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融:王時霖之子,王潤霖、王慶霖之侄。現任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Moun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系教授,兼任結構和化學生物學系教授,同時擔任該校的基因組學研究所副所長及質譜蛋白質組學實驗室主任。
他是北京醫學院藥學系藥學專業1982屆本科畢業生,獲理學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工作4年,在新組建的醫學院分析中心任助教,負責中心實驗室的建設工作,並自此開始了他在生物質譜學方面的研究。
1986年,他自費出國深造,就讀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從師於世界著名生物質譜學家Dr.Catherine Fenselau和 Dr.Robert J. Cotter。
所獲榮譽
在該校學習期間,王融主要從事生物負離子和蛋白質的質譜學相關研究工作,共發表了十四篇論文。1992年王融畢業於該校,並獲得生物化學、細胞和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
此後,他又從師於洛克菲勒大學(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的世界著名生物質譜學家Dr. Brian T. Chait,從事質譜方法學的研究。其間,他提出了用質譜對多肽的“階梯序列”分析的概念,並將其實現,王融因此而獲得了1994年度美國氰胺的物理和分析研究獎。
王融於1994年被晉升為洛克菲勒大學的助理教授,並開始了他的學術生涯。2001年加入到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並被提升為副教授,2010年晉升為該校終身教授。
科研狀況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質譜學及其在生物醫學上的套用,特別是在神經科學及退化性神經疾病上的研究。1996年,套用免疫沉澱法和基質輔助雷射解吸電離飛行時間質譜(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他開發了微量免疫沉澱質譜分析法並成功地套用於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澱粉樣蛋白分類的分析。多年來,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國家老年研究所(NIA)和阿爾茨海默協會(Alzheimer’s Association)的支持下,王融和他的同事們套用這一方法研究了家族遺傳突變、體內激素、生活方式對澱粉樣蛋白的影響,並將這一方法套用於防治阿茲海默氏症新藥的開發(共發表36篇論文)。
近年來,隨著人類基因組計畫的完成,王融又加入了以質譜學為技術基礎的蛋白質組學的研究。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和阿爾茨海默協會(Alzheimer’s Association)的支持下,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白質組學的技術發展及細胞蛋白質組學和臨床蛋白質組學,特別是癌症與神經系統疾病的蛋白質組學。
除了專注於自身的研究領域,王融也是國內生物質譜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積極支持者和參與者。近年來,他多次參加國內的質譜學、生物質譜學和蛋白質組學的會議。2001年,他被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原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所)聘為客座教授。2004年,又被聘為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分子腫瘤癌症研究所的客座教授。2002年,他參與了中國肝臟蛋白質組學研究的啟動工作。2003年,在重症急性呼吸症(SARS)流傳時,科技部啟動了應急SARS研究項目。他作為海外專家受科技部的委託,在極短的時間內對近40份申請項目進行了評審,為相關部門的決策提出了參考意見,並作為海外學者同全國人民一起參與了抗擊SARS的戰鬥。為提高國內蛋白質組學的研究和培養新一代研究隊伍,2004年6月他與北京大學醫學部的老師們一起舉辦了為期一周的蛋白質組學講習班,並從2006年開始參與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蛋白質組學的授課工作。
王融為北醫首屆紐約校友會負責人之一,他一直致力於為母校北醫做更多有益的事情。