳統理論的批判
3.2 農業相對份額下降的機理
3.2.1 產業份額的決定因素
3.2.2 農業相對份額下降的根本原因
3.3 農業相對份額、基礎地位及其體制含義
3.4 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方向
3.4.1 分析的起點與邏輯線索:一個簡單的收入公式
3.4.2 農業發展戰略調整的方向
3.4.3 現代農業發展的目標體系、目標形態與目標模式
3.5 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重點與路徑
3.5.1 戰略重點:組團化、園區化、集群化
3.5.2 戰略路徑:產業轉型、結構轉換與模式轉軌
3.5.3 操作線索:“六化”推進
4 現代農業發展的技術創新:本質規定與體系構建
4.1 世界農業和農業技術的發展歷程與趨勢
4.1.1 世界農業的發展歷程
4.1.2 世界農業技術發展回顧
4.1.3 世界農業的前景與技術發展趨勢
4.2 可持續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的本質規定
4.2.1 經濟成長:是良藥還是痼疾
4.2.2 傳統發展觀的信念缺陷:科學發展觀的產生背景
4.2.3 可持續農業:中國農業的本質規定及現實選擇
4.3 現代農業發展的技術體系構建
4.3.1 農業技術創新的基本理論觀點
4.3.2 現代農業技術體系構建的方向選擇
4.3.3 現代農業技術體系構建的思路與原則
4.3.4 現代農業技術體系的基本內容
4.3.5 農業技術創新的行動方案:重點領域
4.4 推進農業技術創新的配套策略
4.4.1 基本原則和要求
4.4.2 農業科研體系的再造
4.4.3 重塑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4.4.4 構築21世紀農業科技人才體系
4.4.5 農業科技政策體系
5 現代農業發展的制度創新:以經營制度和土地制度為例
5.1 觀念如何塑造制度:兼論農業經營制度的變革
5.1.1 觀念與制度:簡要的文獻說明
5.1.2 觀念如何塑造制度:機理分析
5.1.3 精英觀念與中國的農村改革:從公社制到家庭承包制
5.1.4 進一步的討論:觀念、制度與思想解放
5.2 農地產權模糊化:一個分析框架及其闡釋
5.2.1 公共領域與模糊產權:一個分析框架
5.2.2 農地產權模糊化的制度演進
5.2.3 家庭經營背景下的農地產權模糊及其侵蝕
5.2.4 保護農民土地產權的變革方向
5.2.5 進一步的討論
5.3 農業經營制度:農地經營規模的效率決定
5.3.1 組織規模的效率決定:若干因素
5.3.2 農地經營規模的效率問題:一些基本事實
5.3.3 農業是不是有顯著規模效率的產業
5.3.4 小農與大農對比分析:為小規模家庭經營辯解
5.3.5 進一步的討論
5.4 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演進與創新
5.4.1 一個基本觀點:制度與環境的相容性
5.4.2 中國農地制度的演進:從制度供給到制度需求
5.4.3 現行土地制度:潛在的問題
5.4.4 土地流轉:實踐呼喚制度變革
5.4.5 制度創新:“新土改”與發展方式轉型
6 現代農業發展的組織創新:理論與案例
6.1 農業經濟組織的若干特性分析
6.1.1 農業性質及其組織制度含義
6.1.2 農業經濟組織的多樣性
6.1.3 農業經濟組織的可過渡性
6.1.4 農業經濟組織的社區性
6.2 合作機理、交易對象與制度績效:比較案例研究
6.2.1 問題的提出:偷懶與合作組織中的“檸檬市場”
6.2.2 合作成功的條件:一個簡單的理論回顧
6.2.3 農業合作組織的效率決定:一般模型及其說明
6.2.4 案例分析:交易對象、考核及其經濟績效
6.2.5 進一步的討論:農業合作組織效率實現的保障機制
6.3 資產專用性、專業化生產與農戶的市場風險
6.3.1 問題的提出:從“徐聞事件”說起
6.3.2 資產專用性與農戶專業化的生產風險生成
6.3.3 資產專用性對農戶專業化生產市場風險的影響
6.3.4 農戶專業化生產市場風險的化解
6.4 制度安排的相容性:基於“新一代農業合作社”的案例解讀
6.4.1 問題的提出
6.4.2 案例描述:從投資者企業到新一代合作社
6.4.3 案例解讀:新一代合作社組織結構的相對優勢
6.4.4 結論與啟示
6.5 社區型股份合作制面臨改革創新——基於“龍崗模式”的研究
6.5.1 背景分析:“龍崗模式”的制度特徵
6.5.2 制度安排與制度環境的相容性:進一步的說明
6.5.3 封閉條件下“龍崗模式”的可行性
6.5.4 開放條件下的“龍崗模式”:制度缺陷與制度潛力
6.5.5 “龍崗模式”變革的目標模式與操作方略
7 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創新:統籌城鄉發展
7.1 統籌城鄉發展的科學內涵
7.1.1 統籌城鄉發展的主體與客體
7.1.2 城鄉統籌的三個層面
7.1.3 城鄉統籌發展的辯證關係
7.2 統籌城鄉發展問題:巨觀背景研究
7.2.1 我國的城鄉差距
7.2.2 “三農”問題與二元發展模式
7.2.3 當前我國統籌城鄉發展面臨的若干問題
7.2.4 中國的三元社會結構與城鄉一體化發展
7.3 統籌城鄉發展關係:經驗與啟示
7.3.1 國際經驗(Ⅰ):一般經驗
7.3.2 國際經驗(Ⅱ):典型經驗
7.3.3 國內經驗(Ⅰ):以浙江為例
7.3.4 國內經驗(Ⅱ):廣東的實踐與啟示
7.4 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選擇
7.4.1 戰略邏輯
7.4.2 戰略重點
7.4.3 戰略原則
7.4.4 戰略路線
7.5 統籌城鄉發展:體制創新及相應對策
7.5.1 體制創新的邏輯起點
7.5.2 政策格局調整:三大要點
7.5.3 體制創新的關鍵:四類機制
7.5.4 配套體制改革:六大創新
7.6 特別分析:增城模式——在城鄉統籌中發展縣域經濟的典範
7.6.1 理論分析:縣域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
7.6.2 現實典型:增城發展縣域經濟的成功實踐
7.6.3 “增城模式”:縣域經濟發展的科學內涵與本質特徵
7.6.4 “增城模式”對推進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啟示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