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野生動物

珍稀野生動物

珍稀野生動物,是指生存於天然狀態下、非人工馴養的各種數量極少的動物。目前自然保護區已是這些瀕危動物的最後存留地,同時也是瀕危動物的良好庇護所,瀕危動物的野外數量以及種群數量稀少,而且繼續呈下降趨勢,不同種類的瀕危動物的臨危程度不同,因而種群數量有異。

基本信息

陸地珍稀野生動物

大熊貓:棲息於箭竹林間,懼寒畏暑,性情孤僻,雌雄分居,能游泳,善爬樹,住樹洞、石隙,喜食竹類,亦食果實和動物屍骨,性情溫順,自衛能力弱,常受天敵傷害,分布於我國四川西部和北部。
揚子鱷:又稱鼉<tuó>爬行綱,我國特產珍稀動物,棲息於池沼底部,以魚、蛙、小鳥為食。7月繁殖,產卵,以日光和雜草腐熟孵化。雌鱷護巢性強。
金絲猴:靈長目,肩披金黃色長毛,生活於3000米高山樹林中,樹棲,群居,以野果、嫩芽、竹筍為食,我國特產珍稀猴類。
白唇鹿:為我國特有動物,已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唇鹿生活在青藏高原甘肅
連山和四川西部等地較高處的開闊林地。上述幾個地方已經開始人工飼養白唇鹿。白唇鹿體型很大,肩高可達130厘米,身長超過2米。它們生活在海拔3500-5000米的高原山地,食樹葉、嫩芽和草。由於身上有厚厚的長毛,所以不畏寒冷。它們善於翻山越嶺,是一種非常頑強耐苦的鹿。它們已面臨絕種。
黑臉琵鷺——別名黑面琵鷺,屬於䴉科,學名為 Platalea minor。 大型涉禽。全長約80厘米,體羽白色。後枕部有長羽簇構成的羽冠;額至面部皮膚裸露,黑色。嘴黑色,長約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狀。腿長約12厘米,腿與腳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與夏羽有別:冬羽純白,羽冠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黃色。棲息於湖泊、沼澤及沿海灘涂等處。涉水覓食小魚、蝦、蟹及螺類等動物。產於東北至華南沿海、長江流域海南島台灣香港。黑臉琵鷺現存約400隻,主要分布於我國、俄羅斯朝鮮日本。在我國東北可能有繁殖地,但迄今尚無確證。我國發現的大部為遷徙及越冬種群,台灣台南縣曾文溪口海岸灘涂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種群棲息地,多時可達200隻;海南東寨港自然保護區廣東福田自然保護區及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也曾記錄有數十隻的越冬小群。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水生珍稀野生動物

揚子鱷:又稱鼉<tuó>爬行綱,我國特產珍稀動物,棲息於池沼底部,以魚、蛙、小鳥為食。7月繁殖,產卵,以日光和雜草腐熟孵化。雌鱷護巢性強。
大鯢:娃娃魚,兩棲綱,世界最大的兩棲類,我國特有,棲息于山地溪流,晝伏夜出,捕食魚蝦昆蟲,體外受精,廣布我國,以華中和華南多;叫聲類嬰兒。

世界自然基金會

(簡稱WWF,舊稱World Wildlife Fund International——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現在更名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於1961年9月11日成立於瑞士小鎮莫爾各斯(Morges),創始人為英國著名生物學家,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任總幹事朱立安·赫胥黎先生。其基本目標是保護地球的生物資源。“地球一小時”的發起組織。
世界自然基金會是世界最大的、經驗最豐富的獨立性非政府環境保護機構。在全球擁有520萬支持者以及一個在100多個國家活躍著的網路。從1961年成立以來,世界自然基金會在6大洲的153個國家發起或完成了約12000個環保項目。目前世界自然基金會通過一個由27個國家級會員、21個項目辦公室及5個附屬會員組織組成的全球性的網路在北美洲歐洲亞太地區非洲開展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