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王錫極,字卓泉,號蟄庵,生於清同治六年,歿於民國二十六年,舊屬即墨縣裡仁鄉城陽社紫薌村,今屬城陽區流亭鎮南城陽村。
錫極先生自幼業儒,家道小富,其父王華軒性謹厚好施與,並十分重視對子弟的培養教育,遠近宗之。錫極自小聰穎慧敏,父親視若明珠,延師課子,朝夕伴讀,二十歲時入庠,為附生,後補廩,享受官府廩食,成為名副其實的正途儒士,合家歡欣,門楣增輝,遂更加刻苦讀書,四書五經嫻熟於心,詩賦文章朝暮摹習。時值列強入侵,兵燹四起,國力凋疲,舉制昏暗。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赴萊州府鄉試(考舉人),不第而歸。面對科場腐濁,綱紀不振,錫極徒有青雲之志,難於施展,遂設館於家中,開始了他近四十年的課徒生涯。《哭解孝廉春庭》詩有“縱無白髮摧君老,臨風空自幾迴腸”句,以人喻己,道出了志不得酬的惆悵。宣統三年(1911年),清廷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錫極先生入冊“明經進士”。對此,先生頗感無奈。清廷為了挽敗局於既倒,千方百計籠絡士人,對於屢違科場或厭倦科舉的士子悉數開恩,惠以功名,但多年的科場頹靡生活已使錫極先生意懶,有了這樣一個名分,面對國勢日頹,世事紛亂,先生並沒有些許欣慰,也沒有平步青雲,而是樂於詩賦文章和儒師的職分,終其一生。
個人經歷
錫極先生遍覽經史,學識淵博。在教學上尊崇聖人“有教無類”的遺訓,不論貧富賢愚,只要求學,遂收為徒。自家正房通為課堂,放學之後往往滿室狼籍,先生總是讓家人收拾乾淨,第二天學生上課潔淨如初,拆洗住讀學生的衣被,成了王家的日常家務。先生授業之餘,詩賦書法研習不輟,早期詩文疏於珍惜,隨作隨棄,不擅張揚;而在教學上悉心誘導,諄諄教誨,名播鄉里。
明及清中期的即墨,以周、黃、藍、楊、郭五大家族為代表的士紳豪門,簪纓迭出,舉業興盛,而在詩賦方面,由於清初即墨黃培之苦,詩家心有餘悸,惟恐逾越雷池,詩壇一度稍顯單薄。清代對大學士、閣臣等高級官位的選拔,除通四書五經外,尤推重詩賦、書法(稱館閣體)。因此要培養高級舉業人才,必得有高明的儒師。王錫極通書經、精詩賦、又擅書法,成為仕宦豪門延師課子的首選塾師。四十歲時,應邀在即墨城裡設立塾館,從學者眾多,只因清末朝廷勢微,新學興起,科舉廢弛,舉業日漸衰落。但受錫極先生文風影響,當時即墨文壇卻為之一振,藍恆矩、黃守緗、張墨林等人的詩賦氣象一新。
1924年,即墨縣令曹蘊鍵慕錫極先生才名,延請入署,教其兩個兒子和望族子弟詩文書法。曹蘊鍵,定陶人,清光緒年間進士,性溫厚,善詩書,嶗山太清宮盤道上鐫刻“山高水長”四字,字徑50厘米,為曹縣令手筆。曹縣令對錫極詩書倍加推崇,曾贈聯贊之曰:“司馬文章元良酒,右軍書法少陵詩”。在縣署授學這段時間裡,先生出入豪門,尋訪賢達,鑑賞書畫,研討學問,胸志愈為曠遠,為詩賦創作的高峰期,有《訪藍氏東崖書院》詩記此一段經過。1925年,曹縣令徙濰陽(今濰坊)令,邀先生同赴濰陽,推辭不過,只得同行,縣令以幕府禮遇之。獨處異域,思鄉之情甚苦,此時,他作大量詩篇以敘離愁別緒。約三年返家,身體漸衰,重在家中設帳授徒。
錫極先生尊奉先賢,崇尚禮儀,教書育人,身體力行。他說:“為人之本,孝悌為先,孝為做人之本,不重孝悌而專精於詩賦文章是本末倒置,為人生之歧途”。其父病,臥床八年,先生每次回家,都要把父親扶到太師椅上,將椅子綁上木槓,抬至田野,瀏覽稼禾,令老父心爽;夜晚,則與父親同臥一榻,談古論今,娛悅心情,使老父“朝夕無稍鬱抑”。學生學無厭倦,旦夕四時,書伴其終。晚年作自勉詩云:“恨不十年再讀書,本來面目見真吾。閉門且把紅塵隔,羅列六經默自鋤”。先生幾十年間筆耕不輟,作有大量詩賦藝文,多散佚。今尚存《卓泉詩集》二卷,《蟄庵賦集》一卷及《游嶗文集》等手抄本傳世。《於仙姑塔》於民國年間由青島同文印書局出版。田橫島有巨碑鐫刻先生詩作《田橫島》,青島天后宮有先生所撰碑銘,海西村等處有先生詩碑,皆毀於十年動亂。《嶗山志》、《嶗山古今談》等書錄有先生《玉女盆》詩:“絕頂盆池終古流,相傳玉女洗雲頭。當年譜下娥眉影,水底青天月半鉤”。此詩作於即墨授學期間,師徒同游華樓山,以玉女盆為題試弟子,眾人各顯其能,洋洋灑灑,呈於師前,先生閱後,均無中意佳作,當即口占一闋,遂成絕唱。先生才思敏捷,信手拈來,俱成妙文。光緒年間,嶗山華陰灰牛石村有一位婦女呂氏,其夫病故,呂氏三尺白綾,懸樑殉夫。此等愚昧之舉,在封建時代則屬三貞九烈,官府褒揚,冊封烈女,縣令及墨邑賢達齊集華陰,舉行葬禮和立碑儀式。碑文擬就,碑側須鐫刻讚美詩,眾推錫極先生草擬,先生不待思索,援筆寫道:“霜入空幃月照梁,從容忍淚謝姑嫜。樹原連理同生死,花維斷腸魂自香。鴛帕一朝成大節,鴻文千古表遺芳。虎頭山下豐碑屹,更有烈風為舉揚”。悽惋悱惻,眾皆稱善。
錫極先生品格高卓,氣節凜然,胸懷邦國。1897年,德國租借膠澳後,嶗山南屋石村庠生宮中木因居租界內,深為恥辱,到即墨縣請求仍為縣民,縣署拒之,憤而出走塞上,欲求力士與之共雪國恥,未果。返家後至村外欲自殺,恐累及地主,回到自家祠堂松林間自縊,以死明志。錫極先生蒐集整理其事跡作墓志銘,請前清逸老王土序為之作傳,又倡即墨、青島、膠州諸名士詩賦歌頌之,編為《宮義士事宜》印行,頌揚民族氣節,激發愛國熱情。
清末,先生與同治四年進士、鰲山衛人周銘旗纂修《即墨縣誌》,後因時局動盪未競,有《哭周老夫子省山》一闋記其事;嶗山自古最浩大的一部志書《嶗山藝文志》,由光緒年間即墨人黃肇顎編撰,錄有嶗山古來所有詩賦遊記、山川、名勝、風物、掌故等等,蠅頭小楷,洋洋三十萬字,由錫極先生傾力點校,字字斟酌,為嶗山歷史文化收存了彌足珍貴的翔實資料。
先生所授弟子,可謂桃李芬芳。有著名學人羅震文,畫家張伏山,書法家宮文泉,戲劇藝人林濤,文史專家、詩人周至元,山志作者、詩人藍水等等,均有建樹。其小女王淑儀,現年82歲,自幼隨父習文,詩賦古文功力深厚。港澳回歸前夕,感慨百年恥辱,今日得雪,賦《對圖自述》一首云:“許國丹心慚自傷,閱圖淚濕染澳香。蹉跎愧對深圳水,莫把羞顏照滄浪”。錫極先生深愛女兒才情,並寄予厚望,晚年為女兒擬聯贈之:“曹大家代兄續史,蔡文姬為父傳書。”有《淑儀文集》、《淑儀詩集》傳世。
王公錫極於1937年夏曆三月初四日於南城陽家中辭世,享年71歲。殯葬之日,即墨、青島、濰坊、煙臺、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後學賢達及駐青外國留學人員前來弔唁,挽帳二百餘楨,扶柩持帳者五百餘眾,恭送一代名儒駕返洞天。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帝退位,青島地處海隅,前清逸老紛紛來此隱居。有恭親王溥偉,軍機大臣徐世昌、那桐、陸宗庠,法部大臣王土序、學部大臣勞乃宣、劉延琛等等,全國九個總督中有七人寓居青島,有“小朝廷”之稱謂。這些人昔日位列朝班,官高祿厚,避居島上,不復昨日榮耀,“伴食有宰相,執戟無健兒”(王土序語)。這些人或策劃於密室,尋求復辟清朝統治,或消沉絕望,娛於詩酒,抒發鬱悶心情。王土序為該類逸臣中代表人物,久仰王錫極詩名,邀請於寓,倡為詩社,推錫極先生為詩社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