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祖

王開祖

王開祖(約1035—1068),字景山,世稱儒志先生,永嘉縣城(今溫州市鹿城區)人,宋皇佑五年進士,任秘書省校書郎,處州主簿。後辭官回鄉,在東山書院講學授徒,從者數百。學者稱為“永嘉理學之開山祖也”。遺著有《儒志編》。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王開祖,字景山,先世避南唐兵亂,自福建遷溫州瑞安縣。父王魯,娶知溫州軍劉起之女,故遷居永嘉城內。北宋皇祐五年(1053)中進士,次年試秘書省校書郎。出任處州麗水縣主簿,後曾參加制科考試,因是年制科應試者十八人均未錄取,遂辭官回里。在永嘉城內東山之麓講學授徒,從者數百人。當時伊洛程顥、程頤未出,胡瑗、孫復、石介、陳襄等名儒初起,宋學初興,開祖倡導修己治人,發明經義,遙相呼應,為永嘉道學首倡者。其學重教育,以為“學者國之大本,教者國之大務”。重歷史研究,見解高超,不同流俗,既重理論,尤重實踐,以為“舉天下知孔子之言而不行孔子之道,是不知孔子之道也”。年32而卒。遺著僅《儒志編》一書傳世,是講學時由門人記錄而成,故學者稱儒志先生。

人物經歷

問道天台 授業東山

王開祖 王開祖

王開祖自幼敏捷過人,才學超眾,讀書閱覽成誦,文章落筆如雲。青年時代喜愛給人吟詩賦聯。據說有一日,開祖正在書房伏案靜讀,突然門外進來二個街坊鄰居,說是要請王開祖為他們明天就要開業大吉的店鋪寫一副。門聯討彩,須在一副對聯中既表示裁縫店生意興隆又有小酒店財源廣進之兆。原來,該二家店鋪是同一間店堂內經營的,這下可把王開祖給難住了。但是他還是答應了懇求。次日凌晨,隨著密集的鞭炮聲,當兩位店主將店門打開時,只見兩旁的門扇上貼著“楊柳襯衣綠;桃花映酒紅”。工整的對偶,將裁縫手藝與酒鋪生意不同的經營內容巧妙地融合在春光風物之中,令圍觀民眾讚不絕口。

其時新昌石牧之為天台縣令,興建學校,親自講學,王開祖負笈至天台山從游於黌下。作為永嘉理學的“開山祖”的王開祖,就學問道於天台山,這可能知者不多。據北宋名相蘇頌《朝議大夫致仕石君墓碣銘》載:新昌石君,諱牧之……移台州天台令……増廣天台縣學,擇鄉先生居師授之,任以延俊,造縣事間,則親為講說,遠近嚮慕,負笈而至者,若王景山、余京方、伍原輩,同時出黌下,後皆為聞人。”

王開祖學成回溫州,北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考中進士,次年試秘書省校書郎,出任處州麗水縣主簿,後曾參加制科考試,因是年制科應試者十八人均未錄取,遂盡焚舊作,辭官回里,縱觀經史百家之書,在城內東山(亦稱華蓋山)之麓講學授徒,是為溫州有書院之始,世稱東山書院,從學者常達數百人。可以說溫州的書院文化起源於東山書院。

東山書院於明嘉靖十二年毀於颱風,三十一年,知府龔秉德重修。清雍正十年,巡道芮復傳移建於城東南積穀山麓,前繪謝靈運像,內祀王開祖像。左建文昌閣,頗具規模,入學者日眾。乾隆二十年,巡道重修,二十四年,巡道徐綿、知府李碗、知縣崔錫次第重修。同治二年,巡道周開錫將其經費撥給中山書院,東山書院月保遂廢。

王開祖後被舉薦召試賢良方正,未赴而卒。其墓在湖嶺潮基鄉,有《儒志編》傳世,是講學時由門人記錄而成,故學者稱儒志先生。

台州章安人楊蟠在宋紹聖二年(1095)任溫州知州時,在溫州城建規劃“三十六坊”中,特立“儒志坊”(今城區東起園西巷口,西至解放街)以表其居,以紀念邑地“永嘉之學”始倡者,明清時,因巷口建有溫州府儒學之故而改名為府學巷。

英年早逝 思想長存

王開祖生命短暫,《宋史》不見有傳,有關他在歷史上的活動記載不多見。從所能搜檢的史料中,可以得知他知名於王安石與陳襄(北宋理學家、號古靈先生),並得到他們的賞識,後者文集中分別有《答王景山書》《答王景山啟》。

王安石在《答王景山書》說:“讀其文章,庶幾得其志之所存其文是也;則又欲求其質,是則固將取以為友焉。故聞足下之名,亦欲得足下之文章以觀,不圖不遺面惠賜之。又語以見存之意,幸甚幸甚!”陳襄在《答王景山啟》認為:“某謂今聖天子在位,不當有豪傑之士,尚在山野,心常憂焉……如足下者,固某夙夜所欲致誠盡禮,惟恐求而弗得者,又敢辱足下,書辭為先。”

王開祖年紀輕輕就受到王安石與陳襄的賞識,主要歸功於其老師、天台縣令石牧之的舉薦。因為石牧之與王安石、陳襄當時並稱“江東三賢宰”,且鄞縣、仙居與天台均是周邊近鄰,地緣上的便利和石牧之的舉薦,王開祖的年輕才俊,這才引起王安石、陳襄的注意與賞識。

當時程顥、程頤未出,胡瑗、孫復、石介、陳襄等名儒初起,宋學初興,開祖倡導修己治人,發明經義,遙相呼應,為永嘉道學首倡者。宋初儒者仍然承繼著韓愈的思想,他們的宗旨是重建合乎儒家思想的政治、社會、文化秩序。王開祖在論自己的學術志向時說:“由孟子以來道學不明,我欲述堯舜之道,論文武之治,杜淫邪之路,辟皇極之門。吾畏諸天者,吾何敢已哉?”(《儒志編》)“論道”以辟邪,“論治”以達皇極之門的外王之道,這與朱熹追溯宋初儒學特徵時所用的“推明治道”一詞甚相合拍。

王開祖在永嘉講學期間,正是“宋學”方興之時。王開祖的學說早於洛學。其學在於修己治人,無所謂理、氣、心、性的微妙之說。故此,清代著名學者全祖望在《宋元學案》說:“是時伊洛未出,安定(胡瑗)、泰山(孫復)、徂徠(石介)、古靈(陳襄)諸公甫起,而先生之言,實遙與相應。永嘉後來問學之盛,蓋始基之。惜其得年僅三十有二,未見其止,為何惜也。”

在整個理學發展史上,王開祖屬於最早的提倡者之一,因此全祖望稱他‘見道最早’,而後來永嘉學術的繁榮,其實也由王開祖奠定了基礎。南宋永嘉學者陳謙對王開祖的評價非常高,在其《儒志學業傳》中稱王開祖為永嘉理學的“開山祖”,云:“當慶曆、皇佑間,宋興未百年,經術道微,伊洛先生未作。景山獨能研精覃思,發明經蘊,倡鳴‘道學’二字,著之話言,此永嘉理學開山祖也。不幸有則亡之嘆。後四十餘年,伊洛儒宗始出,從游諸公還鄉轉相授受,理學益行,而濫觴亦有自焉。”並惋惜其壽命太短,只有32歲,未能在政治上、學術上施展抱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