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01年,本書的主編之一姚禮慶教授參與主編了《現代內鏡學》,該書是一本大型綜合性的內鏡專著,內容新穎、實用,出版後受到廣泛好評。內鏡醫師的診療工作離不開內鏡護士的完美配合,而護理專業的教科書中對其提及甚少,目前市場上可供內鏡護士參考學習的著作更是鳳毛麟角。為了使內鏡護士也有一本大型綜合性的內鏡護理專著可供參考,我們編寫了這本《現代內鏡護理學》。
目前臨床上內鏡運用的領域越來越廣,從消化系統、泌尿系統擴展至全身各大系統,從單一的觀察診斷到複雜的內鏡下微創治療;接受內鏡診療的患者越來越多,從健康人群體檢到危重患者搶救;內鏡護士的工作範圍越來越廣,從單純清潔內鏡到圍手術期整體護理配合。這一切需要內鏡工作者不斷學習和吸收新知識,於是我們邀請了內地和香港地區的內鏡醫師和護士共同參與完成這本專著。本書內容包括:概論,內鏡的清洗、消毒與保養,內鏡中心的設計與管理,各系統內鏡包括發展概況與器械簡介、適應證與禁忌證、圍手術期整體護理與配合、併發症與防治以及附錄等,並介紹了內鏡最新技術,如內鏡黏膜下剝離術、雙鏡聯合治療及共聚焦雷射顯微內鏡等,共41章約60萬字,內容新穎、實用。
本書可供消化內鏡中心(室)護士和其他相關科室內鏡護士參考、學習之用。我們希望本書的出版,對各科內鏡護士有所幫助,有助於內鏡專科護理領域的信息交流、人才培養和實踐運用,促進我國內鏡護理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內鏡專科護理事業的發展,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也希望通過本書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內鏡,認識內鏡護理,從而投身於內鏡護理事業。
作者簡介
王萍,1984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護士學校。現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護士長,兼任上海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護理學組組長,復旦大學內鏡診療研究所護理學組組長。從事內鏡操作配合及護理15年,發表內鏡護理文章10篇,主持召開5次內鏡消毒、保養及操作配合全國會議。“急性結直腸梗阻的內鏡下置管配合與置管後護理”項目榮獲上海市優秀髮明三等獎,課題“背景音樂在普通胃腸鏡檢查中的套用”得到復旦大學護理科研基金資助項目(200607)。
姚禮慶,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復旦大學內鏡診療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大腸癌診療中心顧問,中華外科學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會委員、中華消化內鏡學會委員、外科學組組長,上海市消化內鏡學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內鏡質控中心副主任,中華醫學會全國醫療事故鑑定委員會成員,上海醫學會醫療事故鑑定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政府治療器械採購組專家。擅長青年人消化道腫瘤的外科治療、吻合器治療重度痔瘡(PPH術)和各種疑難疾病的內鏡診斷和治療。
目錄
第一篇 概論
第一章 內鏡的發展史與套用領域
第二章 內鏡開展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第三章 內鏡護理學在中國的發展歷史、現狀與趨勢
第二篇 內鏡的清洗、消毒與保養
第四章 軟鏡的消毒與保養
第五章 硬鏡的消毒與保養
第三篇 內鏡中心的設計與管理
第六章 內鏡中心的布局、組織結構與流程安排
第七章 內鏡中心的設計與消毒管理
第八章 內鏡中心的信息管理與資料保存
第四篇 呼吸系統內鏡
第九章 鼻內鏡、喉鏡
第十章 支氣管鏡
第十一章 胸腔鏡
第十二章 縱隔鏡
第五篇 消化系統內鏡
第十三章 無痛內鏡
第十四章 食管鏡
第十五章 胃鏡
第十六章 結腸鏡
第十七章 小腸鏡
第十八章 十二指腸鏡
第十九章 膽道鏡
第二十章 經口膽道鏡
第二十一章 超聲內鏡
第二十二章 染色內鏡
第六篇 腹腔鏡
第二十三章 腹腔鏡的發展概況和器械簡介
第二十四章 腹腔鏡甲狀腺手術
第二十五章 腹腔鏡膽管手術
第二十六章腹腔鏡結直腸手術
第二十七章 腹腔鏡胃手術
第二十八章 腹腔鏡疝修補術
第七篇 泌尿系統內鏡
第二十九章 膀胱鏡
第三十章 經皮腎鏡
第三十一章 輸尿管鏡
第三十二章 泌尿外科腔鏡
第八篇 運動系統內鏡
第三十三章 關節鏡
第三十四章 椎間盤鏡
第九篇 生殖系統內鏡
第三十五章 陰道鏡
第三十六章 宮腔鏡
第三十七章 婦科腹腔鏡
第十篇 其他內鏡
第三十八章 神經內鏡
第三十九章 膠囊內鏡
第四十章 CT仿真結腸鏡
第四十一章 共聚焦雷射顯微內鏡
附錄1內鏡清洗消毒技術操作規範(2004年版)
附錄2 上海市醫院內窺鏡消毒管理實用手冊
附錄3 Guidelines on Decontamination of Used Flexibleendoscope
附錄4 國內外部分內鏡學會網址
書摘插圖
第一篇 概論
第一章 內鏡的發展史與套用領域
第一節 內鏡的發展
內鏡最初從1805年硬式的直管,以燭光為光源,經歷了半屈式內鏡、纖維內鏡和電子內鏡,它能深入全身各個系統的外腔、管腔內或閉合式的體腔內(胸腔、腹腔、關節腔等)進行診斷和治療。隨著內鏡設備的不斷改良和內鏡技術水平的提高,內鏡由原來單純以觀察診斷為主,逐步發展成與放大觀察、超聲診斷技術相結合的現代診斷技術;治療方面,在息肉高頻電切除的基礎上,發展成內鏡下實施黏膜切除、尼龍繩套扎、金屬夾縫合創面和支架植入等現代微創內鏡治療技術。
一、內鏡的發展史
內鏡的發展大致經過了4個歷程:硬式內鏡、半可屈式胃鏡、纖維內鏡和電子內鏡。
1.硬式內鏡最初由德國的Bozzini於1805年設計,利用燭光通過直通的硬管道,觀察到直腸和泌尿管內腔。1853年法國Desormeaux以乙醇和松節油混合液作為燃料的煤油燈為光源觀察體腔內情況,發現Desormeaux燈的光亮度遠比燭光強,便逐漸取代燭光作為內鏡光源。而後經過Segales、Wolf、Schindler等學者不斷實踐和改進,用電燈或小電珠作為內鏡光源,基本解決了內鏡的照明問題,可以比較清楚地觀察到體腔和管腔臟器內部情況。金屬管道構成的硬式內鏡,靈活性差,操作難度大,加上內鏡照明差,因而在觀察過程中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且盲區多,患者痛苦也大,容易導致穿孔等併發症。
2.半可屈式胃鏡 1932年由光學師Wolf和內鏡學者Schindler首先研製成功。半可屈式胃鏡由目測部的硬管和可屈部的軟管構成,這種結構比硬式內鏡靈活性大,所觀察的視野更開闊,減少了盲區,能觀察大部分胃黏膜。此後又有許多學者對半可屈式胃鏡作了若干改進,增加了各種附屬檔案如活檢管道等,使其功能不斷完善。1939年卜tenning等首次成功拍攝胃內彩色圖片。日本於1950年研製出第1代胃內照相機,胃內彩色攝像部分彌補了半可屈式胃鏡在檢查時影像較為幽暗造成診斷失誤的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