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實用縱隔外科學

現代實用縱隔外科學

《現代實用縱隔外科學》是2008年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志庸 。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邀請了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胸外科醫師參加編寫,部分有關實驗室和理論研究的內容邀請研究生或科研人員負責完成。要求除了系統闡述各種疾病的定義,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和鑑別診斷,治療原則和方法外,並結合本單位實際處理病例的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出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提出自己的觀點,以引起讀者的思

現代實用縱隔外科學
考。 縱隔疾病中,急性化膿性縱隔炎和慢性縱隔炎,診斷不及時,處理不適當,將造成嚴重後果,此病又是臨床第一線醫師偶爾遇到的處理難題,本書對此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此外,談到縱隔腫瘤不能不提及胸腺瘤和重症肌無力,為此本書花費很大篇幅系統全面地介紹胸腺腫瘤和重症肌無力的理論和實驗室研究內容,以及目前治療的進展。隨著外科技巧的提高,細胞生物學、免疫學深入發展,病理診斷水平的進步,對於過去罕見或易混淆的病變,如胸部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胸部嗜鉻細胞瘤、縱隔非精原細胞性生殖細胞腫瘤、神經節母細胞瘤、胸腺類癌和胸腺癌,本書也單列章節進行更為詳細的介紹和討論。

目錄

第一章 縱隔套用解剖和胚胎學

第一節 縱隔解剖分區

第二節 縱隔胚胎學

第二章 縱隔病變的檢查方法

第一節 胸部X線平片

第二節 胸部CT

第三節 磁共振成像(MRI)

第四節 核素掃描檢查

第五節 超音波檢查

第六節 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PET)

第七節 縱隔病變診斷的有創性檢查

第八節 縱隔鏡

第三章 縱隔病變術前準備和術後處理

第一節 縱隔病變手術前準備

第二節 縱隔病變手術後處理

第三節 術後併發症的處理

第四章 縱隔手術的麻醉

第一節 麻醉概論

第二節 縱隔疾病手術的麻醉

第三節 縱隔鏡操作的麻醉

第四節 特殊縱隔疾病手術的麻醉管理

第五節 縱隔疾病手術後鎮痛

第五章 縱隔疾病的手術切口

第一節 後外側剖胸切口

第二節 前外側剖胸切口

第三節 頸部領形切口

第四節 胸骨正中切口

第五節 橫斷胸骨雙側開胸(蛤殼狀和半蛤殼狀切口)

第六節 頸部和胸部正中聯合切口

第七節 胸壁小切口胸膜外腫物摘除

第六章 縱隔炎

第一節 急性縱隔炎

第二節 慢性肉芽腫性縱隔炎和縱隔纖維化

第七章胸內甲狀腺腫

第八章 縱隔甲狀旁腺腺瘤與囊腫

第一節 縱隔甲狀旁腺腺瘤

第二節 縱隔甲狀旁腺囊腫

第九章 胸腺腫瘤

第一節 胸腺瘤

第二節 胸腺囊腫

第三節 胸腺內分泌腫瘤

第四節 胸腺癌

第五節 胸腺畸胎瘤

第六節 胸腺腫瘤術後評估和預後

第七節 胸腺腫瘤治療進展

第八節 侵襲性胸腺瘤的放療

第九節 侵襲性胸腺瘤的化療

第十章 胸腺與重症肌無力

第一節 胸腺生理學

第二節 胸腺組織學

第三節 胸腺免疫學

第四節 神經生理學檢查在MG的套用

第五節 血清乙醯膽鹼受體抗體

第六節胸腺切除指證

第七節 胸腺切除麻醉

第八節 胸腺切除的技術問題

第九節胸腺切除術後重症肌無力藥物治療

第十節 重症肌無力的術後處理

第十一節 胸腺切除對重症肌無力治療的價值

第十二節 重症肌無力外科治療現狀與爭論

第十三節 兒童期胸腺疾病和胸腺切除

第十四節 胸腺移植治療免疫缺陷性疾病

第十五節 胸腺瘤合併純紅細胞障礙性貧血

第十六節 胸腺切除對腫瘤發生的影響

第十七節 胸腺相關性疾病

第十八節 免疫缺陷性疾病和胸腺瘤

第十一章 縱隔神經源性腫瘤

第一節 縱隔神經源性腫瘤概論

第二節 神經鞘腫瘤

第三節 交感神經腫瘤

第四節 副神經節細胞腫瘤

第五節 診斷、治療和預後

第十二章 縱隔囊腫

第一節 胚胎性囊腫概述

第二節 前腸性囊腫

第三節 心包囊腫

第四節 胸導管囊腫

第五節 縱隔包蟲囊腫

第六節 心臟包蟲囊腫

第七節 縱隔假性胰腺囊腫

第十三章 縱隔生殖細胞腫瘤

第一節 縱隔生殖細胞腫瘤概論

第二節 縱隔畸胎類腫瘤

第三節 原發性縱隔精原細胞瘤

第四節 縱隔非精原細胞性生殖細胞腫瘤

第十四章 縱隔血管性腫瘤

第十五章 縱隔淋巴管瘤

第十六章 縱隔淋巴結腫大

第一節 縱隔淋巴結結核

第二節 縱隔巨大淋巴結增生(castlemans disease)

第十七章 縱隔惡性淋巴瘤

第十八章 縱隔脂肪組織增生

第十九章 胸內脊膜膨出

第二十章 胸內嗜鉻細胞瘤

第二十一章 胸部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

第二十二章 縱隔未分化癌

第二十三章 間葉組織腫瘤

第二十四章 氣管腫瘤

第二十五章 心臟腫瘤

第二十六章慢性縮窄性心包炎

第二十七章 上腔靜脈綜合徵

第二十八章 下腔靜脈腫瘤

第二十九章 胸主動脈瘤

第一節 定義和分類

第二節真性動脈瘤

第三十章 主動脈夾層

第三十一章 縱隔氣腫、縱隔血腫縱隔疝

第一節 縱隔氣腫

第二節 縱隔血腫

第三節 縱隔疝

第三十二章 縱隔外傷

第一節 氣管支氣管外傷

第二節 食管損傷

第三節胸導管損傷

第四節 心臟大血管損傷

第五節 現代胸部創傷治療進展

第三十三章 膈肌疾病

第一節 膈疝

第二節 膈肌腫瘤

第三節 膈膨升

第三十四章 縱隔腫瘤的放射治療

第三十五章 電視胸腔鏡在縱隔疾病診斷和治療中的套用

第一節 胸腔鏡外科的發展歷史

第二節 電視輔助胸腔鏡外科的手術設備

第三節 電視輔助胸腔鏡外科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第四節 電視胸腔鏡手術在縱隔病變的臨床套用

第五節 電視胸腔鏡在肺癌分期中套用

第六節 電視胸腔鏡手術併發症及處理

第三十六章 縱隔鏡在縱隔疾病診斷和治療的套用

第一節 縱隔鏡手術歷史

第二節 電視輔助縱隔鏡手術設備

第三節 縱隔鏡手術基本要求和技巧

第四節 縱隔鏡手術的優點及不足

第五節 縱隔鏡手術的臨床套用

第六節 縱隔鏡手術的併發症及防治

試讀部分章節

第二章 縱隔病變的檢查方法

第一節 胸部X線平片

一、胸部X線平片原理

X線成像的基本原理是放射源(X線球管)被放置在體外一定距離處,在給球管加上一定高壓電流的瞬問產生一束高度準直的X線,穿透人體的靶器官,使放置在另一側的X線片感光。由於人體靶器官的各個組織密度不同,對透過的X線能量吸收亦不相同,在X線片上產生不同程度的感光效應而顯示出靶器官的二維平面影像。

X線之所以能使人體在螢屏上或膠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於X線本身的特性,即穿透性、螢光效應和攝影效應;另一方面基於人體組織的密度和厚度存在差別。由於存在這種差別,當X線透過人體各種不同組織結構時,它被吸收的程度不同,到達螢屏或膠片上的X線量即有差異。這樣,在螢屏或X線上就形成黑白對比不同的影像。

從以上所述,X線影像的形成,應具備以下三個基本條件:首先,X線應具有一定的穿透力,這樣才能穿透照射的組織結構;第二,被穿透的組織結構,必須存在著密度和厚度的差異,這樣,在穿透過程中被吸收後剩餘下來的X線量,才會是有差別的;第三,這個有差別的剩餘X線,仍是不可見的,還必須經過顯像這一過程,例如經X線片、螢屏或電視屏顯示才能獲得具有黑白對比、層次差異的X線影像。

人體組織結構,由不同元素組成,依各種組織單位體積內各元素量總和的大小而呈現有不同的密度。人體組織結構的密度可歸納為3類:屬於高密度的有骨組織和鈣化灶等;中等密度的有軟骨、肌肉、神經、實質器官、結締組織以及體內液體等;低密度的有脂肪組織以及存在於呼吸道、胃腸道、鼻竇和乳突內的氣體等。當強度均勻的X線穿透厚度相等的不同密度組織結構時,X線穿透低密度組織時,被吸收少,剩餘X線多,使X線膠片感光多,經光化學反應還原的金屬銀也多,故在X線膠片上呈黑影;使螢光屏所產生的螢光多,故螢光屏上也就明亮。高密度組織結構的結果則完全相反。總之,由於吸收程度不同,在X線片上或螢屏上,顯示出具有黑白(或明暗)對比、層次差異的X線影像。

在人體結構中,胸部的肋骨密度高,對X線吸收多,照片上呈白影;肺部含氣體密度低,X線吸收少,照片上呈黑影(圖2—1—1)。

病理變化也可使人體組織密度發生改變。例如,肺結核病變可在原屬低密度的肺組織內產生中等密度的纖維性改變和高密度的鈣化灶。在胸片上,於肺影的背景上出現代表病變的白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