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打獅子

班打獅子

班打獅子又稱舞獅,俗稱班打獅子,流行於四川、廣東、廣西、浙江等地,為慶新年,賀豐收等喜慶節日而舉行的一種民俗文化活動。史料記載起源於唐朝玄宗年間,在四川瀘州一帶始於清光緒年間,初為一些民間能人展示絕技,百年演變,逐漸成為融武術、雜技、歌舞於一爐,集文獅、武獅於一體的無任何安全防護設施的純民間高空藝術,主要有地游獅子、猴子爬桿、高台舞獅等10多個套路。 傳統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

發展沿革

圖片 圖片

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始於清光緒年間有百年歷史,流行於川南,尤以瀘州納溪區為盛,納溪是“班打獅子”的故鄉,而龍車鎮的班打獅子最有特點,是四川獅舞中的一個優秀流派,堪稱納溪區民族文化瑰寶。

清朝光緒年間,一個名叫劉曉元的外地藝人,從敘永來到納溪護國鎮大里授徒,發展了第一批耍班打獅子的藝人。以後的劉的徒弟張大教師、李忠興等人又傳藝教徒一百八十多人。

解放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十年間納溪舉辦了多次民間文藝活動調演、會演,繁榮獅舞,交流技藝,促進提高。使納溪班打獅子不斷豐富和提高表演技藝,進一步突出演出特點和風格,活動也更加深入普及。

一支完整的班打獅子隊有16—18人,大致分為“孫悟空”(俗稱“小臉子”)、“沙和尚”(俗稱“大臉子”)、“耍獅子”三種基本角色。其中“小臉子”和“大臉子”對演員的體能、反應、膽識有很高的要求,因而訓練十分嚴格。班打獅子技藝的傳承是要求幼兒學,靠口口相傳,手把手地教。表演者必須具有身輕如燕、臂力、腰力過人及下盤穩健等紮實的基本功。,以在方寸之間演繹險象環生的懸念而獨具魅力。在高空走鋼絲尚有一根重重的平衡桿,雜技演員的高空表演或上或下都有相應的安全設施,而這一切,在班打獅子的高空表演中絕不能有,否則便失去了它的懸念和這一傳統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班打獅子若干年來,就是這樣稀釋著生活的艱辛,延續著川南人燦爛的傳統文化。

傳說故事

納溪班打獅子的表演構成,還有一個民間傳說。傳說唐僧率孫悟空、沙僧、八戒去西天取經,路經黑風洞時,黑風洞內藏著一個獅精,沙僧在黑風洞前休息睡覺,獅精吃想沙僧,被沙僧巧計降服。相傳納溪班打獅子就是根據這一故事形成,所以在表演中有“雲牌”、“和尚戲獅”和“猴子爬桿”等等。

節目種類

主要有地游獅子、猴子爬桿、猴子和尚翻高台、鑽刀圈、鑽火圈等10多個套路,具有歡快、驚險、灰諧等獨特魅力的優秀傳統藝術,深得川滇黔邊區民眾喜愛。

組成部分

納溪班打獅子分“地游獅舞”和“高台獅舞”兩大部分。

地游獅舞包括以下表演

(一)雲牌:表示孫悟空、沙和尚和被降服的獅精騰雲駕霧之勢。表演用硬紙板或三層板之類彩繪成一朵白雲的形狀,1人執兩塊表演,分一朵雲、兩朵雲、四朵雲,雲龍、雲橋、雲山。分別由1人、2人或多人表演。形式有“魁星點斗”、“飛身懸臥”、“黃龍纏腰”、“楊柳穿雲”等。

(二)拳術、武術:包括各種拳術、刀槍、棍、棒,前後滾翻,騰空閃躍。

(三)走樁,飆圈:倒立走樁、飆火圈、刀圈等。

(四)地游獅子:由1人扮沙和尚,戴笑面和尚面具,身穿園領鑲邊短袖汗衫,半長寬腳褲,手執拂塵。2人扮舞雄獅,主要表演情節是“和尚戲獅”。沙和尚出場有他個性的舞姿和舞步。他腰直、腿弓,踩四方步,小碎步。四步一亮相,擺出各種佛門弟子的造型亮相,表演活潑樸實,笨拙中靈巧,談詣而健美。2人舞雄獅,1個舞獅頭,1人舞獅尾,技巧配合要相當好,要把獅子舞活,表演獅子的各種習性動態,如舔毛、抖毛、打蹁、踢腿、跳躍、翻滾等動態。還有“魁星點斗”“太公鉤魚”,“一根蔥”、“抹浪推沙”等表演形式。“和尚戲獅”即是要表演沙和尚巧計斗獅子的情節。沙和尚和雄獅表演要密切配合,隨著表演進程把和尚和雄獅的各種情緒都生動地表現出來。

高台舞獅

(俗稱翻舞台):扮演者需要有過硬的武功和高超的技藝,有以下表演內容。

(一)四落井。俗話叫耍板凳。即在舊式雙人坐條板凳上舞獅和表演各種雜技造型動作。

(二)翻桌子。即將若干方桌腳對腳,面對面往上重疊,少則六七張桌子,多則十幾張桌子,最上一張桌子足朝天。表演由沙和尚、孫猴子從第一張起逐步往上翻至最高一張桌子,2人配套表演各種立樁造型驚險動作;然後是獅子先要一張平桌,過四角後上高台,逐張桌子往上舞獅到最頂上一張桌子,舞獅2人足踏在四個桌子足上凌空表演,把獅子在高空中舞得生動活潑,要求過四足,耍四方。

(三)高桿表演(俗稱猴子爬桿桿),主要看孫猴子表演。扮演者戴孫猴子面具著孫悟空服裝。高桿是一根約8米高的大楠竹,地面一張方桌,方桌上要放一條雙人條凳,竹桿立在凳子上,四方用繩子把竹桿拉平衡。桿頂綁一條凳子,再吊一串圈。化妝孫猴子的表演都從平地爬上桿頂,表演各種高空驚險、造型優美的動作。其形式有以下幾種。

1. 倒桿:猴子從桿頂,頭朝下,利用兩肩和兩腿夾住桿子,松力往下滑至桿底用力夾住桿子,猴頭剛好接近凳面。

2. 亮桿:猴子表演者在高桿上端,手抓桿足蹬出全身向空平衡定型亮相。

3. 青蛙曬肚:手反背抓桿,肚往外突亮相造型。

4. 立樁:猴子表演者在桿頂凳子足上倒立各種高難動作造型。

5. 亮彩:猴子在桿頂立樁後,站立桿頂,垂下事前制好的巨幅紅布標語之類的祝詞,同時放炮為之亮彩。

6. 猴子吊頸:在高桿頂端吊一布條圈,猴子將頸掛於布圈之內吊在空中。還要旋轉。這要靠演員用氣和技巧,否則一是有被吊死的危險,二是有脫落摔下的危險。

7. 倒掛金鉤:猴子將足勾住布條圈蹬在桿上,做各種倒懸造型動作。

8. 鑽圈:猴子在懸吊的5個軟圈內,逐個表演各種懸於圈內的形體動作。

9. 落圈:這是高桿表演的最後一個驚險動作,“孫猴子”將5個軟圈在桿頂圈在腰間,頭向下,瞬間從桿頂落下接近地面。迅速準確,扣人心弦。整個表演過程均伴以鑼鼓打擊樂器。鑼鼓節奏和表演動作和諧一致,時而優美動聽,時而扣人心弦。

活動形式

獅舞(民間稱耍獅子又叫獅燈),一般都集中在春節期間活動,按傳統習慣是舊曆正月初九至十二耍燈(包括獅燈、車燈、龍燈等)。過去地游獅子多,活動方式是串戶賀年表演,都是走大戶有錢人家。白天夜間都耍。一棚獅燈,一般是一個掌燈的走在前,一個獅子兩人舞,4個打鑼鼓的。掌燈的到一戶人家先要喊幾句祝賀的順口溜,稱謂放吉利子,主人出來接待,然後就在門前壩子裡舞獅子。結束後,主人招待茶點或吃飯,臨行時要打發“禮信”,就是送“紅包”。到了八九十年代,班打獅子比較盛行在白天耍,一般不挨門串戶,而是有選擇地朝賀或由戶主請去演出,多是在辦年酒請客或結婚、嫁女、祝壽等喜慶日請班打獅子耍。主人要招待吃飯,打發“禮信”。獅舞一方面是在正月間給機關、單位和企業等賀年表演,另一方面多在民俗文化活動和區鎮慶典活動中表演。

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前,由於農村物質、文化生活的貧乏,一些經濟相對寬裕的人家紅白喜事、逢年過節,都要請舞獅隊前去助興。興盛時,周圍一二十里外的鄉親都要趕來看熱鬧,舞獅人也能贏得幾個喜錢來養家餬口。但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電視、電影的普及,這一曾廣泛活躍於民間的藝術漸漸淡出人們視線。這一相傳百餘載的民間絕技正面臨失傳的危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