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每當談及改良,人們必然會聯想到“康梁”。而早於“康梁”力主變法自強的王韜,則鮮為人知。其實,王韜的思想、主張在當時是頗有影響的,他曾提出“富強即治國之本”,提倡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要求發展工商業和新式交通事業,主張改革封建的科舉考試制度、學校制度,為戊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只不過當局“用其言而仍棄其人”而已。王韜(公元1828年—1897年),近代著名思想家,清末改良主義政論家。甪直人,初名利賓,字紫詮,號促弢,又號天南遯叟,出生於書香門第,18歲以第一名考中秀才。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接受英國傳教士麥都思邀請,到英國教會在上海的墨海圖書館工作,從事編譯西學書籍達13年,廣泛接觸了西方的社會科學知識。期間,太平天國革命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相繼爆發,王韜多次上書,進獻“平賊”和“御戎”方略,當局未有實際表示,他深感失望。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軍攻克蘇州、常州地區,進逼上海。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初,王韜回鄉探望病母,滯留里中三個月。為保護身世家產,他曾化名黃畹,上書太平軍蘇福省總理民務逢天義劉肇均,建議太平軍以不進攻上海為條件,來換取外國不再資助清朝軍火的保證,並建議太平軍力爭長江上游,分兵干擾清朝海道運輸等。不久,此書落到清軍手中,並被查明,李鴻章遂下令以“通賊”罪緝捕他。這年十月,他在英國領事慕西士的庇護下避禍香港,從此改名為韜,號天南遯叟。
避居香港後,王韜在英華書院幫助英教士理雅各翻譯《詩》、《春秋》、《左傳》等中國古書,暇時兼治經學。同治六年,他應理雅各之聘,赴英譯書,順便遊歷了英、法等國,悉心研究富國強兵之道,見識大長,思想也隨之發生變化。
同治九年,王韜回香港,與友人集資買下英華書院,改為中華印務總局。同治十三年,在香港創辦了著名的《循環日報》,自任主筆,傳播西方文化,呼喚改革開放,鼓吹變法圖強,其思想對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和立憲運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王韜東遊日本,與日本諸名士交往,並和當時駐日使館參贊黃遵憲結交,數日一會,常“山缽聯吟,談天下事”。
光緒十年,王韜通過丁日昌獲得李鴻章默許,移家回到上海,結束了長達23年的流亡生活,旋被上海中西董事舉為格致書院掌院,並擔任《申報》編纂主任。此後不再遠遊,在滬西構築韜園,潛心著述,有《韜園文錄外編》、《韜園尺牘》、《蘅華館詩錄》等數十種著作。
光緒二十年,王韜通過鄭觀應結識了孫中山,並曾為孫中山的《上李鴻章》潤色。
光緒二十三年,王韜在上海寓所城西草堂病逝,歸葬故鄉甪直。
1998年甪直鎮人民政府為紀念思想家王韜,弘揚他的愛國思想和開放意識,籌建了王韜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