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明[全國勞動模範]

王連明[全國勞動模範]

王連明,男,1953年9月出生,1993年入黨,北京市通州區漷縣鎮草廠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2010年獲“全國勞動模範”、北京市勞動模範稱號。他創建“黨員科技示範基地”,帶領百姓脫貧致富,建立合作社,為百姓提供全程服務,改善村容村貌,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質量,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簡介

王連明在工作中堅持開拓創新,大膽改革,帶領廣大黨員自籌資金,建起“黨員科技示範基地”,帶動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為了增加市場競爭力,他帶領種植能手結合市場行情和村內實際,引進20餘個“名、特、優、新”品種,大大增加了村民的種植收益。目前已形成了“黨員+基地+農戶+合作社”的發展模式和集蔬菜、食用菌的設施生產+產品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條,打造了“草廠無公害蔬菜”和“草廠食用菌”兩個品牌,在王連明和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草廠村民眾的生活、生產環境得到很大改善,村民的收入也顯著提高。全村年銷售額1800餘萬元,利潤900餘萬元,社員平均分紅2.5萬元。他曾獲2010年“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事跡

創建“黨員科技示範基地”,帶領百姓脫貧致富。2002年一心想為百姓闖出一條致富之路的王連明曾經多次到外地參觀學習。寒冬臘月里,人家蔬菜大棚里種出的水靈靈的黃瓜讓王連明眼前一亮,他心想:全村百姓搞蔬菜種植不正是一條致富的好門路嗎!回到村里,他和其他村幹部反覆研究,大家擔心的只有一個問題:如果直接號召老百姓一起搞種植,萬一賠錢了怎么辦?怎么向老百姓交代?為解決這個難題,王連明和村幹部、黨員們反覆商量,最終決定先建立“黨員科技示範基地”探探路。說著容易做起來難,村集體窮的叮噹響,要想建基地真是“天方夜譚”。於是王連明誠懇地向黨員們提出建議:“一切費用由全村黨員自籌,將高、新蔬菜種植品種引入基地進行試驗,給民眾帶個頭、作個榜樣,一切風險由支部和黨員承擔,如果試種植取得成功,全體黨員帶領百姓一塊搞種植,決不能讓老百姓受一分錢的損失。”在他的號召帶動下,全村黨員都同意了,並在協定書上籤了字。50多名黨員紛紛拿出了多年的積蓄,自籌了10萬餘元,經過全體黨員的努力和多數村民的幫助,建成了12棟溫室大棚。

黨員科技示範基地正式掛牌成立後,王連明帶著全村黨員將花卉、反季節蔬菜等引入基地進行試種植,並聘請種植能手實地指導。王連明對黨員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每人必須掌握3種以上種植技術。黨員們幹勁兒十足,各個起早貪黑、埋頭苦幹,帶頭學習各種蔬菜的種植技術,各個爭當種植能手。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黨員們熟練掌握了各種種植技術,10餘個大棚取得了近7萬元的經濟收入,其中最低的收入5000元,最高的收入7500元,投資回報率是種糧食的10多倍。豐厚的回報,不僅鼓舞了支部和黨員的幹勁,更重要的是百姓們心動了,民眾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紛紛來到基地參觀學習。王連明向民眾承諾:“我們將毫無保留地把這些技術傳授給你們,讓大家共同走上致富路!”

為了帶領全村百姓一起搞溫室大棚蔬菜種植,王連明率領黨員民眾闖出了兩種致富模式。一種是“能人帶動”模式。王連明帶著村幹部挨家挨戶積極協調,從村民手中流轉土地100餘畝,由村內致富能人出資修建了70個溫室大棚,帶動村民搞種植。另一種是“小額貸款”模式。王連明在徵得村民同意後,進行了土地置換和流轉,在村南統一規劃出500畝地,專門用於修建溫室大棚。通過四方奔走,王連明又從信用社為民眾解決了小額貸款390萬元。同時,在他的倡導下,村黨支部還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凡在蔬菜基地修建大棚的農戶,支部除了給予技術幫助外,還對水、電費以及初期土建費實行全免,村民只需個人出資5000元就可以建一個溫室大棚。有村裡的扶持政策,有黨員的結對幫扶,有信用社的小額貸款,全村百姓都紛紛找到支部要求建大棚。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全村465戶家家都建起了溫室大棚。

建立合作社,為百姓提供全程服務。隨著蔬菜的大規模種植,隨之產生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老百姓缺乏種植技術、種植品種單一、產品缺乏競爭力、蔬菜銷路不穩定等等。王連明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了徹底解決問題,帶領百姓實現增收,王連明主持召開了村“兩委”聯席會,全體黨員幹部一致同意成立合作社。2006年,草廠村註冊成立了無公害蔬菜種植產銷合作社,吸納了全村400餘戶入社。合作社為村民提供種植技術和扶持資金,幫村民尋找蔬菜銷路,為老百姓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程服務。

“種菜不僅要比個頭、比數量,關鍵還要比質量。”這是王連明始終強調的一句話。為了提升蔬菜質量,王連明帶領合作社種植能手們按照技術參數,邀請專家進行實驗,並定期進行檢測。經過不懈努力,終於種出了達到“三個不超標”標準的優質蔬菜,取得了無公害蔬菜認證。為了提高百姓的種植效益,他幫幾名種植能手建立了育苗室,定期聘請專家入棚進行指導,為百姓培育出優質的菜苗。為了增加種植收益,他領著村幹部和種植能手先後多次到全國各地取經,並結合市場行情和村內實際,先後從山東壽光引進了荷蘭黃瓜、貝貝南瓜、小型西瓜,從河南商丘引進了雙孢菇、草菇,從貴州貴陽引進了竹蓀等總計20餘個“名、特、優、新”品種。為了把社員培養成種植能手,他在村里成立了農民田間學校,由黨員種植能手手把手地向社員傳授經驗,並套用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平台為社員提供線上培訓,聘請市農科院專家常年做技術顧問,每年累計培訓社員多達2000人次。

隨著全村蔬菜產量的不斷增加,有時候百姓眼看著種出的蔬菜就要下架了,卻因當時市場價格低遲遲找不到合適的銷路,不少賣不出去的菜都堆在了地里。見到此狀,王連明心急如焚,還是那句話:不能讓百姓吃虧!他向百姓莊重承諾:“絕不會讓大家的菜爛在地里!”他帶著村幹部跑區裡有關部門,跑各大超市,為蔬菜找銷路,終於,與北京三安公司達成了銷售協定:合作社利用200餘棟大棚為公司種植小型西瓜、花椰菜等品種,公司通過採取保護價收購和二次分配等方式,保證社員的市場“零風險”和可觀的經濟收益。從此,王連明充分認識了打開銷售渠道的重要性。他選派了4名合作社骨幹長期在新發地批發市場了解市場信息,定期組織菜商集中收購蔬菜,並與通州大運河配送中心簽訂了穩定的銷售訂單,從根本上解決了蔬菜銷路,給百姓吃了“定心丸”。2006年底,合作社投資120萬元建造了一棟800平方米冷庫,有效解決了蔬菜儲藏問題,並為反季節蔬菜種植提供了有利條件。此時,王連明並沒有滿足,他說:“我們的蔬菜還要有自己的品牌!”。2007年,村里投資100餘萬元,建造了蔬菜加工車間,成功打造出“草廠無公害蔬菜”和“草廠食用菌”兩大品牌,產品銷往各地,經濟收益翻了一番。

改善村容村貌,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在大力發展蔬菜種植、帶領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時,他急民眾之所急,不斷加大投入,加強村內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容村貌。2006年草廠村在全鎮率先完成改廁工程,全村400餘戶的廁所全部改為水沖式廁所。過去,百姓們把村里道路形容成“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腿泥”,王連明為了徹底改變這種現狀,於2007年先後投資100餘萬元硬化道路75800平米,修建花牆5000米,在主要街道安裝太陽能路燈150盞,修建密閉化垃圾池59個,有效改善了村內道路環境。王連明還充分利用村內主街牆壁,傳播政策知識,倡導鄉風文明,讓臨街的一面面牆壁變成了既美觀而又會“說話”的“文化宣傳欄”。同時,他還成立了村環衛隊,負責垃圾清掃和衛生監督。村內環境達到了硬化、綠化、亮化、美化、淨化“五化”標準,整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對於草廠村的發展,王連明有他自己的構想,他說:“要大力加強資源的循環利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2007年,村內投資300餘萬元修建了一座900立方米的沼氣池和一個污水處理廠,鋪設污水、燃氣管道25390米,建污水井193個,管道入戶率100%。沼氣池將糞便、菜秧、秸稈經過發酵處理,形成沼氣,為村民生活提供清潔能源,節約了大量燃煤。村民生活污水經過污水處理廠的淨化處理,達到了三級水標準,可用於澆灌,有效節約了水資源。2008年,村內投資建設的生物有機肥廠建成,有機肥廠採用微生物工程技術,利用沼氣池分離出來的沼渣、沼液和少量糞便,經過發酵,生產出蔬菜專用的高效生物有機肥,有機肥除滿足本村自用外,還銷往市場。這些配套設施的建設構建起了“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生態循環流程,形成了農村生態產業鏈,既節約了能源、又方便了村民生活,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